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複習計劃

  為了在有限的時間裡,把握考試要點,作到科學合理、優質高效地安排複習,大力提升地理總複習的質量和效益,下面小編整理了,供你參考。

  篇一

  初中地理複習提綱

  根據複習時間的關係,現將初中四冊的複習分十二次進行。複習建議如下;

  第一次;方向,比例尺。圖例和註記,經線,緯線,經度,緯度。南北半球分界線,東西半球分界線,地球上兩點相互方位的判斷。 第二次;大洲,大洋,相鄰大洲的分界線。陸地地形,海底地形,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六大板塊,世界地震火山帶的分佈。

  第三次;世界的人種,語言,宗教。天氣的符號,主要降水型別,地球公轉示意圖強調二分二至日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地軸與地球公轉軌道面的交角圖,五帶名稱及分界線,海拔升高100米,氣溫降低0.6度,地中海氣候的特徵及分佈,南南合作,南北對話。 第四次;世界重要大洲

  亞洲的自然概況,時區及日界線,非洲概況,世界四大河流。拉丁美洲的概念。

  第五次;世界重要地區,東南亞的概況十字路口的位置。南亞,西亞五海三洲之地。歐洲西部,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南極圖及在圖上判斷大洋及大洲。

  第六次;世界重要國家,日本強調2011年日本大地震,埃及,俄羅斯,法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印度。

  第七次;我國的疆域,四至點,臨海,疆界與領國,行政區劃,計劃生育政策,人口分佈特點,計算人口密度,五十六個民族。

  第八次;我國的地形地勢,氣候特點,溫度帶的劃分,我國降水的時間分配,我國乾溼地區的劃分,季風氣候顯著,多特殊天氣,氣候複雜多樣。河流和湖泊,京杭運河,長江水能開發及航運,黃河。 第九次;中國的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我國用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佔世界21%的人口。中國的水資源節約用水,科學用水,保護水資源,防止水汙染,是緩解缺水問題的有效途徑,南水北調的三個方案。中國的海洋資源;四大海產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烏賊四大漁場黃渤海漁場,舟山漁場,南海沿岸漁場,北部灣漁場鹽場;北方以長蘆鹽場最為著名,南方以鶯歌海鹽場為最大。

  第十次;中國的區域差異,秦嶺——淮河一線,四大地理區域;北方地區,南方地區,青藏地區,西北地區。

  第十一次;中國的主要產業;農業,工業,高技術產業,交通運輸業。 第十二次;我國的省級行政單位的概況;北京,臺灣圖,港澳珠江三角洲圖,新疆三山夾兩盆。全面總結複習,強調考試注意事項。介紹甘肅概況,蘭州概況蘭州新區。日本地震及海嘯,北非利比亞局勢。

  篇二

  初中地理會考前的總複習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可以達到梳理知識,形成網路,使所學知識系統化、熟練化、技能化,促進學生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進一步提高,要求具有系統性、針對性、典型性、指導性,通過與廣大教師和學生的交流,感覺在會考複習期間,不同學校、不同教師中,還存在下列一些困難和個別問題。

  存在的問題

  一、課時不足問題突出

  特別是七年級上學期和八年級下學期學段。教材編制是按照每週三課時設計編寫,而實際上各學校皆安排了每週兩課時,這樣按照正常教學進度難以完成教學任務。因為初一上冊知識起點高、難度大,難點集中,而學生起點低,學習能力還相對不足,相關學科知識相對滯後,壓縮課時,為授課帶來很大困難。初二下冊不僅要完成一冊書的教學,還要面對緊張的會考複習,兩課時較難滿足教學實際需求。

  二、複習內容的安排差異大

  複習時間和方法的把握方面,各校甚至各位老師之間也有很大不同,有先複習八年級內容的,也有從初一開始,按照原先授課順序,按部就班進行的。雖然各位老師都認識到複習階段要重視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化,但實際操作時,因為教師教學素養和方法上的差異,有的體現較好,有的則體現不夠到位,甚至還有一種“將知識快速重新講一遍”這種簡單重複的複習方法。

  三、重進度輕反饋

  因為課時比較緊,部分老師擔心複習不完,急於趕進度,導致單課時內知識密度過大,但深度不夠,“走馬觀花”,反饋練習又不及時,既影響基礎知識的掌握,也難以讓學生在能力上有所提高,雖然表面上在正式會考之前完成了複習任務,但質量不高,效果不好,導致出現“知識點都複習了,可學生成績就是不高”這種狀況。

  四、大量使用教輔資料,複習針對性不強

  部分教師大量使用教輔資料,導致自命題減少,試題陳舊,缺乏反饋的針對性,使得複習過程被教輔資料牽著鼻子走,而不是針對本校學生實際情況合理選題、編題,導致複習過程學生陷入題海戰術,負擔加重,能力卻得不到提高。

