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性關節炎什麼原因

  痛風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骨科疾病。那麼,你知道嗎?下面就由小編告訴大家吧!

  ?

  一、關節部位受涼、受潮

  關節部位受涼、受潮是誘發痛風急性關節炎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是關節在受涼受潮的狀態下,膚溫進一步降低,這樣有利於血中尿酸在區域性沉積,遂誘發關節炎;二是關節在受涼受潮情況下,區域性血管發生痙攣性收縮,關節組織的血液供應減少,血迴圈處於不良狀態,於是誘發關節炎。

  二、藥物

  臨床上使用的促尿酸排洩和抑制尿酸生成的藥物,在某些易感個體,由於血中尿酸水平的突然降低,促使原有尿酸鹽結晶脫落,可導致關節炎加重或轉移性痛風的發作。由於心肺疾病而長期使用利尿劑,也可導致痛風的發作。

  三、創傷

  臨床上常可見到痛風性關節炎的發作往往與患者長途步行、關節扭傷、穿鞋不適及過度活動等因素有關,這可能與區域性組織損傷後,尿酸鹽的脫落所致。第1趾關節在步行中單位面積受力最大,因而是本病發病及病程中受累頻率最高的關竹,常有慢性報害的傾向,需要指出的是,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的誘因不包括嚴重的外傷,這是與外傷性關節炎及骨折的重要區別之處。

  痛風性關節炎怎樣治療?

  對有血尿酸升高的患者,即使未發病,亦應注意節制飲食,禁吃含嘌呤高的飲食,避免酗酒、過勞及精神刺激。血尿酸超過80mg/L時,應服排尿酸藥物,如丙磺舒,1~2mg/d,分2次口服,同時多飲水。對已出現症狀者,應及時進行正規治療。

  1.一般治療 臥床休息,區域性冷敷,多飲水以增加尿酸的排洩。

  2.藥物療法 臨床上多用秋水仙鹼1mg,每2小時1次,至症狀控制或出現反應,表現為噁心、嘔吐或腹瀉為止,一般服藥12h後開始消腫,每天總量4~8mg。以後0.5mg,3次/d,1~2天后疼痛可完全消失。腎功能不良者每天藥量不超過3mg,服藥過程中,應查白細胞,減少時應減量或停藥。對胃腸反應重者,可改用靜脈注射,每次1~3mg,加入20ml生理鹽水中慢注,需要時隔6~8h重複1次,注射時避免藥液外漏。症狀緩解後,可間斷服用秋水仙鹼0.5mg, 3次/d,或用保泰鬆、吲哚美辛。禁食高嘌呤食物,多飲水;血尿酸高時,同上服用丙磺舒。其他藥物尚有:

  ***1***保泰鬆:首次劑量400mg,以後每4~6小時 200mg;症狀控制後,100mg,3次/d。本藥可代替秋水仙鹼。

  ***2***吲哚美辛:首次劑量150mg,以後每4~6小時 100mg,連服3~4次。次日起每次50mg,3次/d。

  應用藥物治療有較好的療效。

 

  痛風性關節炎應該如何預防?

  高血尿酸症雖非痛風性關節炎的直接原因但它的存在可以引起痛風的復發,故應及早對無症狀的高血尿酸症做出診斷,並及時使用促進尿酸排出或抑制尿酸生成的藥物使尿酸恢復正常,此乃本病的預防關鍵。具體措施有:

  1、不進高嘌呤飲食,如動物的心、肝腎和腦。要避免肥甘厚膩之味,體重超重者當限制熱卡攝入必須限制飲酒或禁酒。

  2、適當鍛鍊身體,增強抗病能力,避免勞累保持心情舒暢,及時消除緊張情緒。

  3、急性期患者應臥床休息,抬高患肢,區域性固定冷敷24小時後可熱敷,注意避寒保暖,宜大量飲水迅速中止急性發作。

  4、有痛風家族史的男性應經常檢查血尿酸,如有可疑,即給予預防性治療。

  5、為了防止復發,可長期服用小劑量秋水仙鹼,也可服用小劑量丙磺舒。  6、若有高血壓、腎炎、腎結石等合併症者均應予適當治療。

  7、區域性破潰者,可按一般外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