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思維的特徵是什麼

  理性思維是有內容的思維,它必須依據事物的內在規則進行,因而,它就是一系列邏輯的推導過程,這一推導過程的單元,就是依據現實而形成的概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的內容,希望你們喜歡。

  理性思維的特徵

  一般思維,習慣並滿足於對現象的描述,因為處理現象,是思維最輕鬆最簡單的方式,其思維過程只是將一列現象排列起來而已。而“排列”反映的,是世界中最直接最簡單的,幾乎可以用眼睛就能看出的一種關係。所以,對現象的描述,無需思維的特別訓練,是每個人都可以進行的思索。

  我們卻天真地認為,停留在這種思維的描述階段,就可以認識所有的真理。而世界上,在這種思維所表達出不同的思想,只是對現象次序的排列不同而已,而這種“排列”依據的在大多數情況下,尤其在中國文化的氛圍內,又只是我們的一種情緒或道德。

  所以,我們辨別一種“排列”的真假標準,就成了藏於我們心中的激情。因此,我們擁護什麼或反對什麼,一種表達意願式的口號語言,就足以讓我們停止對某一問題的思考了,比如個體與社會誰更重要的問題,我們就可以自信而武斷地下出任何自己願意接受的結論。

  可見,我們的這種思維方式,讓我們面對任何問題,都可以無休止的爭論而永無結果。而真理所表達的,應當是事物深層的比之現象或機械的外在“排列”更為恆定的規律。因此,對人類認識來說,世界的真理,不是對一種對繁雜的現象世界的描述,以及對這種描述所做的簡單的外在整理。而道德思維,在人類智慧發展過程中,恰停留在對繁雜世界的外在整理階段,沒有能力深入到世界本性之中,只是用“應該”和“不應該”,去外在地規劃世界,這種思維的興趣是世界的“高尚”,而不是世界的“真相”。道德思維,總立腳於他的習慣和他熟知的方式。因而,他所接受的知識,也總是基於他的心理願意或者能夠接受的東西。這種封閉的思維方式,可以讓一個人的一生,都對與他心理“不符”的東西視而不見。

  道德思維將自己的熱情,投入到一種高尚的激情中,於是一種在先的意願,就無法不成為思索的方向,因此,這種思維就成了一種自我封閉,對世界沒有認知功能的思索。或者說,這種思索產生的只是一種徒有其名的思想,面對世界只是表達了自己的一種情緒,將人類的智慧降低到了它最原始的狀態——猶如對圖騰的堅信與膜拜。

  理性思維的情趣,不是自我心理的意向,而是客觀物件的內在規則,哪怕是對“人”的理解,這種思維也會將“人”放到一個客觀的位置之上,對人的各種慾望也要作出一種合乎客觀規則的解釋。理性思維這種對客觀真實的興趣,使它很難將自己的思索,封閉在自己的主觀意願之中。因此,對世界客觀性的認知趨向,是理性思維有別於道德思維的最基本方向。

  所以,闡述理性思維,應當從“真實”開始。智慧的本質就是求真,而最真實的莫過於這個世界的規則。

  人的認識,之所以困難,就在於對人來說,世界是以直接性和間接性的方式存在的,而首先展示在人們面前的就是它的直接性。直接性的存在,是呈現於人的感覺面前的表象,因而它完全侷限於具體環境的不確定之中。這些感性之物,在人類心靈上的投射是雜亂的隨機的,其存在自身固定的屬性或本質,在人類感官所接受的資訊之中也無法直接凸現出來。從而,對存在本質的認識,就需要一個思索的過程。思索,就是對那些看上去孤立的感性之物,尋求一種存在的更加堅固和持久的客觀屬性。這種尋求是艱難的,需要一種反反覆覆的過程,因此有的哲學家將思索,形象地稱之為“反思”。

  反思的過程,就是在事物變幻不停的表象背後,尋找其固定不變的屬性。而一切存在的屬性只有在同其它存在的關聯中,才能呈現出來,因此事物的屬性本質上表現的是一種關係,因而也是一種規則。反思的最初結晶,就是形成新的概念,也就是說思索的過程就是孕育概念的過程,而概念本質上又是用一種詞彙對事物屬性的一種定義,因此概念包含的就是事物本身的一種“關係”特徵。對一系列感念的綜合思索,也就必然是對概念進行一種合乎它們自身“關係”的一種聯結,這種由事物自身屬性所表達出的聯結之網,就是我們常說的存在“邏輯”,因此概念是邏輯思維的根基,邏輯思維又是 理性概念思索的必然結果。可見,真正的“邏輯”,不是一種主觀技巧,而是客觀存在的根本屬性。理性思維的一切祕密,全部包含於這依據客觀邏輯的思索之中。它包括了對事實或真實的熱愛和以及對概念和邏輯關係的不停的深化和修正。

