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課堂課件

  一年級的數學教學是數學學習中的基礎,而相關的課件應該怎麼設計才合適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教學內容:

  一年級北師大版本數學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左右

  教學目標:

  1.認識“左、右”的位置關係,體會其相對性。

  2.能夠初步運用左右描述物體的位置,解決實際問題。

  3.通過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

  認識“左、右”的位置關係,體會其相對性。

  教學難點:

  運用左右描述物體的位置,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同學對你的同桌說一說,哪隻是右手,哪隻是左手。

  2.我們要來認識“左右”。***板書課題:左右***

  二、聯絡自身,體驗左右。

  1.摸一摸。

  ***1***左手和右手是一對好朋友,團結起來力量特別大,在我們的身體中,除了左手和右手是一左一右外,還有什麼是一左一右的?

  ***2***哪隻是左腳?哪隻是右腳?

  ***3***對!左腳和左手是在同一邊的,右手和右腳是在同一邊的。來,全班同學一起摸一摸,邊摸邊說,左腳――右腳……

  ***4***還有左耳和右耳。

  ***5***還有左眼和右眼。

  ***6***還有左肩和右肩。……

  ***7***生每說一種,教師都引導全體學生用手摸一摸。

  三、實際操作,探索新知。

  1.擺一擺。

  遊戲做完了,現在我們要開始擺文具了。同桌的同學互相合作,聽清楚老師說的話。

  請你在桌上放一塊橡皮;

  在橡皮的左邊擺一枝鉛筆;

  在橡皮的右邊擺一個鉛筆盒;

  在鉛筆盒的左邊,橡皮的右邊擺一把尺子;

  在鉛筆盒的右邊擺一把小刀。

  生擺好後,師用出示正確的排列順序,生檢查自己的排列。

  2.數一數。

  從左數橡皮是第幾個?從右數橡皮是第幾個?

  從左數橡皮是第二個,從右數橡皮是第四個。

  為什麼橡皮一會兒排第二?一會兒又排第四?

  什麼東西反了?能講得更清楚一些嗎?

  ***數的順序反了,開始是從左數,後來是從右數。***

  師小結:也就是說,同樣一個物體,從左數和從右數,結果就可能不一樣。

  3.爬樓梯。上樓梯時我們要靠哪邊走?

  下樓梯時我們又要靠哪邊走?

  請你們兩位示範一下,把教室中間過道當樓梯,一個從前往後走是下樓梯,另一個從後往前走是上樓梯。

  ***生觀察時師提醒:下樓梯的同學是靠哪邊走?***

  ***生還是有的說左邊,有的說右邊。***

  師:教學樓中間有一個樓梯,同學們想不想去走一走?

  ***全體學生進行室外活動:走上樓梯,又走下樓梯。下樓梯時,師又提醒:下樓梯時你靠哪邊走?***

  回到教室。

  現在同學們明白下樓梯時靠哪邊走嗎?

  為什麼上、下樓梯都靠右邊走?

  ***如果不這樣走,上、下樓梯的人就會相撞。***

  對!特別是要做課間操時樓梯比較擁擠,如果相撞就會發生危險。

  4.練一練。

  ***出示課本第61頁第3題圖***他們都是靠右走的嗎?

  五、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1.轉彎判斷。同學們想不想去公園玩?

  那我們就坐這輛大客車去吧!***師拿出玩具客車。***

  準備好,要出發了,請同學們判斷客車是往左轉還是往右轉?

  ***師在“十字路口圖”上演示轉彎。***

  小組討論一下,客車到底是往哪邊轉。

  ***生組內討論交流意見。***

  師生共同小結:站的方向不同,左右也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汽車轉彎的方向常常以司機為準。

  2.小遊戲:我是小司機。

  同桌的同學互相配合,左邊的同學說命令,右邊的同學用玩具小汽車在“十字路口圖”上轉彎,然後交換角色。

  六、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穫?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你有什麼感想嗎?

  二

  一、說教材

  1、說教學內容***本課內容選自***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第60-61頁。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一年級的學生已經對前後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但方位感不強,不一定能準確的加以判斷。而“上下”“前後”“左右”都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要達到熟練、準確地辨別“前、後”的位置,就需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徵,通過大量的活動來完成。

  為了讓學生直觀地認識物體的前後相對位置關係,教材藉助“森林運動會”這一有趣的情境,讓學生用“前、後”描述物體的位置與順序,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為日後學習方向與位置做好鋪墊。

  3、說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結合學生年齡的特徵,本節課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能確定物體前後的位置與順序,並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二***過程與方法.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前後的位置與順序,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的良好習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愉快的情感體驗,並能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4、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定為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能正確描述物體的“前、後”位置,而教學難點定為讓學生體會“前、後”的相對性。

