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極拳的樁功

  武式太極拳樁功分為養生樁與技擊樁兩種,養生樁是提高身體素質的功法,常練習此功可使身體氣足神旺、體壯堅實,並對許多慢性病患者及心血管類、消化系統、肢體老化等症,都有很好的預防治療效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第一階段,練好樁功、打好基礎

  常用的有:

  ***一***無極樁:類似拳架中的預備式,要求兩足平分與肩同寬,兩膝微曲,兩臂彎曲,輕輕向胸前平舉,兩掌高與乳平,掌心相對略偏向下,形如捧球,雙目向前平視,頭宜正直,虛領頂勁,鬆肩沉時,含胸拔背,尾閭中正,胸寬腹實,氣沉丹田,舉身放鬆,自然安舒,聚精會神,屏除雜念,自然呼吸,要點是:

  1、要“心靜體鬆”,李亦畲先生在《五字決》中首先提出的就是“心靜”,並說:“心不靜則不專,一舉手前後左右全無定向,故要心靜”。初學走架最不宜做到心靜,所以要先通過站無極樁來鍛練這一功夫。初學拳的人大都容易緊張,故要求“體鬆”。精神、關節、肌肉處處放鬆,為日後練拳走架,打好基礎。

  2、要足與肩寬,因兩“湧泉穴”在人足下,兩“肩井穴”在人肩頭,站樁時足與肩寬,兩“湧泉穴二***太極樁:分左右兩式,姿勢類似“懶扎衣”的起低,承重力越大,通過這一鍛練”和兩“肩井穴”上下向衡,才能氣機上升,執行與身,好像打井要打在泉眼上似的,否則是打不出水的。

  通過無極樁的鍛鍊,求得心靜神斂,氣聚體鬆,然後在練拳架,自然就較容易了。

  ***二***太極樁:分左右兩式,姿勢類似“懶扎衣”的起勢兩手一前一後,前虛後實,身體要求同無極樁,練習這一樁功,由於屈膝蹲身,腿部承重較大,蹲的越低,承重力越大,通過這一鍛鍊,可增加腿部的力量,但開始不宜蹲身過低,以免造成突臀彎腰,上身前傾等弊病,應當循序漸進,逐漸放低身勢。

  太極樁先練定勢,再練動勢,先按定勢太極樁站好,如系左勢,則左手左腳左前,右手右腳在後,成左虛右實步,兩手從胸前落下回收,經右腰胯處再往前往上,復至胸前恢復原狀,其往復路線如劃一豎圈,同時,下肢坐腿鬆胯轉腰,兩腿由前虛後實,變為前弓後蹬。如此反覆地劃豎圈子,圈子可大可小可快可慢,要左右變換地練習,這一樁功頗似過去北方人用轆轤***一種車***從井裡打水的動作,用來練習鬆肩鬆肘,坐腿轉腰和弓步前衝等易收顯效,對日後走架穩固下盤,肩鬆腰活,上下協調等,有很大裨益。

  近人練拳,大都不願練習基本功,有些拳師為了迎合這種心理,也就直接教練拳架,其實這是不好的,本固而枝榮,沒有紮實的基本功,是難把拳架練好的,練好基本功,再練拳架,容易掌握走架中的各種要求,提高拳藝較快,不練基本功就練拳架,難度就要大的多。

  第二階段,學習拳架,先練外形

  武式太極拳前輩教授拳架是先練外形,後練內形,然後在內外相合,故教拳首先要求身法規矩,拳勢正確,合乎要求。所謂身法規矩,拳勢正確,合乎要求,就是要符合武禹襄先生制定的提頂、吊襠、涵胸、拔背、鬆肩、沉肘、裹襠、護臀“八條身法”和尾閭正中、氣沉丹田、虛實分清、騰挪、閃戰等五項要求。

  這十三條要領既是對練太極拳提出了要求,也是能否練好太極拳的關鍵,前人和近賢對此多有專論,這裡不再多贅,但這十三條要領不是初學者一下能全部掌握的,應當分清先後,突出重點,綱舉而目張,主要的掌握了,次要的也就容易掌握了,這十三項中初學者應先掌握提頂、吊襠,因頭是諸陽之會,為精髓之海,系任、督二脈交會的地方,統領一身之氣,能“提頂”就能聚精會神,專心一致。如頭部傾斜,則必氣勢渙散、身法散亂,先師李聖端常說:“猴頭不能丟”。就是強調練拳時必須時時注意“提頂”。

