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狹窄病的最好治療方法

  頸椎管狹窄症多見於中老年人,好發部位為下頸椎,以頸4~6節段最多見,發病緩慢。那麼,患上頸椎狹窄病要怎麼治療?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希望對各位有幫助!

  

  前路手術

  前路減壓手術分為兩類:一類為摘除椎間盤突出物,把突向椎管的髓核及纖維環徹底刮除;另一類是摘除硬性突出物減壓,把突向椎管或根管的椎間盤連同骨贅一起切除,或將椎體開一骨槽,並同時植骨。

  後路手術

  全椎板切除脊髓減壓術 可分為侷限性椎板切除椎管探查減壓和廣泛性椎板切除減壓術。

  1.侷限性椎板切除椎管探查減壓術:一般切除椎板不超過3個,術中切斷束縛脊髓的齒狀韌帶。脊髓受擠壓較為明顯時,可以不縫合硬脊膜,使它形成一個光滑而鬆懈的脊髓包膜。

  2.廣泛性椎板切除減壓術:適用於發育性的或繼發性的頸椎管狹窄患者,其頸椎管矢狀徑小於10mm,或在10mm~12mm而椎體後緣骨贅大於3mm者,或脊髓造影顯示頸脊髓後方有明顯壓跡且範圍較大者。一般切除頸3~7的5個椎板,必要時還可擴大切除範圍。如關節突增生明顯壓迫神經根時,則應部分切除關節突。本術式可直接解除椎管後壁的壓迫,減壓後頸脊髓後移可間接緩解頸脊髓前方的壓迫。但由於術後疤痕廣泛形成和收縮,導致術後早期功能恢復滿意,而遠期常可症狀加重,還可因頸椎後部結構切除廣泛而發生頸椎不穩,甚至前凸或後凸畸形。

  一側椎板切除脊髓減壓術 該手術目的在於即能解除頸脊髓壓迫、擴大椎管,又能保留頸椎後路大部分穩定結構。手術要點:椎板切除範圍從棘突基底部至外側關節突基底部保留關節突。縱向切除長度為頸2~7。該術式能保證術後頸椎的靜力和動力學穩定。有效持久地保持擴大的椎管容積。CT檢查證實,術後硬膜囊從椎體後緣向後移動,脫離椎管前方的致壓物。術後形成的疤痕僅為新椎管周徑的1/4。

  後路椎管擴大成形術 鑑於預後路全椎板切除的許多弊病,各國學者進行了各種椎板成形術。由於日本後縱韌帶骨化症發病率較高,成人X線普查為1.5%~2%,所以日本的學者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980年巖崎洋明提出一種改良的椎板減壓術,稱之為椎板雙開門椎管擴大術。1984年宮崎在此基礎上提出椎板雙開門及側後方植骨術。實驗研究證明,開門術後椎管矢狀徑增大而呈橢圓形,疤痕組織較少與硬膜粘連,故不致壓迫脊髓。由於保留了椎板,可以進行植骨融合術,使椎管的穩定性增加。

  1.單開門法:將椎板向一側翻開並將其懸吊於下位棘突尖部,即所謂“單開門法”。開門的方向根據症狀而定。通常取頸部後正中切口,暴露頸3~7椎板,剪去下兩個棘突,每個棘突根部打一孔,在鉸鏈側小關節內緣的椎板處用磨鑽***或尖鴨嘴鉗***做一縱行骨槽,保留底部骨質厚約2mm。對側椎板相應位置全層咬開椎板,向鉸鏈側開門約10mm,將每個棘突用絲線懸吊縫合固定於鉸鏈側的肌肉和關節囊上,用脂肪片蓋住骨窗。

  2.雙開門法:切除所要減壓的頸棘突,而後在正中部切斷椎板,在兩側關節內緣,用磨鑽或尖鴨嘴鉗去除外層皮質作成骨溝,保留底部骨質厚約2mm,兩側均保留椎板內板,做成雙側活頁狀。棘突中間劈開向兩側掀開,擴大椎管將咬除的棘突或取髂骨,用鋼絲固定在兩側掀開的中間部。

  棘突懸吊法 顯露方法同前,首先咬除部分棘突,使棘突部發縮短,在小關節內緣作雙側全層椎板切開,把最下端的棘上和棘間韌帶去除,黃韌帶亦去除。在靠近最下端的鄰近棘突上做一骨槽。在最下端的棘突上用鋼絲或絲線,同鄰近棘突上骨槽縫合在一起,使之成為骨性融合,兩側放上脂肪。

  頸椎狹窄病的最好預防方法

  1、不要在頸部過於勞累的狀態下工作、看書、上網等,如果長期在頸部勞累的狀態下工作只會導致頸部勞損更嚴重。

  2、防止頸椎的損傷 做好勞動、運動前的準備活動,防止頸椎和其它部位的損傷。

  3、保證良好的坐姿,糾正不適當的睡勢 調整合理的睡眠姿勢,選用高低合適的枕頭。

  4、防止頸部受風受寒,積極治療頸部的外傷、感染、結核、淋巴結炎和椎間盤炎等疾病,也是預防頸椎病的重要環節。

  5、加強鍛鍊,增強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