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菜放什麼調料好吃

  調味料究竟如何使用?什麼時候該用什麼調料?正確放調料不僅美味,而且達到保健的功效哦,那麼做菜要用什麼調料呢?小編馬上就告訴大家!

  

  1.油

  炒菜時當油溫高達200℃以上時,會產生一種叫做“丙烯醛”的有害氣體。它是油煙的主要成分,還會使油產生大量的過氧化物。因此,炒菜還是用八成熱的油較好。

  2.醬油

  醬油在鍋裡高溫久煮會破壞其營養成分並失去鮮味,因此燒菜時應在即將出鍋之前放醬油。

  3.鹽

  用豆油、菜籽油做菜,為減少蔬菜中維生素的損失,一般應炒過菜後再放鹽;用花生油做菜,由於花生油極易被黃麴黴菌汙染,故應先放鹽炸鍋,這樣可以大大減少黃麴黴菌毒素;在做肉類菜餚時,為使肉炒得嫩,在炒至八成熟時放鹽最好。

  4.醋

  醋不僅能祛羶、除腥、解膩、增香,軟化蔬菜纖維,還能避免高溫對原料中維生素的破壞。做菜放醋的最佳時間在“兩頭”,有些菜餚,如炒豆芽,原料入鍋後馬上加醋,既可保護原料中的維生素,同時又能軟化蔬菜中的纖維;而有些菜餚,如糖醋排骨、蔥爆羊肉,原料入鍋後加一次醋,其作用是祛羶、除腥,菜餚臨出鍋前再加一次,以解膩、增香、調味。

  5.酒

  燒製魚、羊等葷菜時,放一些料酒可以借料酒的蒸發除去腥氣。因此加料酒的最佳時間應當是烹調過程中鍋內溫度最高的時候。此外,炒肉絲要在肉絲煸炒後加酒;燒魚應在煎好後加酒;炒蝦仁最好在炒熟後加酒;湯類一般在開鍋後改用小火燉、煨時放酒。

  6.味精

  當受熱達120℃以上時,味精會變成焦化穀氨酸鈉,不僅沒有鮮味,還有毒性。因此,味精最好在菜炒好起鍋時加入。

  7.糖

  在製作糖醋鯉魚等菜餚時,應先放糖後加鹽,否則食鹽的“脫水”作用會促進蛋白質凝固而難於將糖味“吃”透,從而造成外甜裡淡,影響其味美。

  8.花椒

  燒肉時宜多放一些花椒,牛肉、羊肉、狗肉更應多放。花椒有助暖作用。

  9.姜

  魚腥氣大,性寒,食之不當會產生嘔吐症狀。生薑既可緩和魚的寒性,又可解腥味。做時多放姜,可以幫助消化。

  10.蔥

  大蔥能夠緩解貝類***如螺、蚌、蟹等***的寒性,烹調時應多放一些大蔥。

  11.蒜

  蒜能夠提味,烹調雞、鴨、鵝肉的時候宜多放蒜,這樣使肉更香更好吃,也不會因為消化不良而瀉肚子。

  做菜時如何放調料

  1.炒肉菜快熟了才放鹽

  加入順序:糖、酒、醋、鹽、醬油。

  炒肉菜,醋一定要在糖和酒之後加,否則糖不易溶解,酒的香味也很難揮發出來。而鹽要在肉八成熟的時候加,否則會讓肉質變老。醬油要最後加,以免其中豐富的氨基酸被高溫破壞。如芹菜炒肉絲,先將鍋燒熱,放入油,燒至五六成熱時,放入肉絲煸炒至發白,點少許醋,倒入芹菜翻炒,快熟時加入鹽,再放點醬油即可出鍋。

  可選調料:糖、酒、醋。

  炒肉菜時先用糖和少量料酒醃製一下,可以去除腥味,還能讓肉吃起來更嫩。糖一定要在鹽之前放,否則鹽的脫水作用會讓肉變老,甜味不能滲進原料,造成外甜裡鹹。

  忌放:味精。

  肉類中本來就含有穀氨酸,與菜餚中的鹽相遇加熱後,自然就會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穀氨酸鈉。如果炒肉菜再加入味精,反而會破壞自然的鮮味。

  2.炒素菜翻炒幾下就放鹽

  加入順序:糖、醋、鹽、味精。

  炒青菜跟炒肉菜不同,炒素菜應該先放鹽。這樣蔬菜熟得更快,因此能保留更多的營養。先把鍋燒熱,放入油燒至五六成熱時,***這時可根據喜好放蔥姜等爆出香味***,放入青菜煸炒幾下,下入鹽繼續翻炒,顏色變翠綠即熟,如素炒菠菜、清炒油麥菜等。

  可選調料:糖、醋。

  不需要限糖的人,可以加點糖來增加素菜的鮮味。放糖之後,就沒必要放味精了。炒白菜、土豆絲等蔬菜時,加入一點醋能讓口感脆爽,並儲存更多的維生素。但炒青菜的時候都不能放醋,加入醋會將大部分葉綠素破壞,顏色迅速發黃,不但難看,而且營養價值大大降低。

  忌放:醬油。

  醬油味道濃郁,炒蔬菜時加入,不但影響了蔬菜清爽的色澤,濃郁的醬香味還會遮蓋蔬菜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