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病的病因及檢查方法有哪些

  黃疸病是一種常見的病症,那麼什麼是黃疸病呢?如果人們患上黃疸病怎麼辦呢?出現黃疸怎麼辦呢?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黃疸的相關內容。

  黃疸病的病因

  黃疸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機制而言可以分為五類

  1.膽紅素生成過多

  這是由於紅細胞大量破壞***溶血***後,非結合膽紅素形成增多,大量的非結合膽紅素運輸至肝臟,必然使肝臟***肝細胞***的負擔增加,當超過肝臟對非結合膽紅素的攝取與結合能力時,則引起血液中非結合膽紅素濃度增高。此外,大量溶血導致的貧血,使肝細胞處在缺氧、缺血的狀態下,其攝取、結合非結合膽紅素的能力必然會進一步降低,結果導致非結合膽紅素在血液中濃度更為增高而出現黃疸。

  2.肝細胞功能低下或有功能肝細胞量減少

  這是由於肝臟的肝酶功能低下,或者由於晚期肝硬化、或暴發性肝炎、肝功能衰竭,肝內殘存有功能的肝細胞量很少,不能攝取血液中的非結合膽紅素,導致非結合膽紅素在血液中濃度更為增高而出現黃疸。新生兒生理性黃疸也是由於這個原因。

  3.肝細胞破壞結合膽紅素外溢

  在肝炎病人中,由於肝細胞發生了廣泛性損害***變性、壞死***,致使肝細胞對非結合膽紅素的攝取、結合發生障礙,故血清中非結合膽紅素濃度增高,而部分未受損的肝細胞仍能繼續攝取、結合非結合膽紅素,使其轉變為結合膽紅素,但其中一部分結合膽紅素未能排泌於毛細膽管中,而是經壞死的肝細胞間隙反流入肝淋巴液與血液中,導致血清中結合膽紅素濃度也增高而出現黃疸。這時病人轉氨酶多會升高。

  4.肝內型膽汁鬱積性黃疸

  一部分病人是肝炎時因肝細胞變性、腫脹、匯管區炎性病變以及毛細膽管、小膽管內膽栓形成,使結合膽紅素的排洩受阻,結果造成結合膽紅素經小膽管溢位***小膽管內壓增高而發生破裂***而反流入肝淋巴流與血液。還有一些病人是由於毛細膽管、小膽管本身的病變,小膽管內膽汁栓形成,或毛細膽管的結構異常,使結合膽紅素的排洩受阻,結果造成結合膽紅素經小膽管溢位***或小膽管內壓增高而發生破裂***而反流入肝淋巴流與血液。也有些病人非全由膽管破裂等機械因素所致***如藥物所致的膽汁鬱積***,還可由於膽汁的分泌減少***分泌功能障礙***、毛細膽管的通透性增加、膽汁濃縮、淤滯而致流量減少,最終導致膽管內膽鹽沉積與膽栓的形成。

  5.大膽管的梗阻引起的黃疸

  肝內、肝外肝膽管、總肝管、膽總管及乏特壺腹等處的任何部位發生阻塞或膽汁鬱積,則阻塞或鬱積的上方膽管內壓力不斷增高,膽管不斷擴張,最終必然導致肝內小膽管或微細膽管、毛細膽管發生破裂,使結合膽紅素從破裂的膽管溢位,反流入血液中而發生黃疸。

  黃疸病的檢查

  1.實驗室檢查

  出現黃疸時,應檢查血清總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以區別膽紅素升高的型別,另外檢查尿膽紅素、尿膽原以及肝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

  ***1***間接膽紅素升高為主的黃疸

  主要見於各類溶血性疾病、新生兒黃疸等疾病。直接膽紅素與總膽紅素比值小於35%。

  除上述檢查外,還應進行一些有關溶血性疾病的輔助檢查,如紅細胞脆性試驗、酸溶血試驗、自身溶血試驗、抗人球蛋白試驗、血常規、尿隱血、血清遊離血紅蛋白、尿含鐵血黃素、血清乳酸脫氫酶、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等。

  ***2***直接膽紅素升高為主的黃疸

  見於各類肝內、肝外阻塞使膽汁排洩不暢,直接膽紅素與總比值大於55%者。

  除進行一些常規檢查外,還需進一步檢查鹼性磷酸酶、γ-谷氨醯轉肽酶、亮氨酸氨基肽酶、5-核苷酸酶、總膽固醇、脂蛋白-X等。

  ***3***肝細胞損傷混合性黃疸

  見於各類肝病,表現為直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均升高,直接膽紅素與總膽紅素比值為35%~55%,檢查肝功能可獲得異常結果。

  2.其他檢查

  ***1***血常規、尿常規。

  ***2***黃疸指數、血清膽紅素定量試驗。

  ***3***尿液中膽紅素、尿膽原、尿膽素檢查。

  ***4***血清酶學檢查。

  ***5***血膽固醇和膽固醇酯測定。

  ***6***免疫學檢查。

  ***7***X線檢查。

  ***8***B型超聲波檢查。

  ***9***放射性核素檢查。

  ***10***肝活組織檢查。

  ***11***腹腔鏡檢查。

  結語: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介紹的關於黃疸病的相關內容,通過文中的介紹,相信大家已經知道了出現黃疸怎麼辦,知道了黃疸病的症狀有哪些,如果你的身邊有黃疸患者,請參考文章的內容,去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