太極拳逆腹式呼吸的養生作用

  太極拳是中國武術園地中的一朵奇葩。它內容豐富、形勢多樣、風格獨特、運動簡便、老少皆宜,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深厚的群眾基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簡述

  1、增加吸氧量

  胸式呼吸因為肋骨運動空間的侷限,胸腔容積變化較小。據有關文獻介紹,平時用胸式呼吸,約有三分之一肺葉沒有發揮作用。

  即使兩種呼吸方式兼用,安靜條件下橫隔肌一般只下移1~2釐米。太極拳要求呼吸深、長、細、勻,我們說“逆腹式呼吸”。

  實際上是“逆腹式深呼吸”,其橫隔肌下降一般有7~10釐米,肺葉氣泡得到充分利用,吸氧量比安靜條件下增加好幾倍***當然這種效果是順逆腹式深呼吸都能達到的***。

  氧是維持機體機能和產生運動能量的基本物質。正常人不吃東西可維持生命20~30天,不喝水可堅持5~7天,而缺氧10分鐘大腦就要死亡。細菌和病毒都有厭氧特性,人體器官病變都和缺氧有關。

  練太極拳經常長時間的進行“逆腹式呼吸”,比平常人增多吸收了大量氧氣,對身體健康當然大有裨益。平時很多人講究“進補”,其實練拳增氧就是不花錢的大“進補”。

  2、使腹腔內的器官得到有效的按摩運動

  順腹式呼吸的特點是呼吸過程中腹腔容積保持不變,因此腹腔內的壓強也保持不變,除了增大吸氧量外對內臟器官起不到按摩運動作用。

  逆腹式呼吸則相反,吸氣時橫隔肌下降,小腹內收,腹腔容積縮小,腔內壓強增大,呼氣時橫隔肌提升,小腹隆起,腹腔容積增大,腔內壓強縮小。

  腹腔裡的內臟器官在壓強忽大忽小的作用下,經受著十分難得的全方位的按摩運動。生物界都有“用進廢退”的進化規律,人們的內臟器官自離開母體出世後,一直分秒不停地工作運轉,很容易出現疲勞衰退,引起病變。

  如今能夠得到經常性的全面按摩保養,對其機能的保持與調節自是大有好處。當然,太極拳動作中的腰胸折迭也可以從外部通過肌肉運動的位移造成機械性的按摩,但比較由腹腔內壓所造成的空氣按摩,其作用應該是後者更加全面與顯著。

  3、促進副交感神經亢奮和內氣鼓盪

  練拳實踐證明,在心靜體鬆條件下進行深、長、細、勻的逆腹式呼吸,大約十多分鐘即可激起副交感神經亢奮***和醫學文獻所說的基本一致***。

  除了會產生副交感神經亢奮所帶來的心率減緩、血壓降低、末梢血管舒張、內分泌得以調節等生理現象外,還會出現腹部發熱***有時甚至有發燒的感覺***,有一股暖流順著背脊***督脈***往上湧,上身開始出汗等現象。

  按中醫和武術的說法是來了“氣感”,促進了“內氣”運動。這對人體各項機能的調節很有作用,應該是練太極拳可以改善很多慢性病病情的機理所在。

  太極拳與經絡穴位養生

  1、根據“來氏太極圖”

  太極圖寓意的是大圓和小圓相互運轉,合二唯一的螺旋線運動。

  太極拳中手臂的大幅度揮動類似於“公轉”,而手臂出拳、推掌時,手臂的轉動,就是“自轉”;類似於子彈在槍膛裡的螺旋線加速運動。一旦觸及對手的身體,依靠轉動運氣而發力,其力大無窮。

  所謂的“要就不打,要打必傷;要就不傷,要傷必死”,就是說有功力者以旋轉中螺旋加速的拳、掌發功而誤傷對手。所以,有功力者練拳對打,拳與掌觸及對手身體時,要求平穩出掌,而不是斜掌急轉。

  2、丹田穴

  太極拳呼吸以意守丹田的腹式呼吸為佳。丹田的位置是關元穴***健身者可守意守肚臍眼***。***上丹田印堂穴主“神”;中丹田壇中穴主“氣”;下丹田關元穴主“精”,或者說“元氣”***。為此,起勢時有“含胸拔背”的要求。

  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于丹田。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塞胸部,上重下輕,腳跟易於浮起。拔背者,氣貼於背。能含胸則自能拔背,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

  3、勾通任、督兩脈

  太極拳的呼吸,有舌頂上頜的要求,其作用是勾通任、督兩脈。人體有12條經絡,再加上任脈和督脈,號稱14經脈。“任、督二脈”分別是身體前、後“兩條中線”處的經脈,打通“任、督二脈”就是打通了氣功中所說的“周天”營氣。

  一般來說,女子以練任脈為主,盈其血,男子以練督脈為主,盈其氣。

  任脈以“會陰穴”為起點,從身體正面沿著正中央往上到“人中穴”;督脈則由“會陰穴”向後沿著脊椎往上走,到達頭頂再往前穿過兩眼之間,到達“人中穴”。人中穴有急救用途,原因就在於它是任督兩脈的交匯點。

  任脈主血,為“陰脈之海”;督脈主氣,為“陽脈之海”;是14經絡的“主脈”。

  任、督兩脈分別對12正經脈中的手足六陰經與六陽經脈有主導作用,當12正經脈氣血充盈,就會流溢於任、督兩脈;相反,如果任、督兩脈氣機旺盛,同樣也會迴圈作用於12正經脈,所以說“任督通,則百脈皆通”。

  就能起到改善體質,強筋健骨,促進迴圈的作用。所以,運用太極拳健身的時候,如果能夠舌頂上頜呼吸,由於具有勾通任督兩脈的作用,對健身是有一定的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