  5、教具準備方面,***我選用***多媒體課件、小紅花、動物圖片等、課前還為學生準備了卡丁車圖片作為學具。

  二、說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一年級的小學生更喜歡用形象來思維的。在本節課中,我主要採用了情境教學法和引導探究法,運用多媒體,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貫穿於整節課,使學生直觀形象地看到“森林運動會”這一情景,彷彿身臨其境,便於學生充分地感知物體間的前後位置關係。

  同時,<<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因此,我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讓他們採取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在觀察、描述、想象、合作交流中體驗前後的含義,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和探索的樂趣。

  三、說教學設想

  我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並充分挖掘現場資源來啟發學生學習,採用各種有趣的小活動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一個自主的空間中觀察、操作,在問題情境中主動地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生將通過說、找、擺、做、練的活動,逐漸加深對“前後”位置關係的認識。

  四、說教學過程

  為了體現本課的設計理念,我構建了探索性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創設情境,引出新課

  同學們,你們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嗎?結果是——對!小兔子驕傲自滿,結果輸給了小烏龜。小兔子為此很不服氣,今天,又找到了烏龜,非要再賽一次,烏龜明白,這次小兔子肯定不會睡大覺了,就對小兔子說:“比賽可以,但這次的路線必須有我來定。”小兔子連想都沒想就答應了。現在我們就到賽場去看一看。

  ***二***觀察交流,獲取新知

  同學們,今天森林老虎給我打電話說森林王國有一場運動會,邀請我們一年級二班的同學去觀看。還等什麼,趕緊去看看吧:百米賽跑都快要開始了,我用電腦出示動物賽跑圖,問:同學們,你們看到哪些小動物?老師_歡小兔子***我把小兔子的圖片貼在黑板上***接下來,引導學生觀察小兔子的前面、後面有哪些小動物?學生在觀察中很容易發現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後面是小烏龜。同時也可能有學生會發現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和小鹿,後面是小烏龜和小蝸牛。只要回答合理,我都給予表揚說“你真棒”、“觀察得真仔細”等等,並用小紅花作為獎勵。

  通過這一問題,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問題意識,使學生產生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的積極心態。同時,動態的資訊資源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從情境中發現並提出數學問題,學生還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介紹給其它的同學,這也充分尊重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的自主權。

  然後,我激發興趣,看完了緊張的百米賽跑,可惜我們錯過了卡丁車比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這時利用笑笑發來的簡訊

  2號車排在_面,3號車排在4號車的後面,1號車在_面。

  請各小組同學根據簡訊的內容,利用手中的卡丁車圖片在小組內說一說,擺一擺。小組交流彙報,然後請一組同學到前面利用圖片邊說邊擺。這裡我會給說的好的學生給予評價。學生彙報後引導學生觀看視訊回放,讓學生對照自己擺的對不對。

  卡丁車大賽的情境新穎時尚,同學們團結合作,認識字的同學讀資訊,其他同學擺圖片,在小組內觀察與交流中,解決了這樣一個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初步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

  ***三***結合實際,啟發思維

  在這個環節中,我通過讓中間一橫排同學起立,說說前後分別是誰,向後轉再說一說前後分別是誰,讓學生髮現問題,明確方向發生了變化,前後順序就變了。然後我繼續問學生:前在哪兒?後在哪兒?方向轉一轉,前後怎麼辦?學生可能會說***小臉***對著就是前。***後背***對著就是後。方向轉一轉,前後就***改變***。_根據問題和學生的回答編出下面這首兒歌:

  小朋友們告訴我,前、前在哪兒?

  老師老師告訴你,***小臉***對著就是前。

  小朋友們告訴我,後、後在哪兒?

  老師老師告訴你,***後背***對著就是後。

  123、321方向轉一轉,前後怎麼樣?動腦想一想。

  123、321方向轉一轉,前後就會***改變***,就會***改變***

  這樣的設計,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前後的意義,體驗到前後的相對性,同時更深一層理解到以什麼為標準,確定前後的重要性,既考查了學生是否掌握“前後”概念意義,又培養了學生初步的空間概念,使學生再次獲得愉快、成功的數學情感體驗。

  ***四***拓展應用,培養能力

  在這一環節中,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小明和同學們去兒童樂園買票的情境圖。在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小明前面有幾個人?後面有幾個人?一共有多少個人在買票?

