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溼熱的食療方法和艾灸穴位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體質,其中有一種是溼熱體質,他們體內的溼氣還是比較重的,到了秋季體內的溼氣會更重,那麼可以用一些瘦臉的方法來進行調理的。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去溼熱的食療方法知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去溼熱的食療方法

  一、板藍根燉豬腱

  材料:板藍根8克、豬腱60克、姜1片、蜜棗半粒。

  做法:清洗豬腱***即豬前小腿的肉***,切成大片。用水沖洗一下板藍根片,然後把所有材料放入燉盅內,猛火燉3小時,保溫至飲用時再加入食鹽調味。

  提點:豬腱肉質嫩滑,經過燉煮以後稍帶肉質纖維,頗有咬頭,蘸點豉油來吃是不少男士的至愛。

  評點:湯色深沉,中藥味道也比較濃,怕喝中藥的人可能相當抗拒,但喝了以後喉嚨很舒服。

  二、土茯苓燉水蛇

  材料:土茯苓10克、水蛇仔50克、紅棗兩粒、姜1片。

  做法:水蛇當刂好切段,洗乾淨,飛水***用熱水稍微煮一下***待用。然後把土茯苓刮皮、切片。再把紅棗、薑片、水蛇段和土茯苓片全部放入燉盅,猛火燉3小時,飲用時再加入食鹽調味。

  提點:買時要區分“水蛇”和“泥蛇”,泥蛇皮色較黑。它們外貌非常相似,但燉湯效果有很大區別,水蛇湯色清澈鮮甜。燉湯水蛇最好選幾兩重的小蛇,更易出味。

  評點:湯水較滋補,蛇肉鮮甜,味道比很多燉湯要飽和。

  三、雞骨草燉豬橫脷:

  材料:雞骨草5克、豬橫鶪80克,姜1片、蜜棗半粒。

  做法:先把雞骨草、豬橫脷清洗乾淨,然後把全部材料一起放進燉盅內,猛火燉夠3小時,待燉好後加入食鹽調味即可。

  提點:雞骨草先用清水浸泡一段時間,沖洗掉雞骨草上的泥沙和雜質。

  評點:湯清甘甜,倒沒有一點中藥味,是廣東傳統的清熱去溼湯水,據說可以清肝火、健腸胃。

  四、鮮桑葉燉豬腱

  材料:鮮桑葉5克、豬腱肉60克、蜜棗半粒、姜1片。做法:清洗豬腱肉,切成大片。用水沖洗一下鮮桑葉,然後把所有材料放入燉盅內,猛火燉3小時,飲用時再加入食鹽調味。

  提點:3-5月鮮桑葉最多,大家不要錯過了。嫩葉可煮吃,燉湯的話,老葉也無妨。

  評點:第一次見到這樣的搭配。桑葉燉過以後,鮮嫩顏色還可以保留下來,吃起來鮮甜可口,留在湯裡的清香,是春天樹木抽芽的新鮮味道。

  艾灸祛溼的方法

  1、足三裡穴:外膝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2、豐隆穴: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鼓起的地方,這個是祛溼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條灸15分鐘即可有效健脾化溼。

  3、解溪穴: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溼的穴位,對解除下肢的水腫效果較好,每日艾灸15分鐘。

  4、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長期施灸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5、命門穴:位於人體背後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是人體生命力的中心,為元氣“住宿”的地方。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6、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於五指寬度。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疾病的各種症狀。

  夏季祛溼的小妙招

  1、多運動:體內的溼氣要排除最好就是通過運動,運動的排汗不僅能夠排毒,更能夠有效地把多餘的溼氣排出來,並且有助於促進血液迴圈,促進新陳代謝。

  2、蒸汗:蒸汗有溼蒸乾蒸之分,它能夠促進身體的毒素排出,是一種“坐著就能夠排毒”的活動,更適合一些“不大願動”的朋友,而且也能夠把體內的溼氣有效排出。

  3、薏仁赤小豆湯:薏仁與赤小豆都是沒有什麼味道的藥材,這樣的搭配煲成一鍋當水喝,能夠有效地去除體內的溼氣,女孩子多喝更能夠有助減少水腫!

  4、多喝清熱去溼湯:用適量的土茯苓、茯苓、赤小豆、陳皮,加瘦肉或者豬骨煲湯,能夠有效地起到清熱的作用並能夠去溼,這是廣東的傳統去溼湯,適合夏天飲用。

  5、少吃鹽,多健脾:吃東西比較“重口味”的朋友往往都比較容易惹來溼氣,因為“重口味”會加重對脾胃的負擔,大家在飲食上少吃多鹽食物,並且多吃一些流質和五穀類食物。

​猜你感興趣:

1.去溼熱菜譜大全

2.什麼東西可以清熱祛溼

3.除溼氣吃什麼最好

4.中醫祛溼的菜譜大全

5.4款祛溼排毒粥

6.體內排毒祛溼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