  但道德思維懼怕“反思”,便用“神聖”去禁錮人們的思想,讓人的思維在一股強大的情感面前,止而怯步。所以,中國人如果對一些問題膽敢產生什麼想法,就會在心中產生“大逆不道”的感覺。所以,在中國人的大腦中,很難形成面對現實的概念,我們的思維也就難以是一種客觀邏輯的表達。我們的思維能滿足於口號式的方式比如,我們的思索和論文,總是缺少一種推論的過程,只是一堆並列的結論,將這些結論聯結起來的又只是一種願望或激情。因此,我們的思想永遠可以隨意的聽取各種各樣的“號召”,就是因為我們缺少邏輯思維。所以直到今天,我們的大腦,依然可以令人驚異地容忍各種“思想”中的邏輯混亂。

  理性思維有兩大特點,一個是它對真實世界真相的熱情,另一個就是它運用的是邏輯方式。

  當然,在理性思維中,並不能保證“概念”和“邏輯”永遠是健康的。西方的哲學史告訴我們,邏輯的理性思維,其承載的內容同樣可以是虛幻的。

  我們已經知道,概念,就是對感覺之物所形成的一系列表象的一種反思,它的內容因而不是對錶象的直接陳述,而是表象“背後”的規則,也就瞬間萬變的表象中較為持久乃至“永恆”的東西。因此,每一個概念,本質上反映了人們對存在認識的某一階段或某一種程度。所以,每一種概念,對人的認識來說,都不是最後的固定的,而是開放的和發展的,人們依據概念對事物的邏輯思維,因而也需要隨著人們對事物的不斷認識加以調整和發展的。一種封閉的邏輯推論,不管多麼完美,其結果也可能是錯誤的,因為這種邏輯思維所依據的概念,由於自身的封閉性,不能準確地表達出發展中的現實,其結論也就失去了現實的真實性。比如,馬克思依據他的“剩餘價值”這一概念,推論出了資本主義經濟與政治的必然崩潰,就是因為他將“剩餘價值”封閉成為一種不受其他因素影響的概念,並按照這一概念自身單一的邏輯,推論出資本主義資本運轉的一種滅亡趨勢。然而,“剩餘價值”所表達的邏輯趨勢,還要受到社會發展和人性的影響,因而他的目的和趨向,就越來越無法再表現為一種單純的,“資本”向少數人的瘋狂積累和增加。所以,在現代資本主義國家中,“剩餘價值”與“資本的積累”,也越來越具有全社會的特徵,併為全民所享用,因此,馬克思說表達出的“剩餘價值”的內在矛盾,也就大大地緩解了甚至消失了。所以,人類在認識世界中,概念面對現實的開放性,比邏輯上的完美還要重要。因此,理性思維中的“概念”,一旦封閉起來,不再從現實的歷史中汲取營養,“概念”就會成為一種虛幻的詞彙,這些“概念”之間的邏輯關係,也就不再受到客觀現實的制約比如黑格爾式的“絕對精神”,其隨意性同樣可以達到道德思維的程度黑格爾用他的“絕對精神”,就很容易又很“邏輯”地推匯出專制的“合理性”。

  另外,一種道德思維在接受理性思想的時候,首先就會本能地將理性概念封閉成一種“名詞”性的詞彙,遮蔽掉理性思想中的客觀邏輯,使那些本來包含著世界確定資訊的概念,變成了一種情感性的符號,然後隨意地將其編織成一句句神聖的口號。隨之一種理性思想所承載的一個客觀世界的邏輯資訊,就被道德思維清除地無影無蹤。中國文化在與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不管是“接受”還是“拒絕”,採用的都是這種方法,就是先將對方僵化成和自己一樣的模式,就開始再“自然”不過對其表示“歌頌”或“反對”。可見,一種開放的客觀性概念,才是一種健康的理性思維得以存在的根基。

