闡述太極拳的勁法

  太極拳是中華武術,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需求的改變,太極拳集合了多種功能於一身,練太極拳的好處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太極拳也可當做武術防身,武術離不了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太極拳的勁有很多種,在太極推手中有很多運用,勁是構成太極拳的重要因素,掌握好太極拳的勁法,對你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太極拳的勁有分好幾種;如纏絲勁,在楊式中叫做擰勁或抽絲勁,趙堡拳叫背絲扣。太極拳最常用的是彈勁,一般稱為彈抖勁,彈勁為什麼會抖,那是因為發勁時上身鬆,襠胯合起來的勁。

  由腰而脊椎到肩,肘,手節節發出去,因為後面還有餘勁一直上來貫串而出,會產生未端抖手的現象,想刻意學會很僵,因為襠的圓不能失,身又不能緊,所以彈勁看的是,襠的合,身的鬆,勁的貫串。

  太極拳的勁相輔而生,相互剋制,習練太極拳的勁法能訓練大腦思維,使思維更加敏捷。

  如果沒有這些的話,拙力則會留在身上或手上,這就沒有真正的貫串出去,發勁時身體犯了緊的毛病,當然勁就彈不出去,所以會留在手上或是身體上,藉此產生一進一出交錯頓力,起伏蹬地的發力形式。

  因為無法鬆透,勁無法貫串而出才須要用交錯頓力的來發勁,這種勁路在少林拳比較常見,太極拳的動能是來自於圓,而身體上的圓圈要越練越小不露形,發勁時也要剛柔並濟。

  在拳架著熟後就可以發勁,不發明勁,也要有綿勁,也叫暗勁。綿勁指的綿勁在拳架上要由襠胯的圓,慢慢的上傳到手,以襠帶手。

  鬆沉是練習太極拳的關鍵,重心鬆沉才能練出太極拳的鬆柔功,鬆沉為蓄勁,蓄勁的重點在於根,同時根還要深。

  而不是隻用鬆胯向來力的另一方去化勁,那是對來力慢,來力輕有用,來力快,重的時候就用不出來了,聽的勁是因為來力慢,來力輕。

  真正聽勁的地方不在手,也不在腰,而是在根,太極拳手只是一個傳達,接觸的點而已,更何況身體的任何一個點,只要接觸到對方都可以是勁的出口,這個觀念是建立在鬆沉勁的用法上,手要出去,先管鬆沉,勁就自然會跑出來了。

  有這個鬆沉勁就無須理會手勢如何,上半身的形體,它自己就會就定位,如果意念還在手上的話,身子就無法鬆沉下去,如此身上的勁就沒辦法貫串而出,襠不圓胯不鬆,以至於身體歪一邊,重心都落在腰與膝蓋上,重心鬆沉不下去,也是雙重的一種表現。

  所以再怎麼練都只能用慢慢比的而已,不然就是拳架打的很漂亮,可是卻出不了勁,對於拳論中快慢相間,剛柔並濟,後發先至等等,當然就無法練出來,最大的因素是誤解了方向,以至於太極拳流形比手劃腳,失去了真正太極拳武術層面的東西。

  鬆沉練的如何看看手形就能知道了。沒有膨脹和玲你怎麼能鬆,又怎麼能體會身體裡面的東西,沒有這個過程你如何鬆,鬆只不過是騙騙自己的嘴。這叫意鬆。

  鬆必須開合呼吸,呼氣時要“徐徐”,又要“細微有聲”,徐徐不是猛烈地一口氣呼完,細微有聲又讓你用力呼,這個分寸要掌握。經常看大師打小架拳,“嚓嚓嚓”的相,就是這個道理。

  太極拳的勁別、勁源、勁路、勁點

  “南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這是太極拳練習的必經過程。何謂懂勁?首先要弄懂太極拳勁力的特徵、組成、源泉、種類***勁別***及勁力執行的樞紐,以及每個拳式、動作中勁點所在及其變化。

  只有把每個拳式動作中的勁源、勁路、勁別、勁點的變化搞清楚,練拳時才會越練越充實,一式可以多用,一動可以多勁,勁力可以變化多端,奧妙無窮。

  打拳行功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弄明白每個動作起點到落點的勁路和勁點變化,即弄清楚每招每式動作中的勁點所在,以及這個勁點在整個動作執行中的變化。否則,練一輩子太極拳仍是空架子。

  太極拳的勁分為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八種勁,傳統太極拳每式、每動都有鮮明的技擊含義,勁點、勁路都十分清楚,掌握這些勁路、勁點及其變化,在推手和散打中也大有作為。

  勁起於腳。腳蹬地,藉助大地的反彈力而形成人體力的主要根源。勁路如同電子器械之電路,不論這個動作走上弧、下弧、裡弧、外弧,還是走圓圈、S線,都要弄清每個過節中勁路的變化。每個動作執行中往往包括若干個勁點,粗看只是走了一個弧線,但其實內含豐富多變的勁點,如果不注意就會丟掉一個勁點。要把拳打得非常精到,就必須弄清每個動作中的勁點所在,以及勁點在路線中的多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