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孫式太極拳盤架的基本意義

  孫式太極拳,是中國傳統太極拳流派中的一種,它的存在在太極拳中具有著重要的意義,現在學習孫式太極拳的人非常多,我們要想將孫式太極拳學好,需要先將它的盤架學好,這在孫式太極拳的學習中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孫式太極拳盤架的基本意義

  太極拳的各個流派都對太極拳的發展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孫式太極拳也是一樣,我們要將其傳承下去。

  學習孫式太極拳,在技術上首先要了解掌握孫式太極拳走架的意義、要求和特點。

  孫式太極拳盤架的意義,是通過孫式太極拳架這一運動形式,使習者從中體味周身內外的虛實轉換、開合鼓盪、動中求靜、變中求整、陰陽互濟的基本規律,並最終將這些規律中和為習者自身的機體本能,達致內外合一、神氣合一、內勁中生。

  可見,孫式太極拳拳架的學習還可以調節我們內氣的執行。

  孫式太極拳為了使習者在盤架上獲得如上意義,故對盤架有如下要求:

  1、要求內意如行雲流水,綿綿不斷,形斷意不斷,式停意不停,純以神行,迴圈無間。

  2、要求運動形態要鬆、整、勻、輕、靜。即關節、筋肉要鬆柔協調,不得較勁,板勁。身形構架要整,即始終不離內外六合之要。速度要勻,其動若靜,身體重心變化不露於形。起落要輕,起似沉,落似提,起鑽落翻內中行。勁意要靜,似靜水流深、滲之遙遙。不可衝、炸、震、搗。

  學習孫式太極拳,是需要我們身體各關節做好放鬆。

  3、要求身體狀態要以“九要”為規範。“九要”即塌、提、扣、頂、裹、鬆、垂、縮,起鑽落翻分明。塌即塌腰、塌腕;提,即提肛 ***此意微微***;扣,即扣肩、扣膝;頂,即頂頭豎項、舌頂上額;裹,即裹膝、裹胯、裹肘;鬆,即鬆肩、鬆胯;垂,即垂肩、垂肘;縮,即縮肩根、胯根;起鑽落翻分明,即頭頂而鑽,頭縮而翻,手起而鑽,手落而翻,腳起而鑽,腳落而翻,三者要協調一致。

  起時外形為鑽而內氣下潛,落時外形為翻而內氣自脊而上直貫兩掌手指。故所要分明者是內氣與外形的虛實互換、陰陽互濟。需注意,上“九要”是一個相互有機協調、規範身體形態的整體原則,不可將“九要”諸原則相互割裂對立起來。

  此外,對初學者而言,最為重要的是頭。頭為諸陽之會,精髓之海,督、任兩脈交會之點,統領一身之氣。此處不合則一身之氣俱失,故須不偏不倚,不俯不仰,頂頭豎項。

  其次為足,足能載一身之重,靜如盤石、山嶽,動如舟揖、車輪,兩足始終要虛實分明,身體重心之移動只在兩腳足心之間。再則,腰為軸心,居一身之中,帶動肢體活動的是腰,腰如車輪之軸,所以要刻刻留意在腰際,以腰引動。由此可見,初習者在掌“九要”時,應首先從頭、足、腰三處入手。

  4、要求掌型、五指自然張開,掌心內凹,手掌如抱球狀。

  以上所述為孫式太極拳在盤架中的四個方面的原則要求,並以此構成孫式太極拳盤架的特點。

  功效

  孫式太極拳,異於其他拳種。這是一種內外兼修的運動,內主修心養性,外主鍛鍊體魄。凡是練此拳的,純熟後,足以舒筋展骨、調和氣血,不傷其後天之力。

  即使姿勢稍差,也不像其他拳種失之毫釐而謬以千里,生髮傷身之弊。只要堅持練習,只有利益而無一害。因此無論男女老幼都可習練,身體過懦者可以使之強、過剛者可以使之柔。

  身體極弱及有勞傷病症者、或因其他拳種非尚力氣不能練習者,都可以練太極拳。將氣質馴至中和,氣固精神自壯,卻病延年。

  孫式太極拳練習的五大理論

  “三合一拳架”

  什麼是孫式太極拳的“三合一”,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下吧!

