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寫太行山的散文

  太行山裡有人家,多少渾厚心中藏。關於太行山的散文有哪些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篇,希望大家喜歡。

  篇1:在那太行山深處

  1974年秋,我剛從大學畢業,就被分配到人民解放軍以“鐵軍”著稱的某軍軍直偵察連。

  “鐵軍”是一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部隊。從葉挺“北伐獨立團”開始,在歷次革命戰爭中屢建奇功。解放後,參加了廣西剿匪,西藏平叛,中印邊境之戰,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等,建立了豐功偉績。著名電影《英雄虎膽》就是根據該部隊的一個偵察戰例而創作改編的。

  偵察兵,好奇而神祕的兵種。對於我這個只知道幾個外文字母,手無縛雞之力的學生來說,真是風馬牛不相及。雖然我已有五年的軍齡,但對於一個工程兵出身的士兵,絕對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軍人的天職是服從命令!軍直偵察連正在太行山裡進行軍事訓練。我背起揹包,坐上給連隊送給養的卡車,向深山裡奔去。

  卡車一直向西,路過輝縣,百泉,爬上了崎嶇的山路。穿越了無數的山間隧道,來到了最大的山洞——愚公洞。這個山洞長約1000多米,是太行山人民經過了三年多的奮鬥才打通的。洞裡十分潮溼,汽車駛過,不時有水滴滴到身上。

  經過長達五個小時的顛簸,我終於來到了偵察連的駐地——東鹿莊。這是一個很不起眼的小山村,坐落在太行山深處的一個大山坳裡。村裡只有二十多戶人家,分散居在各個山腳的向陽的地方。

  老百姓家裡都很窮,一天三頓都是玉米粥,俗稱玉米糊糊。沒有菜可吃,就朝粥裡倒一點自己做的酸醋。吃飯的時候,大家都端著碗出來,碗很大,裡面盛的無一例外的都是玉米糊糊,三五成群的蹲在屋邊,坡下,地上,低著頭喝粥。見有人經過,才抬頭和人打招呼,並把碗伸過來,說一聲“吃點吧”,一副極為懇切的樣子。

  連隊那時沒有營房,只好分散居住的老百姓的家裡。連部設在家境較好的村幹部家裡,各班就在一般老百姓家中安排,老百姓或騰出一間房,或騰出一間內屋,室內是沒有床的,就是一個通鋪或土炕。

  連隊考慮到我是一個大學生,安排了一個土炕給我。我開啟揹包,鋪開薄薄的棉墊。躺在床上,望著那用玉米杆遮擋的屋頂,看著那不時穿過屋角的老鼠,我在發呆。

  剛剛從繁華的大都市武漢,來到這又窮又荒涼的地方,感到反差是如此之大,人生是如此被人戲弄,前途又是如此渺茫,我的心情變得很壞,命運又一次把我推向了人生中不可捉摸的深淵!

  華中師範大學的校園是那麼的優美,桂子山的教室是那麼的幽靜,圖書館的書籍讓我遨遊在知識的海洋中,俄羅斯的風土人情是那麼令人嚮往,外國語言的幽默內涵是那麼讓我如痴如醉……

  可目前這一切都沒有了,一切都成了過眼雲煙。

  眼前沒有水,沒有電,沒有通訊,只有遍佈荒野的光禿禿的寸草不生的山樑,一望無際黃濛濛的毫無色彩的天空,還有窮兮兮的沒有一點生氣的大地,面呈菜色的木訥的村民……

  篇2:青春永駐太行山

  玻璃臺板下,那張泛黃的照片——時不時勾起我對往事的回憶——豆寇年華的我,身著綠色的軍裝,與戰友們朝夕相處在巍巍太行山。娘子關邊,五臺山脈,曾留下我獻身國防的足跡。青春無悔,歲月無痕。30多年前的軍旅生涯,歷歷在目,恍如昨日,令我陶醉和欣慰……。

  一路北上 悶罐車把我們拉進了山溝溝

  1972年,我時年20,高中畢業。“投筆從戎,報效祖國”是我們那時青年的赤誠嚮往。經過報名、政審、體檢和最終批准,我和同學宋鐘聲、王方中在東陽黨校穿上了軍裝。

  12月25日,北風嗖嗖,寒意凜冽,義烏火車站人頭攢動,熙熙攘攘。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後勤部在東陽徵集的數百名新兵,在此集結登車,我們將告別家鄉,奔赴征程。

  嗚——,嗚——,氣笛長鳴,火車徐徐啟動。

  我們乘坐的是悶罐車,長長的車箱,車門兩邊各有兩個小窗戶,憑藉著從窗***進的陽光,我知道列車是往北而去,但車行多久?目的地在哪?這在當時是保密的。懷著激動的心情和對未來部隊生活的嚮往,我們這些新兵東拉西扯,氣氛熱烈。不知是誰出了一道數學題:已知軌道長度30米,車廂長度13米,請回答列車行駛的速度?有人覺得這題出得莫名其妙,有人卻很快答道:列車時速90公里。

  兩個多小時,蕭山兵站到了。“啥叫兵站”?“就是軍人的車站”,帶兵的張排長告訴我。“軍人還有車站”?我一臉的迷惑。

  其實,兵站是設立在運輸線上為軍人提供旅途生活便利的後勤保障機構。

  到了上海兵站,大夥忽啦啦地跑進站內盛飯舀湯。

  列車時開時停,一路往北呼嘯而行……。從上海到鄭州,整整跑了18個小時。

  第三天下午,排長告訴大家:終點站到了。我理了理軍裝,背好揹包,走出車門,遠遠瞧見“邯鄲站”仨字。嗨!趙國到了,這可是我的祖上之地呀!