  五、複習重點不夠突出

  會考試題雖然知識覆蓋面較廣,但重點內容依然是考察重點,分值較高,且對相關知識點具有支撐作用,複習時如果不能重點突破,重點練習,不僅重點內容不能落實,還導致相關知識點缺少支撐,學生的知識結構缺少重點內容的支撐和引領,零散無序,不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更不利於在應試中靈活運用

  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如氣候方面的知識點、地形與氣候、河流、產業的關係等知識點。

  複習建議

  針對會考的選拔性特點及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提出如下建議供參考。

  一、合理制定複習計劃,提高複習效率

  1. 有些學校針對課時不足情況,曾經採用過單週三課時、雙週兩課時的策略,緩解了課時壓力。

  2. 提高效率,有限複習課時內儘量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統籌規劃,減少學生無效勞動,如大量的書寫和重複性作業,多引導學生討論典型試題。精講精練,擯棄題海戰術。

  3. 將知識歸類並系統化,通過面的突破,帶動點的複習,不求面面俱到,將零散的陳述性知識點提前整理,由學生自主掌握,教師在反饋階段進行檢查,不再佔用寶貴複習時間。

  4.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組織學生小組自主複習、相互督促,將複習過程從課堂延伸到課外。

  5. 複習計劃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具有可操作性和針對性,計劃中應突出反饋的地位,通過反饋結果不斷調整複習過程。

  二、精心備課、梳理知識

  教師十年功,學生一分鐘,減輕學生負擔的最好途徑就是教師精心準備,將知識梳理清晰,不僅可以提高複習效率,更能構建知識網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整體把握,還原地理學科本質,達到“螺旋式上升”的複習效果。

  七年級上冊的知識基礎性、理論性強,對後續學習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應重點突破。經緯網、等高線、天氣與氣候、地球運動等相關知識不僅是重要的基礎性知識,更是每年考試的重點內容,在後續各部分的內容複習中都應處處體現,加以鞏固落實。

  三、重能力同時勿輕基礎知識的識記和情感、價值觀方面知識考察 雖然地理會考越來越重視考察地理基本能力,但基本的地理知識,每年也是考察必不可少的內容,如世界之最、各地獨特的建築、生物、旅遊特色等也應給於足夠的重視。

  而環境保護、經濟發展、世界局勢等方面的內容往往與情感、態度、價值觀聯絡密切,在複習時應適當強調,使學生能夠以正確的態度面對類似問題。

  四、串講與專題訓練相結合

  串講和專題訓練是大家常用的複習方法,串講有利於快速回憶、複習學過知識,有利於基礎較差同學,專題訓練則有利於學習基礎較好學生的提高,應將兩種方法結合起來,建議使用大串講、小專題相結合的複習方法,複習前期串講為主,複習後期專題為主,使所有學生都有提高。

  專題複習要求教師能夠高屋建瓴,抓住主線的同時,能將分散在四冊書中的點集中起來串成線,提高複習的效率,完成地理知識的整體建構,使學生能在應考過程中系統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五、加強地圖教學。

  地圖是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考察地理技能的重要載體,更是地理會考的考察重點。

  如果學生學完初中地理後,還不懂得如何閱讀地圖,如何從地圖中獲取有用的資訊,那就可以斷定該生沒有達到初中地理教學的目標要求。促使課文的書面語言與影象語言有機結合,通過以圖解文,以文釋圖、圖文轉換等形式,加強影象系統的教學。思路要拓寬,方法要多樣,切忌簡單重複,應重方法、重效果。

  各個大洲、地區、國家和重點省級行政單位的輪廓圖,重點經緯線、島嶼、海峽、運河務必牢記。

  指導學生能從地圖上讀出基本地理規律的同時,能解釋特殊地區的特殊地理現象。如赤道附近為熱帶雨林氣候,但赤道附近非洲東部地區卻為熱帶草原氣候。中國夏季全國普遍高溫,但青藏高原卻是全國最涼爽的地方。

  六、應十分重視自命題考察、變式訓練

  適當使用教輔資料可以提高複習效率,但如果過分依賴則不妥。教師應該加強自命題考察,這樣才能適應本地區的考試特點和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自命題時應先了解本地區的命題特點,科學、規範命題,也有利於教師有針對性的考察複習效果和學生的掌握情況,更能避免學生已經陷入題海之中,教師卻依然把握不住正確地複習方向。

  命題時減少內容重複和形式重複,多進行變式訓練是提高複習效果和學生應考能力的有效手段,希望各位老師加以重視。在地理會考命題“不出舊題、不用成題、全部命制新題”的前提下,這一點尤為重要。

