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數學差怎麼辦

  ?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掌握有效的策略,能啟用學生們的數學思維,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當然教學策略是多樣的,只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探索、創新,就會找到更多、更好的教學方法。下面小編就同大家聊聊關於的問題,希望有所幫助!

  1

  集中精力,向45分鐘要效率

  七年級學生往往對課程增多、課堂學習容量加大不適應,顧此失彼、精力分散,使聽課效率下降,因此,學生只有掌握好正確的聽課方法,才能使課堂上的45分鐘發揮最大的效益。宋代朱熹在他的“三到讀書法”中說過的“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可見聽課必須專心。我結合數學課的特點,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必須做到“四到”即“心到、眼到、耳到、手到”。所謂心到:是開動腦筋,積極思維;要求學生會圍繞老師講述展開聯想,理清教材文字敘述思路;要善於從特殊到一般,學會分析、判斷與推理。遇到問題後,要多想幾個“為什麼”,思考一下“怎麼辦”。只有會想,才能會學,也才能學會。眼到:是要善於觀察,勤看。既要觀察老師表情和手勢,因為數學上有許多抽象的概念,通過教師的眼神、手勢往往會表達的更生動、更形象,利於理解。

  又要仔細觀察知識語言的表現,多方面增加感性知識。耳到:要求學生學會聽,要聽出教師講述的重點難點,聽清楚知識的來龍去脈,弄清問題的實質所在;舊知識要耐心聽,新知識要仔細聽;跨越聽課的學習障礙,不受干擾;聽完一節課後,概念的實質要明確,主次內容要分明。手到:一是嚴格按要求進行操作,掌握技能。二是學會做筆記,根據教師講課特點和板書習慣,抓住中心實質,在理解基礎上扼要記下重點、難點;思路有時也可以記下。教師形象比喻,深入淺出的分析等,尤其是技能的形成必須親手操作才能逐漸形成。顯然,在上面“四到”之中,“心到”是關鍵,善於動腦,勤于思考,是學好數學的先決條件。

  適當多做題,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要想學好數學,多做題目是難免的,熟悉掌握各種題型的解題思路。剛開始要從基礎題人手,以課本上的習題為準,反覆練習打好基礎,再找一些課外的習題,以幫助開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決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題規律。對於一些易錯題,可備有錯題集,寫出自己的解題思路和正確的解題過程兩者一起比較找出自己的錯誤所在,以便及時更正。在平時要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讓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腦興奮,思維敏捷,能夠進入最佳狀態,在考試中能運用自如。實踐證明:越到關鍵時候,你所表現的解題習慣與平時練習無異。如果平時解題時隨便、粗心、大意等,往往在大考中充分暴露,故在平時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2數學學習能力的培養

  首先,我覺得應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滿堂灌、一言堂的習慣,提高課堂效率,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從繁冗的、甚至是重複的作業中解放出來。讓學生感覺到做學習的主人的快樂。繁多的作業實質上體現出教師課堂教學效果欠優化;重複的作業又易滋生學生厭煩的心理,從而產生抄襲的行為,應付了事。傳統教學在課堂上教師以講為主,每堂課都是假定學生對這些問題一無所知,教師要不厭其細地系統講授,唯恐哪個知識點講不透,學生不明白。如果課堂上有時間就練習鞏固,如果沒有時間就留到課後練習。

  我覺得,上課要像“考試”一樣緊張,所謂“上課要像考試一樣緊張”,就是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節奏。考試的特點是在規定的時間內要完成規定的任務,所以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寫字的速度比平時都要快,人的潛能也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課堂教學都是40分鐘或45分鐘,為什麼有的教師不留課後作業或作業很少而學生學習成績很好?而有的老師每天都佈置大量課後作業而學生成績還不好?根本的區別就在於課堂教學效率是否高。課堂教學的辯證法就是如此,課上老師講得多了,學生自學和練習的時間就少;課上學生輕鬆了,課後作業就多,負擔就重。因為時間是個常數,學生要掌握的基本知識也是一個常數。 所以,數學課上我們同樣可以激情飛揚,同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排除障礙點,我通常以典型例題為出發點對學生進行一題多解的點撥,又及時向學生推出變式題型,這對學生突破難點大有幫助。

  其次,要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培養學生集中注意力,使學生樂意學習。興趣可以引導和推動一個人去鑽研,去探索,將注意力放在他們所感興趣的問題中,從而獲得創造的成功。

