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燒賣製作方法

  燒麥,又稱燒賣、肖米、稍麥、稍梅、燒梅、鬼蓬頭,是形容頂端蓬鬆束折如花的形狀,那麼,大家知道牛肉燒賣是怎麼製作出來的嗎?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食材:

  紅辣椒、生抽、老抽、料酒、鹽調料:

  工具: 做法:

  1、香菇泡發,和臘腸、西芹、蔥白、姜、紅辣椒一起切成小丁;

  2、鍋里加入適量油,放入1料炒香;

  3、加入牛肉餡翻炒,噴入適量料酒;

  4、牛肉餡變色後加入事先蒸好的糯米飯,翻炒均勻;

  5、加適量生抽、鹽調味,喜歡顏色深點的,再加少量老抽上色,翻炒均勻;

  6、 取適量糯米牛肉餡放在燒麥皮中間;

  7、用虎口的力量將燒麥握好,用小勺一邊輕輕按壓,一邊轉圈,使之粘合成型;

  8、水燒沸後,隔水墊上粽葉,放上燒麥大火蒸10分鐘左右。

  燒賣起源:

  燒賣在中國南北方都有,是一種面制的食品,品種繁多,在江蘇、浙江、廣東一帶,人們把它叫做燒賣,而在北京、內蒙古等地則將它稱為燒麥、稍麥、稍美***北方稍美與南方燒賣不同,以羊肉大蔥為主***。

  蔥,有的是蘿蔔青菜豆腐乾為區別各位茶客的小菜,便不封口。每當一籠蒸好後,店小二便會把蒸籠端到茶堂的大桌上,說:“各位茶客的小菜捎來了,勞架自選。”這時茶客各自點了自己的“薄餅包菜”邊吃邊飲。

  另有一說是燒賣起源於包子。它與包子的主要區別除了使用未發酵面制皮外,還在於頂部不封口,作石榴狀。最早的史料記載:在十四世紀高麗***今朝鮮***出版的漢語教科書《樸事通》上,《金瓶梅詞話》中也有“桃花燒賣”的記述。清朝乾隆年間的竹枝詞有“燒麥餛飩列滿盤”的說法。李鬥《楊州畫舫錄》、顧祿《桐橋倚棹錄》等書中均有燒賣一詞的出現。《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燒賣、匾食有何難列了“各樣燒麥,大肉燒賣、地菜燒賣、凍菜燒賣、羊肉燒賣、雞皮燒賣、野雞燒賣、金鉤燒賣、素芡燒麥、芝麻燒麥、梅花燒麥、蓮蓬燒麥”清代無名氏編撰的菜譜《調鼎集》裡便收集有“葷餡燒賣”、“豆沙燒賣”、“油糖燒賣”等。油糖燒賣"則用板油丁、胡桃仁和白糖做餡製成。中國南方還有一種“滷餡芽菜燒賣”。

  據說燒麥起源於明末清初的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回民區和玉泉區***的茶館,到清代通過晉商傳到京津等地,稱為“捎賣”,“歸化城燒麥”為京津地區吸引食客的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