  一輛輛軍車排列在火車站旁,上面蓋著大蓬布,五十多號人往裡一站,一個多小時,來到了河北省武安縣一山溝。

  下車點名報數,同來的新兵張茂高剛一出站就病倒了。

  新兵連長姓劉,保定人,高高的個子,一身威嚴。他對大家說:“同學們,同志們,旅途辛苦了。從今往後,咱們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員,保家衛國、維護和平是我們的神聖職責。既然來了,大家就要受一點辛苦,盡一份義務……”。

  在一處略為平坦的山坡旁,矗立著幾棟用石頭壘成的房子,這就是我們的新兵營房。進得室內,只見牆上寫著“提高警惕,保衛祖國”八個大字,屋裡設有火爐、暖氣管、臉盤架,地面鋪著氈子和褥子。

  遠處,山巒疊嶂,雲崖料峭,枯草隨風搖曳,核桃樹和柿子樹三三兩兩地散落在山間,班長告訴我,這就是聞名中外的太行山.....

  篇3:太行山上白龍鬆

  多年遊歷,見過不少古樹名木,曾經在橋山黃帝陵的古柏前肅立瞻仰,在嵩山嵩陽書院的古柏“三大”下感嘆人生的短暫,在濟瀆廟漢柏下恨人生之水長東,在王屋山不老泉邊羨古銀杏樹的長青,在靳家嶺賞黃櫨王秋葉的燦爛……它們是古樹,它們是壽星,它們是歷史老人,不,它們都是神!今年中秋節去淨影寺拜謁,在景區裡見到一棵千年白皮松,它對我心靈的衝擊,只有兩個字——震撼!

  “寺門煙雨裡,渾作白龍看。”淨影寺外,山坡上,小村旁,白龍鬆巍然屹立。它胸圍五米,身高三十米,冠幅二十米,據說年齡已有千歲,是河南現存最古最大的一棵白皮松。它通體佈滿白色的鱗甲,是龍鱗;碩大的樹冠是龍頭,樹冠上的勁干與遒枝就是是龍角和龍鬚了。它的根裸露在外,高古、盤錯、蒼鬱、猶如金文大篆,鐫刻在土石上,撼天動地;也像滿地龍蛇奔走,驚魂攝魄。我禁不住想,“顛張醉素”,如果見到這幅圖景,他們的大草不知會再躍上何等的境界。這些根,就是龍爪。白龍鬆,名副其實!

  爛漫的太行秋色,挺立的白龍鬆,一幅壯美的畫。白雲在它的枝幹中間飄,鳥巢在它的樹枝上搖。偉岸,是它的身軀;沉靜,是它的魂魄;剛強,是它的性格;蒼茫,是它的氣度;滄桑,是它的閱歷。它不喜歡大海里的水晶宮,也厭惡紅塵的繁華,只願靜靜的聳立在這山坡之上。春天,有微風細雨為它洗沐,山花為它裝扮;夏天,有風雷閃電激盪它的豪情、鼓舞它的英姿;冬天,不要擔心它的寂寞,當大雪飄飛的時候,銀裝素裹,有千萬條玉龍與它一起飛舞。

  太陽照耀它的雄姿,月亮放射它的銀輝。山風梳理它的長鬣,山泉是它的瓊漿,山鳥為它歌唱。佛法無邊,八部天龍不自由;玉帝陛下,四海龍王常觳觫。它自在在山水間,笑傲在白雲裡。

  南山不老鬆,黃山迎客鬆,大眾的情人。人們為它們畫了太多的畫,唱了無盡的歌。目已厭,耳已煩,俗不可耐——不看,不聽。無語的白龍鬆,此時,只有它和我,深情相望。它看我,我看它,看也看不夠。心跳,久違的激情;迷醉,此時的魂魄。我要把它畫在心田,我要為它放歌。

  人世千年如走馬,古人今人似流水。它的足下曾經有多少拜山的人佇立,又曾經目送多少人歸於莽蒼。今天我深情的把它仰望,明日它心裡是否還有我的影像。千年的等待,它等到了我;千年的奇緣,我見到了它。不許惆悵,不許悲秋,不聽雁聲,不唱離歌——相遇,它和我的前世情緣!

  秋山無語。我悄悄的來了,它默默無語;它脈脈地看著我,依依離去……

  
猜你喜歡:

1.關於萬里長城的散文

2.關於山水隨筆

3.關於人生旅程的散文

4.北方冬天散文

5.白落梅散文系列精選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