  一般說來,數學學習成績好,就容易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反過來,對數學一旦產生了興趣,它就會成為一種強大的動力,推動學生努力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從而取得更好的成績,有些學生對數學學習沒有興趣,甚至對數學學科產生厭煩情緒,這就容易導致學習效率低,數學成績差。這時候教師應對學生取得的哪怕是一點點微小的進步和成功,進行鼓勵與表揚,讓學生他們體會到成功的滋味,認為學好數學並不困難,產生對數學學習的濃厚興趣,這樣就使學生的“苦學”變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3學習數學方法

  學會“索取”,提高學習主動性

  從教師的角度,總希望千方百計把自己會的東西教給學生。有的學生不知道該如何接受這些東西;有的學生不論好壞全收;有的會挑挑揀揀,好的留下,重要的收好等等。但是。一般地,教師最喜歡會主動“索取”的學生。我們常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漁”有兩個方面,一是方法,“好的學習習慣”是方法;另一個是動力,“好奇”“興趣”“上進心”“對數學價值的認識”,這些都是動力。二者是不可分的,“信心”就體現了二者的聯絡,學好數學,需要花些力氣,碰到難處,要堅持一下,我們的一些碩士或博士學生做論文時,常常碰到一些“坎”,除了我們一起分析討論之外,我們總會要求“再堅持一下”。這個過程不僅能幫助他們建立自信,也會“逼迫”他們總結出“方法”。很多出色的教師在這方面是很有辦法的。

  調整心態,正確對待複習考試

  在複習考試這段時間內,首先應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這三個方面上。因為每次考試佔絕大部分的也是基礎性的題目,而以那些難題及綜合性較強的題目作為調劑,認真思考,儘量讓自己理出頭緒,做完題後要總結歸納。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使自己在任何時候都要鎮靜,思路有條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緒。特別是對自己要有信心,永遠鼓勵自己。在考試前要做好準備,練練常規題。把自己的思路展開,切忌考前去鑽難題。考試時要先求穩,再攻難。在保證正確率的前提下提高解題速度。對於一些容易的基礎題要有把握拿全分;對於一些難題,也要儘量拿分;考試中要學會嘗試得分,使自己的水平正常甚至超常發揮。

  課內重視聽講。課後及時複習

  新知識的接受,數學能力的培養主要在課堂上進行,所以要特別重視課內的學習效率,尋求正確的學習方法。上課時要緊跟老師的思路,積極展開思維預測,比較自己的解題思路與教師所講有哪些不同。特別要抓住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課後要及時複習不留疑點。首先在做各種習題之前將老師所講知識點回憶一遍,正確掌握各類公式的推理過程,應儘量自己回憶,不要一遇困難立即翻書。認真獨立完成作業,勤于思考,從某種意義上講,我不完全贊成不懂即問的學習作風,對於有些題目,由於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時難以解出,應讓自己解出,應讓自己冷靜下來認真分析題目,儘量自己解決。在每個階段的學習中要進行整理和歸納總結。把知識的點、線、面結合起來織成知識網路。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

  4營造課堂氛圍

  設定能啟發學生創新思維的題型策略

  數學課堂教學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要想創新,就應指導學生大膽質疑,勇於批判,敢於向權威挑戰。然而學生認為教師和教材的權威性是不可侵犯的,都習慣於接受教師和教材講述的一切,不會去思考、懷疑、批判,所以很難有創新意識。同時,教師在課堂提問中,提出的問題大多是陳述性問題,並讓學生圍繞某一知識點進行大量的題海戰術,缺少了對開放性創新題型的設定。數學在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上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有意識地設定能啟發學生創新思維的題型,讓學生通過獨立探索來不斷優化數學思維品質。開放性數學題的解答一般不能按照常規的套路去解決,而必須經過思考、探索和研究,尋求新的處理方法。如求過點******2, 3***,且在兩座標軸上截距相等的直線方程。這道題的正確結果有兩個:x +y=5或3x-2y=0。如果學生按常規思維方式去解決的話,就會忽視截距是0的特殊情況而得不出完全正確的結論。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注重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讓學生髮現和尋找數學的規律及其表現形式;要把概念形成、結論的推導、方法的思考過程作為教學的主要過程,從根本上改革課堂教學。同時也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課堂中讓學生探索新知

  “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課堂教學應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探索空間,激“活”學生的思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養成主動探索的習慣。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教學中面對新知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索,

  首先讓學生自己獨立看書探索新知識的生長點,新舊知識的連線點、以及知識的發展過程等,其次小組交流,展示學生在自主探索過程中從不知到知,從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的一個認識過程,最後由教師引導、點撥、拓展思維。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應儘可能地多給學生一點思維空間和活動餘地,凡是學生能探索得出的,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決不暗示。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給學生多一點表現的機會,多體會到一些成功的愉快,達到獲取知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