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什麼藥治拉肚子

  腹瀉,就是我們常說的“拉肚子”。中醫認為,“洩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治療腹瀉要辨證施治,因其病因不同,腹瀉型別和治療亦不同。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吃什麼藥可以治拉肚子,供大家參考。

  拉肚子的治療偏方

  1、石榴蕊炒米水

  原料:新鮮石榴蕊15~25g,大米15~30g,紅糖少量。

  製法:先將大米用清水洗淨,然後放鍋中炒至米變黃色,備用。新鮮石榴蕊用清水洗淨,然後與炒黃的大米一起放入沙鍋中煮水,煮至150 mL,加入少量紅糖調味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溫中暖胃,收斂止瀉。適宜脾胃虛寒瀉。

  服法:1劑/d,分3次服。

  2、藿香正氣粥

  原料:藿香正氣液0,5~1支,大米50~100g,紅糖適量。

  製法:將大米用清水洗淨,放進沙鍋內,加入適量清水煮粥,粥熟時加入藿香正氣液,再加入適量紅糖調味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解表和中,理氣化溼。-適宜風寒氣滯。症見惡寒發熱,頭身疼痛,胸腹滿悶,腹痛嘔吐,腸鳴洩瀉,口淡無味等。

  服法:1劑/d,分2~3次服食。

  3、山藥柿餅糊

  原料:鮮山藥30~60g,柿餅15~20g,薏苡仁20~25g,大米50~80g,冰糖適量。

  製法:將鮮山藥去皮,切塊,搗碎。柿餅切塊。與薏苡仁、大米一起放進沙鍋內,加入適量清水煮為粥糊,粥熟時加入適量冰糖調味即可。

  功效:清熱利溼。適宜溼熱腹瀉。

  服法:1劑/d,分2~3次服食。

  4、人蔘石榴黃米茶

  原料:人蔘3~5g,石榴皮15~20g,大米20~30g。

  製法:先將人蔘、石榴皮分別加清水煎取藥汁,混勻。再將大米炒至黃色,與藥汁一起煮20~30分鐘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健脾益氣,溫中止瀉。適宜脾胃虛寒腹瀉。

  服法:1劑/d,代茶飲用。

  5、香菇山藥牛肉粥

  原料:香菇30~60g,山藥15~20g,牛肉20~25g,薏苡仁30~50g,大米50~80g,蔥花、生薑、食鹽、味精各適量。

  製法:將香菇切條。山藥去皮,切片。牛肉洗淨,切絲,與薏苡仁、大米一起放進沙鍋內,加入適量清水煮為粥糊,粥熟時加入適量蔥花、生薑、食鹽、味精調味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溫中健脾,補虛散寒。適宜脾胃虛寒腹瀉。

  服法:1劑/d。分數次服,連服3~5日。

  6、白朮豬肚湯

  原料:白朮10~15g,白蘿蔔30~50g,豬肚1/2~1個,生薑、食鹽、味精各適量。

  製法:將白朮布包。白蘿蔔切片。豬肚洗淨,與藥包、白蘿蔔一起放進沙鍋內,加入適量清水燉至豬肚爛熟後,去渣取汁。豬肚取出,切片,分別加入適量生薑、食鹽、味精調味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消食健脾。適宜脾虛食滯型小兒腹瀉。

  服法:1~2劑/周。分數次服,連服3~5日。

  7、山楂紅棗粥

  原料:山楂10~15g,鮮山藥15~20g,大棗5~10枚,薏苡仁30~50g,大米50~80g,蜂蜜適量。

  製法:將鮮山藥洗淨,去皮,切片。大棗去核。山楂水煎取汁,與鮮山藥、大棗、薏苡仁、大米一起放進沙鍋內,加入適量清水煮為粥糊,粥熟時加入適量蜂蜜調味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健脾消食。適宜脾胃傷食型小兒腹瀉。

  服法:1劑/d,分2次服,連服3~5日。

  8、生薑紅糖茶

  原料:鮮生薑3~6g,老陳茶葉10~15g,紅糖適量。

  製法:先將鮮生薑用清水洗淨沙泥並切成薄片,備用。老陳茶葉用清水洗淨,然後與生薑片一起放入沙鍋內,加清水300~500mL,煮至100~200mL,加入紅糖適量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祛風健胃,澀腸止瀉。適宜風寒型小兒腹瀉。

  服法:1劑/d,代茶飲用。

  9、紅棗生薑粥

  原料:大棗5~10g,生薑2~3片,蔥白1~2莖,薏苡仁30~50g,胡椒、食鹽各適量。

  製法:將蔥白切碎。大棗去核,與生薑、薏苡仁一起放進沙鍋內,加入適量清水煮為稀粥,粥熟時加入適量蔥花、胡椒、食鹽調味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疏風散寒,健脾止瀉。適宜素體脾胃虛弱兼風寒型小兒腹瀉。

  服法:1劑/d,連服3~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