  吊襠”是臀部前送,襠部有向前上翻之勢,初習太極拳由於屈膝蹲腿,最易犯彎腰突臀等毛病,如能做到吊襠,自然就能克服了這些弊病,上能提頂,下能吊襠,頭頂的“百會穴”和襠的“會陰穴”,一下一下,遙相呼應,可為日後暢通任、督兩脈執行百脈創造條件,身法上掌握了提頂、吊襠,就易做到尾閭正中,支撐八面,也為氣沉丹田奠定了基礎。

  再次要求做好鬆肩、沉肘,初學者最易聳肩,肩肘僵滯,肩肘關節不靈活,不僅影響走架,也不利於實用時的走化,所以應當要學者儘快地先掌握好鬆肩、沉肘,怎樣才能較快地掌握住鬆肩、沉肘呢?前輩的經驗是:出手豎腕曲肘讓合谷穴***在虎口處***與肘彎曲池穴虛虛對位,自然就做到了沉肘,能沉肘也就能鬆肩,且為涵胸,拔背提供了條件。

  第三階段:由外及內,練意養氣

  拳架練到規範熟練之後,就可以轉入練意養氣為主的“內形”練習,就是拳勢動作和內氣流傳轉貫注都要用意來指導,武禹襄在《拳論》中反覆強調了心和意的重要作用,提出走架要以“心為令”,“用意不用力***拙力***”,一期通過對意的強化訓練,來加強本體感覺的靈敏性,連貫性,達到應感而動,意動形隨意到勁到,動必合法。實踐證明,加強意的鍛鍊是提高運動技巧的需要,不僅被各家太極掌和其他拳術廣泛重視,還滲入到其它體育運動專案之中。

  具體做法是:走架前站好無極式,心靜神斂,身正體鬆,用意先在體內從上到下進行一次巡迴檢查,看身法是否合乎規矩,如有一處不合,即行改正,再次調勻呼吸,使之深、慢、柔、勻、,然後,用意來指導動作走架,每一動要意在勢先,動在意後,如手向前按,要先有向前按的想象,想著手如何出,勁點落在何處,手就如此出,落在該處,做到眼隨意動,身隨眼動,步隨身轉,徜如此,勢勢在心,刻刻留意,不僅走架時會感到興趣盎然,其味無窮,而且習之日久,就會如李亦畲先生說的那樣,“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漸至從心所欲,罔不如意”。“人為我制,我不為人制矣”。

  在意的指導下進行走架熟練後,就可進一步使呼吸也在意的指導下和走架密切結合起來,武禹襄把孟子的“養氣”說引入到太極拳的實踐中,提出走架打手要以“心為令,氣為旗”***志為氣帥***。“尚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氣以直養而無害”。“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以達“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之境地。

  具體地說,走架時呼吸要在意的引導下和拳勢的開合、蓄髮,進退起伏做到有機地結合,“外導內引”用外氣調動內氣,衝關過寨,流轉貫注,疏通經絡,分筋開穴,氣血流盈,促進新陳代謝的功能,這樣“外導內引”的養氣法通常有兩條路線,一條是循督、任二脈執行,走架時採用逆腹式呼吸,吸時是虛是合,氣納入丹田,在意的指引下,經會陰、過尾閭、循督脈上達百會、再沿前額而下,至於舌尖。呼時為放為開,意從舌尖起。引氣佈於兩膊,施於手指,並循任脈下降至於丹田,另一條是沿帶脈繞行。吸是在意的指引下,氣由丹田沿帶脈分左右而抵命門***兩腎之間,與脈相對***,做到“三收”是為“吞”;呼時氣由命門沿帶脈分左右再執行至丹田,做到“三鼓”;肚臍鼓,手心鼓,腳心鼓,由氣沉丹田,直抵足底通湧泉是為“吐”。任、督、帶三脈是人體的主要經脈,三脈如通,其它經絡也將隨之而通,經絡暢通,氣血充盈,不僅可強身健體,且為內勁的鍛鍊奠定了基礎,但氣循任督也好,沿帶脈繞行也好,全都是意的作用,武禹襄先生說:“全在意,在蓄神,不在氣,在氣則滯”。要聽其自然,循序漸進,不可強行運氣,致生弊病。

  第四階段,內外相合,越練越精

  走架能在意的指導下,漸漸練到意、氣、體三者合一,由“始而意動,繼而內動,然後身動”。由內及外,以外引內,最後做到內外相合,表裡一致,循此不斷前進,當可越練越精,攀登太極拳的藝術高峰。

  為了不斷提高拳藝,做到“體和結合”,不能光走架還要和推手、單操***強化某些拳勢的單獨練習***,“五行步”***一種單獨練習的步法***,無極樁、太極樁***二這一階段要提高鍛鍊的質量,在意的指引下,引導內氣執行和練習化、發等技巧***結合起來練習,才能收效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