  “三合一”是拳架、推手、散手三合一,也就是說跳架子就是推手,就是散手,在跳架子時也就同時練了推手和散手。

  我在練習中發現拳架的每一式都是推手或散手的精華用法。因此,我認為,練拳架時勤加體會,天長日久,必有感受,在推手和散手時自然就會運用出來。

  孫式太極拳的所有的動作和拳架,都是需要經過反覆的練習的。

  準確地說,就是每一個動作都是武術技擊的精華全息元,也就是每一個動作包含了無限的可能性用法。

  所以說,初學者應該學一些具體用法,但必須明白,絕對不能僅僅限於這幾個用法,隨著水平的不斷提高,應該突破具體用法而達到對全息元的理解,這樣,才能理解為什麼“無限勝有限,無招勝有招”、“無勝於有”。

  “孫式太極拳修煉的三原則”

  要練好孫式太極拳,必須把握“三原則”,一是高度協調,在孫式太極拳訓練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動作,都要全身高度協調,而且身體和心靈也要高度協調。

  在孫式太極拳的修煉過程中,最主要的運動方法就是要鍛鍊自己身體的協調性。

  一旦調性達到高水平,那就會出現德國當代著名學者哈肯的《協同論》中所說的“協調產生新的力量”,在孫式太極拳的修煉中才能產生不可思議的整勁力量。

  二是和合凝聚,和合凝聚是一種感覺,從一開始,練習者就應該把握這一點,所有的動作都必須體現和合凝聚。

  和即和諧,合即合作,凝聚是力量、感覺、精氣神,都要有一種凝聚在一起的感受,絕對不能分散,特別是感覺不能分散。

  三是向內收斂,收斂和分散是對立的,所有的動作都產生一種感覺,向內收斂,而不是向外發散。

  協調、凝聚、收斂,我認為這就是修煉中國各種功夫,特別是孫式太極拳功夫的根本原則,只有這樣,才能練成功夫。

  “打空”解

  古拳譜中說“輕比重來重比輕”,又說“打重不如打輕,打輕不如打空”,說的都是一個意思,高明的打法是打宅。

  所謂“空”有兩層意思,一是“引進落空”,使對方進入“空”的狀態,即對方所有的力量全部落空,任你千般力,瞬間全落空;二是把對方打空,比如對方一隻手過來,我抓住其手,翻轉其手,並託其肘,下壓,一個“白鶴亮翅”,對方立刻被打翻在空中。

  廣義地講,孫式太極拳的75個招式中的任何一個招式都可以瞬間把對方打在空中,把對方凌空發放出去。能同時做到這兩點,就達到了“空”的境界。

  “中正”解

  “中正”為陰陽平衡之意,在孫式太極拳的練習中,表現為在任何情況下,身體都不能失去平衡,重心不能歪斜,身形不能破體,力量不能出身形之界限。

  虛領頂勁,肩身正直,不能歪斜;頭項正直,不能歪斜;整體正直,不能歪斜。特別要注意的是,手隨身轉,手到身到,手能超越身形之中線。

  在推手與散手中,唯有中正,才能保證自己處於順勢,而背勢往往因為違背中正原則。

  論 “無為”

  “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順“其 自然,捨己從人”。

  在清朝時,許多高手都已經認識到 “不求形骸似,但求神意足”,“拳無拳,意無意,九意之中見真意”,古人的見解絕非空穴來風,而是有其實踐中的深刻體會,只有當練到一定的水平之後才能體會到。

  我認為,練到十幾年後,就會感覺到,已經有一種隨心所欲的境界,無所謂練也無所謂打,練就是打,打就是練,正所謂“無為方能無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