  之後,我出示了一道排隊的思考題作為這節課的拓展延伸。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運用多種策略解決實際問題,增強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培養了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由於一年級學生識字少,對直觀的事物感興趣。因此,我採用了這種圖文結合的板書,使教學內容更加美觀實用,學生更加容易理解。

  

  【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圓】

  預習要求:

  看課本第2、3頁,與同學說一說自己看懂了什麼。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觀察長方體、正方體的某一個面和圓柱的底面,以及用這些幾何形體的面畫圖形等活動中,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圓。

  2、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畫圖等數學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積累對數學的興趣。

  3、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積累對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從物體中分離出面,再從表面抽象出平面圖形。

  教學難點:

  豐富直觀體驗,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用具:

  積木***長方體、正方體、平行四邊形、圓柱***、水彩筆、方格紙、白紙、各種彩色 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圓***。

  教學過程:

  一、遊戲中梳理回顧

  ***1***小朋友,你們喜歡搭積木嗎?今天我們就來搭積木。先請每組的小朋友商量一下,你們準備搭什麼。

  學生小組內商量後,教師提出要求:請小朋友邊搭邊注意觀察這些積木的形狀,有哪些是自己認識的?

  ***2***在學生活動後,指定幾名學生拿出已經認識的積木,並介紹它們的形狀,相機也讓其他學生找一找相同形狀的積木。

  二、探索中合作感知

  ***1***引導認識長方形。

  ①看一看、摸一摸。

  講述介紹:***教師依次指長方體的幾個面***這是長方體的一個面,這是長方體的另一個面,這也是長方體的一個面,長方體有6個面。

  佈置操作:請你任意選擇一個面,正對著自己,仔細看一看它的形狀,再用手摸一摸。

  ②畫一畫。動一動腦筋,把自己選擇的面的形狀在紙上畫下來。想一想,該怎麼畫呢?讓我們來動手試一試吧。

  ③比一比。請小朋友把自己畫下來的圖形在小組裡交流,互相看一看得到了什麼樣的圖形。

  教師藉助實物投影儀進一步展示學生畫出的各種各樣的長方形。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大家畫的長方體的一個面,有的是這樣的,有的是這樣的……,

  ④揭示名稱。想象:讓我們閉上眼睛把剛才看見的圖形再想一想。

  指出:像這樣的圖形雖然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橫著,有的豎著,但我們都把它們叫作長方形。

  ⑤找一找。你們手中的長方體還有哪些面的形狀也是長方形的?找到後看一看、摸一摸。

  ***2***自主認識正方形。

  ①談話啟發方法。剛才我們用了“先看一看長方體一個面的形狀,再摸一摸,然後把它畫下來”的方法認識了長方形,那麼你們想不想知道正方體的面是什麼形狀的呢?

  請小朋友每人拿起一個正方體,用剛才認識長方形的方法去認識正方體每個面的形狀。

  ②學生活動,教師注意觀察指導。

  ③交流後概括。

  讓學生將畫下來的圖形在小組裡交流,教師再選擇一部分學生畫出的正方形在投影儀上展示。

  提問:咱們畫下來的這種圖形叫作什麼呢?

  概括:這些圖形都是正方形。

  ④再看一看,正方體的其他面是什麼形狀的?

  ***3***放手認識圓。

  ①引導回顧方法。剛才我們從長方體上認識了長方形,從正方體上認識了正方形,那從圓柱上又能認識什麼圖形呢?請小朋友拿出一個圓柱來,找到圓柱的這個面***底面***。想想剛才我們是用什麼方法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請你也用這樣的方法去認識圓柱底面的形狀。

  ②學生活動,教師注意觀察指導。

  ③集體交流。

  交流方法:說一說你是怎樣認識這個面的形狀的。

  交流圖形:互相看一看畫出的圖形。

  揭示概念:我們畫的這種圖形又叫作什麼呢?***圓***

  ④找一找圓柱上還有哪個面也是圓,指給同桌看一看。

  三、聯絡生活,拓展延伸***P3做一做***

  ***1***在平面圖中找學過的圖形。

  其實今天我們認識的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就藏在日常的生活中。瞧,這是小紅家的客廳***出示小紅家客廳圖***.裡面就有許多我們今天認識的圖形,比如凳子的面是長方形的。誰也來這樣找一找、說一說?

  ***2***在自己身邊找學過的圖形。

  在我們的身邊、周圍有這樣的圖形嗎?誰發現了?請你指一指、說一說。

  ***3***回憶生活中見到的所學圖形。

  這樣的圖形生活中也有,誰來說一說你在哪裡見過今天所學的這幾種圖形?