  所以,理性思維,雖然以邏輯為其根本手段,但千萬別忘記,概念面向現實的開放性,才是理性思維最大的祕密。迄今為止,對理性思維最有力的批判,可能都源於理性思維極易產生的這種“忘記”,比如對邏輯主義和決定論的指責實際上是對一種不健康的理性思維的指責。理性思維,也應當是一種謙虛的思維,因為它應當懂得,沒有任何概念是可以固定而不發展的,基於這些概念的邏輯思維,也永遠不可能得出最後的真理。另外,如果說真理是對現實規則的一種準確反映的話,我們也應當注意到,在這個宇宙中,存在的規則也是不斷被創造和發展而出的,宇宙的演化,就是不斷創造出新的存在、新的規則的過程,只是因為這“新”與“舊”都無法超脫這個整體宇宙的本性,進而任何有限的存在,都無法避免地有著這個宇宙的烙印。因此,在人類有限的真理中,同樣蘊含著永恆的真理,理性思維不僅要謙虛還要有自信,即使那有侷限性的邏輯思索,同樣包含有這個宇宙中最堅實的成分。比如,牛頓力學比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有更大的侷限性,但在地球上,牛頓力學仍然表達出了一種堅實的現實邏輯,依然不愧為真理的稱號。所以,理性思維認為人類認識每一步結果,都可以稱之為真理,只是永遠不是最後的真理,再比如馬克思的剩餘價值論,不會因為我們今天可以對它做出更加全面更加豐富的解釋,就徹底放棄馬克思所揭示出的“剩餘價值”在資本運作中的基本邏輯,相反我們之所以有比馬克思更豐富的認識,正是基於馬克思最初對這一問題的現實探索。真理的發展,在理性思維中,不是推翻前者,而是在不斷納入現實的新鮮血液中,調整和豐富前者。

  所以,真理就是一種不斷前行的階梯,即使較低的階梯也奠基於現實的土壤之上,只是更高的階梯在展望現實的大地時,有著更遼闊的視野,也有著更明晰和準確的預見性,這也就是我們要對真理進行不斷探索和不斷髮展的意義。那些迷戀於傳統和舊有思想的思維,無異於將自己的生存,羈絆於一種面對世界不再發展和提高的視野之中,其面對的真實也只是一片狹小的空間。有時,落後之所以可以讓人容忍,是因為落後並不是 讓人生存於虛幻之中,它同樣給人一種真實感,只是這種真實展示出的是一種狹小時空中的真實,而身居於這種落後境遇中的人們,由於心靈只能接受這種狹小時空中的資訊,因而也無法感受到這一環境的侷限,所以落後的民族落後的社會,也可以非常“充實”的生存著,而且也不缺少激動人心的激情,表達的當然不是體現人類更高智慧的價值,可能只是原始宗教般的“犧牲”和“奉獻”而已。理性思維徹底解放了人類的智慧,它讓人類永遠不再滿足和停留在一種有侷限的真實之上,它的開放性,又讓人類永遠無法忽略自己 面前的侷限,因而,“超越”是理性之人最基本的衝動,這同中國文化中的“守護”本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由此,我們也感受到了中國思維中的非理性特徵。因為,中國式的道德思維不懂得,真正的人類思想,正是基於一種客觀的、開放的並蘊涵著一種邏輯關係的理性概念。中國的道德“概念”,如果一開始,多少還起源於一點客觀性的話,那麼它始終缺少的就是“開放性”和“邏輯性”。所以,中國文化的道德觀念,很快就從閃爍著人類智慧的燦爛之光中,墜入固執而愚昧的長夜裡。其結症就在於,中國人的思想,不能隨著現實的發展而發展。

  理性思維是有內容的思維,它必須依據事物的內在規則進行,因而,它就是一系列邏輯的推導過程,這一推導過程的單元,就是依據現實而形成的概念。與此相比,道德卻可以隨意無束,因為它沒有內在的邏輯關係,只需要像狂奔的海浪一樣,一個激情推出一個激情就足夠了。所以,道德辯護士們,總是不覺地用一種嗓門越來越高的方式,來對付他的“敵對者”,因為他的情趣不是說服對方,而是要在激情上壓倒對方。

