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美術簡筆畫好看的圖片

  美術教學一直處於不停的探索研究的階段,現在小學美術新課程由自主、合作、探究等最為重要的行為動詞構成,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矯枉過正的現象和對課程標準的誤解誤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和兒童美術課教學的建議。

  









  兒童美術探究不等於不教

  近幾年中小學教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方向轉度的過程中提出了一種較為新穎的學習方式,即“探究性學習”,又稱為“研究性學習”方式。於是在小學美術課的教學中,一部分教師為避免落入“滿堂灌”學習的俗套,課堂上一行一動皆要探究,課前製作複雜的課件,準備大量的範作,教學中讓學生自己去探究“這是怎麼做***畫***的?”

  “看了這些作品你有什麼感受?”然後熱熱鬧鬧漫無邊際討論一番,於是課堂中充盈著“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的想法很獨特”等禮節性的、蜻蜓點水式的評價。葉聖陶先生說:“教是為了達到不用教,講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

  而我們讓學生在並不理解的情況下進行有“行”無“實”的探究,根本就達不到“不用教”、“不用講”的目的,學生又能收穫什麼呢?小學美術課教學中,不少教師在走一概不講不演示的路,其實這是對“探究性學習”的誤解。美術是一門造型藝術和視覺藝術,有著幾千年悠久的文化歷史,在一些難點問題上是需要我們去教、去演示的。

  1、引導學生重視課前資料的收集。

  學生只有親歷、親為、親感之後才會獲得對事物的全面瞭解,也只有這樣才會促使學生產生一種成為一個發現者、探究者的心理需求。一旦這種需求產生,他們就會積極投入到美術課的學習當中去。

  2、創設問題情景,留給學生想象與探究的空間。

  老師要講、要示範,但講或示範的程度要把握好,不要面面俱到,要留一點空間讓學生去想象、去探究。

  3、改變教學方法,使學生能探究。

  也就是說老師要在方法或技巧上做到適當的點撥即可,不可太過,要讓學生覺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體會到由自己發現的快樂。

  兒童美術拓展不等於形式

  美術教學中,拓展分課內和課外兩種。什麼是課內拓展呢?舉個例子:一位教師在上泥塑課《動物樂園》一課時,為了讓學生了解動物的特點,拓展了這樣兩個問題“這些動物是怎樣叫的?”“你能學一學它的聲音嗎?”應該說,這兩個問題對學生思維確實能起到一定的拓展,但這種“拓展”對這節課的作用又是什麼呢?

  美術新課程標準指出“在綜合探索領域,拓展必須在美術學科教育範疇內,跨越學科的、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相綜合的學習活動。”因此,與教學不相干的拓展僅僅流於形式而毫無價值。同樣為了提倡並實施美術課的課外拓展,“希望同學們課後創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這樣一類的話便經常掛在有些老師的嘴邊。這些老師煞有介事的說因為課堂的時間不夠而要求學生課外繼續探究、創造。

  當然這些老師的做法其目的是好的,但大多數教師僅僅出於對課程標準中的要求而敷衍學生,至於課後探究、創造的怎樣,教師根本不去詢問。這必然會導致學生對課後拓展和教師失去信心,拓展只會成為形式。因此課外的探究、創造需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需要教師的指導。也許我們可以階段性地上一節反饋課,可以在美術室裡留一個展臺或是一面牆壁作為“拓展空間”,讓學生展示交流課後探究、創造的成果。這樣的課外拓展相信會取得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