  像這樣的圖形生活中還有很多,小朋友課後可以繼續去找一找。

  四、操作中體驗深化

  ***1***提問:在釘子板上圍出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全班交流。

  ***2***提問:在釘子板上能圍出一個圓嗎?請大家猜一猜,再動手圍一圍。

  ***3***討論:為什麼在釘子板上能圍出長方形和正方形,而不能圍成圓?***讓學生體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是直的,能圍出來,而圓的邊是彎曲的,圍不出來***

  五、總結延伸:

  小朋友,今天這節課我們進行了很多的數學活動.你學得開心嗎?在這些活動中你有什麼收穫?

  板書設計認識圖形***二***

  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

  長方形正方形圓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自主探索得出計算8、7、6加幾的各種方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湊十法,並能正確熟練地口算8、7、6加幾。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比較、抽象及概括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對知識的遷移類推能力。

  3.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和數學應用的意識。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03~104頁8、7、6加幾。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求知的慾望

  ***錄影出示8個小朋友去公園買門票,然後,又來了5個小朋友的情景。***

  1.教師創設情境:星期天上午,天氣非常好,小文、小麗、小明等8個小朋友到公園去玩。他們來到公園門口,正要買門票,又來了他們的5個同學。這時一共有多少個小朋友?應該買多少張門票?他們想請同學們幫忙算一下。同學們想幫這個忙嗎?先在小組裡討論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好嗎?

  2.小組合作討論。

  3.小組彙報交流。

  生1:我們是數的,數了數這些小朋友一共有13個人。

  生2:我們小組是這樣想的,第一次來了8個人,然後接著往下數,9、10、11、12、13,一共有13人。

  生3:我們是把後來來的5個小朋友中的2個人先和8個人湊成10個人,10個人再加上剩下的3個人,一共是13個人。

  生4:我們是把8個小朋友分成5個小朋友和3個小朋友兩組,然後把這5個小朋友和後來來的5個小朋友湊成10個人,10個人再加上剩下的3個人,一共是13個人。

  教師小結:同學們想出的這幾種辦法都不錯,這4種方法你最喜歡哪一種方法?

  二、動手操作,自我感悟,探求新知

  1.學生回答後教師指出:如果用計算的方法,應該怎樣列算式呢?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8+5。

  師:8+5應該怎樣計算呢?請同學們在小組裡用小棒擺一擺。

  小組彙報交流,由於學生有了9加幾的基礎,所以很容易想到用湊十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生:我們小組先擺了8根小棒,又擺了5根小棒,然後從5根小棒裡拿出2根放入8根小棒裡湊成了10根小棒,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於13根小棒。

  教師再請幾個小組說一下他們是怎麼做的。

  教師根據幾個小組彙報操作的情況,邊板書邊小結:同學們真聰明,都想到了從5根小棒中拿出2根,跟8根小棒湊成10根,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於13根小棒,這種方法真不錯。

  其他小組還有不同的計算方法嗎?

  由於有了9加幾的基礎,所以其他方法,如數數法、接數法便不再出現或很少出現。

  2.師:剛才我們通過擺小棒,計算出了8+5=13,現在我們不擺小棒,只看算式,你能計算出8+4、7+6、6+5的結果嗎?

  學生彙報,因為計算8加5時,學生用擺小棒的辦法研究過了,所以用湊十法計算這三個算式應該沒什麼問題,教師這時應多讓幾個學生說想法。

  教師在學生彙報的基礎上,小結湊十的方法:同學們剛才都是把8、7、6分別湊成10,然後用10再加上剩下的數,這也就是我們今天共同研究的主要內容8、7、6加幾的計算方法。

  ***教師板書課題***

  鞏固內化,發散思維

  師:同學們真不簡單,自己想出了做8、7、6加幾的題的方法,這種方法跟我們學過的9加幾的方法有什麼關係?***一樣***那老師這裡有一道題目8+9,看哪個同學想到的方法最多?

  學生彙報:

  生1:從9中拿出2,與8湊成10,10加7等於17。

  生2:從8中拿出1,與9湊成10,10加7等於17。

  生3:我想因為9+8=17,所以8加9也等於17。

  教師對這3種方法都予以肯定,並特別表揚第3種方法。教師滲透交換加數的位置,得數不變的規律。教師用課件演示9+8=17想的過程和8+9=17想的過程,以幫助學生實現學習的遷移。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1.***課件出示***圈一圈,算一算。

  2.***課件出示***1路公交車上原來有6個人,又上來了7個人,這時車上有多少人?

  3.***課件出示***小兔找家:每個小兔身上有一個算式,每個小屋上有一個得數,學生做對後,小兔子就能回到自己家。

  4.***課件出示***寫算式。根據圖中情景,寫出算式,看哪個同學寫得又多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