  七、規範學生答題習慣

  每年會考閱卷中都發現許多學生因為答題習慣不好被扣分。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1.易錯字問題。重點地名寫錯,如多瑙河、霍爾木茲海峽、珠穆朗瑪峰、渤海、湄公河等重點地名應讓學生切實掌握,不能重記憶,輕書寫。

  2.語言不規範問題。地理規律或地理現象的解釋、描述應該使用規範的語言、專業的術語,平時教學和檢測中應加以強調,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如氣候特徵的描述、地理現象的解釋、等高線的識讀、河流流向、山脈走向的描述等。強調單位,如攝氏度、降水量、比例尺的計算時,要注意資料單位。

  3.卷面整潔問題。特別是錯誤改正時,切忌亂畫。填圖位置準確。

  4.作圖細節問題。如指向標的畫法、氣溫變化曲線是否平滑等。作圖時的距離計算問題。

  八、關注熱點時事,及時引入複習

  熱點時事每年會考都會有所體現,利用地理知識理解和解釋這些現象也是地理學習的目的之一,地理教師應該有職業的敏感性,善於發現、善於命題,並能

  及時體現在模擬考試中。如氣候大會、上海世博會、經濟危機、各地地震、西南大旱、東盟抗議河流水位下降、極地考察、領導人出訪等。

  篇三

  由於地理中考複習時間短、內容多、要求高、複習資料少主要是龍巖地理,要讓90%以上的同學在中考中取得較好的成績有一定的難度。為了在有限的時間裡,把握考試要點,作到科學合理、優質高效地安排複習,我在全面分析課程標準和考試標準的基礎上,特制定三階段複習計劃。

  第一階段:2月——4月中旬立足課本,夯實基礎

  這一階段主要是立足課本,夯實基礎。從去年中考試卷看,命題覆蓋考查是所有章節,且試題凸現異常的靈活性,與社會結合,與時政結合,與生活結合。但不管中考地理試題如何的靈活,呈制的方式如何新穎,有個根本是無法改變的,那就是地理還是地理,不可能脫離地理教學大綱的要求,也不會脫離課本基本知識點的考查。因此這一階段的複習主要是嚴格扣緊考試大綱規定的範圍,以《金榜之路》中概括的知識體系為線索,引導學生認真研讀課本,特別是課本中大小標題黑體字的內容,它們概括性強,重點突出。課本中的“活動”、插圖圖表,重要的閱讀材料如:之“最”也不能疏忽。做到正確把握地理概念,正確掌握讀圖、填圖、繪圖等基本技能。只有掌握熟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才能夠靈活應對各種試題,做到以不變應萬變。在這個階段,我對學生提出個口號:“以綱為綱、以本為本、抱著地圖打滾。” 第二階段:4月下旬——5月中旬梳理體系,講練結合。

  課本的基本知識點的熟悉掌握是必須必要的,但是僅僅有這個環節,還是不夠的。因為,考試不是簡單的對課本知識的重複再現。其中,解題的方法解題的思路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中考中能否考出比較理想成績的一個關鍵所在。針對地理考試題的特點“無圖不成題”是地理中考試卷的重要特點。我們這階段安排了以下兩個環節:

  1、梳理體系環節。打破幾冊課本之間、章與章之間、節與節之間的界限,以地圖為中心,整合相關地理知識,形成知識系統的體系化。以幫助於學生形成空間觀念、提高空間思維能力地理思維能力,也便於學生專題掌握知識,並在中考中答題過濾組織使用知識點。

  2、講練結合環節。主要分各種題型的講練讀圖、填圖、繪圖訓練,材料分析題訓練, 開放性題目訓練,各種專題的講練精選部分中考試題,組成幾套專題練習。通過講練,幫助學生總結和歸納有規律性的知識,教給學生解題思路和方法,解決某一類問題的切入點、方法,規範表達的方法,分析地圖的方法及提取有效資訊的方法。同時佈置量小而精的作業對練習要精選,注意練習的基礎性、代表性、典型性,以基礎題為主,適當綜合、適當提高。堅決捨棄“繁、難、偏、舊",的題目幫助學生理解、鞏固、掌握和應用所學知識,並從中發現不足和漏洞,及時調整教學,補缺補漏。通過這個環節的複習,學生們基本做到課本知識點熟悉,應考方法掌握。那麼學生們參加中考應該說,就沒有多大問題了。剩下的就是強化訓練,衝刺中考了。

  第三階段:5月下旬——6月強化訓練,衝刺中考。

  這一階段的複習目的是:通過模擬題實戰的強化訓練 [精選幾套中考模擬試題進行近似實戰的強化訓練做到限時、限量、優質,注意發現問題,及時指導] ,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並熟練掌握解題方法、解題技巧,最終以百倍的信心衝刺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