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設計美術鑑賞教學內容

  美術的範疇比較寬泛,包括很多方面,對我們教師來說,如何通過這麼龐雜美術系統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意識是一個考驗。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設計美術鑑賞教學內容:根據課程的性質

  在教學中,有些老師沒有考慮到美術鑑賞課程性質,而簡單的把美術鑑賞課程分為中國美術史部分和外國史美術部分。把鑑賞課程當成史論課程來上,在教學過程中,由於內容繁多,時間緊張,老師自己上起來找不到重點,滿堂抓,上得吃力,學生學得辛苦,課程結束後,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鑑賞能力仍然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對美術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只是一些支離破碎的印象。或有些老師乾脆把《美術鑑賞》課程作為《美術欣賞》課程授課。美術鑑賞不同於美術欣賞。

  “鑑賞”具有鑑別、甄別的意思。“欣賞”,一般不包含鑑別。“鑑賞”是人們對美術作品帶著一種科學、審慎的態度來進行觀賞,“欣賞”乃是人們對美術作品帶有一種肯定讚譽的態度來觀賞。

  美術鑑賞與美術欣賞在內涵上也不同,美術鑑賞的內涵比美術欣賞的內涵更廣泛,其具體要求也更高一些。欣賞是在有所選擇的基礎上進行完整的賞析,其基本態度是肯定、讚許併為之感動。鑑賞是在一定層次的要求下對藝術作品進行鑑別、批評、賞析。它首先要求主體對作品作出是非判斷,在仔細識別與知曉某一流派的藝術主張,其作品所體現的思想內容、藝術技巧的前提下進行分析研究鑑別,然後才對某一流派的美術作品作出肯定、讚賞或批判、否定的表態。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常常把二者混為一談,這是不妥的。作為新世紀的人們不僅要能欣賞古今中外的美術名作,同時也應具備一定的鑑別複雜的美術作品的能力,以決定對這些作品取何種態度。

  在教學過程中,又有的老師為了迎合學生對逸聞趣事的好奇心,專門挑揀一些作者的趣事津津樂道,或對作品只是簡單的從構圖、造型、色彩等方面進行分析,而對於作品所處的歷史背景,作品的創作背景、創作意圖以及作者的情感表達等等很少涉足;雖然不同程度的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增長了美術方面的知識,但大大的消弱了學生對美的評判,不利於學生審美能力、審美情趣以及人文素質及人格的培養。因此,我們上《美術鑑賞》課程,首先要打破美術史論課程一貫的教學大綱,分門別類的形式制度適合美術教育普及的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鑑別能力,增強大學生人文素質修養教學大綱。

  設計美術鑑賞教學內容:精選教學內容

  《美術鑑賞》課程的教學在原有大綱的基礎上,教學內容的選擇要具有靈活性。

  首先需要讓學生對美術鑑賞有一個整體的概念,例如美術的概念。美術又稱視覺藝術”或”造型藝術”。是運用造型手段反映生活“美醜”屬性,表現作者審美意識的藝術形式。 這裡的“美醜”是一個寬泛的含義,主要是本質的、精神層面的,而不是表象的,外在的。

  其次,把美術鑑賞相關知識與代表性的作品結合起來講解,學生能通過美術鑑賞的學習提高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例如對徐悲鴻的作品《愚公移山》的介紹。首先要對徐悲鴻個人簡介及在美術史上重要性有一個介紹;其次是其代表作品;再次介紹《愚公移山》的創作背景、創作意圖、作品的形式語言、表現手段、作品的價值和意義以及所體現的創作者思想情感等等。通過對徐悲鴻的《愚公移山》作品的分析,讓學生了解美術鑑賞的方法,理解美術作品作為意識形態的一部分,是特定社會和文化的產物,而生活在這個社會和文化氛圍的藝術家,他們的任何藝術作品都必然受到他所生存的那個社會和文化的約束,也是創作者思想情感的表達和人格的表現。

  在不同的社會和文化情景下,藝術家的創作所針對的問題也就不同,因而其創作意圖就會大相徑庭;讓學生把握對某一美術作品的分析評價、鑑賞不能簡單的從作者個人經歷,或單獨的從作品的造型、色彩、構圖等等來分析,而要把該作品放在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下,當時的社會歷史長河中,結合當時的審美價值觀,作者的人生經歷,思想意識、思想情感、人文修養及其對當時、對後世的影響等等進行評價,才能做出一個公平公正的評價。

  同時,學生通過具體作品的鑑賞,把握蘊含在其美術作品中的精神實質內涵並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我的審美素養和人文素質。

  設計美術鑑賞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多樣性

  《美術鑑賞》課程是一門特殊的人文素質課,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不能適應多樣性的教學發展,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鑑賞能力,因此,我們在教學方式上應該以多種教學方式穿插進行教學。

  《美術鑑賞》是視覺性極強的課程。因此,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利用這一特點,選擇多樣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積極和動性性,激發學生對《美術鑑賞》課程的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美術作品的鑑賞過程中。

  一方面先讓學生去觀察、體驗、感受美術作品。例如我們展現一副美術作品,不要急於去告訴學生作品是什麼,作品展示的是什麼,作品的語言形式、創作者表達的意圖、思想情感等等,而是讓學生自己去觀察、感受、聯想、分析、判斷,然後再加以補充,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印象,鞏固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鑑賞能力和方法。

  另一方面在美術鑑賞過程中,教學語言要富有生動性。要用生動的語言、合適的表達方式去傳達美術作品的思想和內涵,鼓勵學生去想象、通感美術作品,比如在介紹攝影黃山的時候,讓學生看了作品之後,閉上眼睛設想自己處在黃山之中,聞著大自然的芳香,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想象微風浮過臉龐,學生就能感受、體驗到黃山的自然美,得到美的享受,身心都會感到愉悅,教學也在愉悅和享受中不知不覺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