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督促學生學習

   不少家長為了孩子的學習成績操碎了心,為什麼用了那麼多方法,還是不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呢?那麼家長到底應該怎樣做?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家長督促學生學習的有效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1讀一小時不如讀五十五分鐘要讓孩子能夠耐得住長時間做功課的方法之一,是一種叫做“時間的拍賣方式”的做法。

  如果你想要孩子做“一小時”功課,那麼就把這“一小時”時間稍微縮短,指定他們做“五十五分鐘”或“五十分鐘”。事實上,這五分鐘或十分鐘雖不算多,但是在心理上,卻有好幾倍差別的效果。也就是說你叫他做“一個鐘頭”,和做“五十五分鐘”的功課,感覺上的負擔,後者要比前者減輕好幾倍呢!

  猛一看,這好象是在騙小孩,但效果的發揮,並不是基於“小孩才會上當”等玩笑式的理由,其實我們大人也一樣。就像百貨公司大拍賣時,兩千元的東西,如果改成一千九百元時,顧客就覺得便宜多了,而立刻買下來。這心理是完全一樣的。

  一個鐘頭的做功課時間,如果孩子“不肯買帳”,那麼就“降價”變成五十五分鐘,好象“便宜了”,於是孩子欣然接受,“買”了做功課的時間,這就是為什麼“時間的拍賣方式”有效的理由。2一天做幾小時的功課才算有效率有一陣子流行過一句話“四上五落”,意思是說要考上一流大學,一天睡眠不得超過五小時,否則就會名落孫山。這句話確實在日本風行過一陣子,可是對考上一流大學的學生追蹤調查的結果,發現他們每天幾乎都睡足八小時左右。

  孩子一天應該做幾小時功課才適當?

  就算是高中生,從學校回來以後,在家能夠集中精力用功的時間,以兩小時到四小時為最大限度;而無法集中注意力的小學生,頂多以兩小時為限,再繼續讀下去,效率不但不能和時間成正比,反而會傷害孩子的身心,結果造成孩子討厭讀書。

  有不少家長常沾沾自喜地說:“我家的孩子從學校一回來,就關在書房,除了吃飯時間以外,都不出來呢。”其實,孩子就算躲在書房也未必一直都在讀書。做功課與其求量,不如求質。家長必須瞭解這點,及時把孩子從書桌上“解放”出來。3每一科目的用功時間一次多少最佳同一個科目如果需要讀五個鐘頭時,一天讀五小時好,還是分成五天,每天讀一小時好?

  前者稱為“集中學習”,後者稱為“分散學習”。一般來說,以“分散學習”的效果比較好。

  以某項作業的實驗來看,同樣的作業二十次集中做,和一天一次分為二十天做,兩相比較,每一次的作業效能,後者確實比前者高出百分之三十。就像人一天要分三次吃飯一樣,讀書也不能一次讀完,必須插進休息時間,分好幾次讀,效能才能高。

  這件事,從紐斯特“對所學的東西能記憶多少”的實驗中也獲得證實。在學習某一科目時,與其連續強記,不如休息之後再記,才不會使記憶的內容重複搞混,這就是有名的“紐斯特法則”。

  考試前一夜的臨時抱佛腳效率不可能高,因為一考完之後,前一夜拼命死記的東西,會忘得一乾二淨,也就是這個緣故。

  由此可見,在為孩子擬定學習計劃時,與其以一小時為單位,不如以二十分鐘為單位,因為效率較高,記憶也比較確實。

  4吃飯前後一小時,讀書效率並不高“等飯做好了,我會喊你,現在你還是好好讀書。”

  “吃過飯別東摸西摸的,快點去做功課。”

  父母親常掛在嘴巴上的就是“去做功課”,而且是在吃飯前後的一小時內最常說。世間的母親似乎都不明白,吃飯前後一小時其實是一天裡面效率最低的時候。

  從生理學上來說,吃飽飯後,全身的活動能量都集中在消化器官,頭腦的活動相對地也就遲緩了。而空肚子的時候,所有的動物都在為尋求食物而四處移動;人類的身心動向,又何嘗不是集中於“食物探索行動”中!換句話說,吃飯前後一小時,心力是最不傾向於頭腦的時間。

  雖然常常有人說:“珍惜吃飯的時間,也要用來讀書”,但實際上這時候即使讓孩子讀書,也只有浪費時間而已。吃飯前後應該讓孩子好好休息,以充分儲備接下來做功課的有效能量,從效率上來說,這才是上策。

  家長督促學生學習的有效方法

  一、孩子的自我成長

  我們往往不習慣於用孩子的眼光去理解孩子,也不懂得孩子的成長規律、內心演變。這樣就產生了兩種現狀:

  第一種現狀拔苗助長,即用成人世界的價值取向打斷孩子的自我成長。我借用許宜銘老師講的一個禪宗故事來說說。佛陀的降生:佛陀降生,聽說他不是跟正常人一樣從母親子宮懷孕、從陰道生出來的,他是從腋下降生,生出來後就會走路,走了七步路,每走一步,地上就會浮起一朵蓮花,走到第七步,他就站住,右手指天,左手指地,然後說了八個字“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我們每個人的自我,這個肉身來到人間,心靈依附在這個肉體,結合而具象地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形成了自我,這個自我的感覺一開始的時候,出生的法象***即狀貌***,就是這八字“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任何一個嬰孩的意識世界裡,他就是宇宙的核心、中心點,一切的存在都是以他為主,他有任何的需要,肚子餓了、尿布溼了、被蚊子叮了、吃得太脹了,他都會用哭聲呼喚。然後家長都會來檢查一切他的需要,儘量去滿足他、照顧他,幫他生存下來。一個嬰兒來到人間的時候,他的意識的狀誠就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引導能力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二、教子如同牽牛,你在後面拖牛的尾巴,牛是被動的,你費力不討好;牽牛鼻子,用的是巧力,牛自然乖乖聽話,到了最後,你不用牽了,只要遠遠地看著就行,這得你自己有心有智慧。引導孩子學習興趣,就是要引導孩子自主學習的習慣。對於一箇中學生來說,如果有了學習的主動性,根本不用你監督,他會自己努力的。”中學階段,說穿了,就是一個家長漸次放開管教的過程,家長最終要把一切都交給孩子,讓孩子逐漸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生活的主人,成為思想的主人,成為自主面對現實的、頂天立地的、挺直了脊樑骨的人。這就是我所說的引導的本意。一個習慣的養成是需要時間的,要允許孩子一點點的改變,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還會表現出許多做不到之處,上面這位家長操之過急,結果會適得其反。要耐心的從細微之處發現孩子的一些小小的改變,對於孩子的每一細微改變都不要忽視,只要發現就表揚,積小溪以成江河湖海,最終使孩子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有的家長害怕傷及孩子,就採取所謂的“賞識教育”,一切小心翼翼地順從孩子,誇大其詞地吹噓孩子,甚至於完全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放任自流,於是也弄得不可收拾。而不知賞識是為了建立起溝通的橋樑,為了營造親子和諧的氛圍,賞識的最終目的以實現對孩子的有效引導為歸依。收與放,寬與嚴,並非一味的溫情默默,也不是一味的苛刻嚴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