  然而,任何存在都是有內容的,理性思維就是對這些內容的意識,並按照內容的自身規則去理解物件。現實的內容,在理性思維中進一步的表現就是概念,對概念的進一步思索,就是探究感念之間的關係,對這些關係的表達,就是我們通常稱之為的一種“邏輯”。所以,邏輯不管表面上帶有多麼濃厚的主觀色彩,它本質上表達得都只是一種客觀規則。沒有理性邏輯思維,也就等於沒有存在內容的思維。凡是沒有對其內容進行思維的存在,就是我們沒有理解的存在。沒有理解的存在,對我們來說,就是一種在我們“視線”以外的存在,因此這種存在對我們有什麼結果,是我們無法預知的。我們與這種存在的關係,也就會處於被動之中。比如,我們不能對“國家”和“道德”進行客觀的邏輯思索,那麼他們就會成為一種巨大的讓我們無法抗拒的外在力量,就如面臨一種無法阻擋而闖入我們心靈的東西,我們只能用戰慄和習慣來接受它們對我們的控制。我們之所以在現實中對這些“控制者”,並沒有感到多大的恐懼,是因為“闖入者”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成了我們心靈的“霸主”,改變了我們心靈的自然結構。就像一種昆蟲在另一隻昆蟲身上強行而巧妙產下了自己的卵,而揹著別人卵的昆蟲,只會更加拼命地採集食物,因為別人的孩子也在汲取它體內的營養,它會一直如此昂奮的生存,直到寄生在它身上的別人的孩子變大而將它殺死,吸進它最後的體液,讓它像一張紙一樣飄失在風中,它感受到的都只是一種生命的“自然”終結。所以,我們也會為我們根本不理解的“價值”奔波一生。所以,如果,我們不能對存在於我們心中的生存意義,進行思考,就像那種昆蟲一樣,無法鑑別哪是自己的身體哪是別人的卵,那麼,奔波了一生,也可能只是別人的機器。因此,凡是沒有經過我們思考的東西,我們都有權拒絕。而那些“神聖”之物,之所以能毫無顧忌地控制我們,憑藉的就是我們無法對它們進行理性思考。

  當然,我們要為此找到一種可以洞察真實的思維方式。因而我們要研究人類的各種思維方式,以及他們把各自的人們引向了一個什麼樣的世界,比如,只是一種想象的世界,還是一種可以驗證的世界。面對世界,一種可以驗證的思維,才會是一種趨向世界真實的思維。驗證思維,依據於兩點,一是現實的結果,一是邏輯的推導。這種思維,雖然依然存在侷限,但他是人類迄今為止探索世界的最好方法了,它至少讓人類的智慧,不再停留或滿足於一種主觀幻想之中。邏輯思維的特徵,體現為兩個“驗證”,一個是自身的“自圓其說”,另一個是與現實的符合,而這兩種“驗證”,都源於將思維規則客觀化的過程,也就是說思維的規則,反映的必須是客觀世界的原則。因此,在西方哲學史中,即使是一位唯心主義哲學家,如果習慣於或尊重邏輯思維,都會本能地將唯心主義客觀化,由此產生了大批的所謂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家。反之,在中國,由於不尊重理性邏輯,即使那些尊重“實際”的思想家,最後也擺脫不了過於“主觀”地看待人生和世界。這就在人類思想史上,形成了一種奇特的現象,西方的“唯心”主義,總比中國的“唯物”主義,更加註重世界的客觀規則,比如,他們的“上帝”竟說出了人類生命最根本的規則:人人平等,而我們那位看上去更尊重實際的孔子,卻將人主觀地禁錮在違揹人性的不平等之中。中國的道德思維實際上是一種感性思維,而感性思維面對的是世界的一種直接的存在,因而它的思維結構是直觀的、非邏輯的,其表達方式必然是情緒的,因此一個以感性思維為特徵的民族,常常會以情感上的神聖性,作為思維判斷的最終基礎。所以能讓這個民族昂奮起來的,常常不是這個世界的真實,而是幾個充滿感情的口號。因此,倫理道德,就成了感性思維的最高情趣。世界的真實,就是世界的規則,所以只有重視世界規則的邏輯思維,才有可能理解世界的真實。

  正是邏輯的理性思維所具有的這種特徵,才讓西方文化同中國文化有著截然相反的命運。理性思維無論從內容上面向現實開放的概念還是從形式上對概念之關係的聯結,即邏輯,都蘊含著對世界規則真實的關注。因此,理性思維雖然經歷了巨大的波折,但它在面對世界中,總有巨大的調整能力,它讓人類的智慧不停地從一個階段走向一個新的階段。因為,趨向於世界秩序的邏輯思維,只有在現實中尋找依託,於是發展的現實與人類的智慧,在西方歷史中,越來越走向一種良性的共同向前邁進的迴圈。中國的道德思維,由於以“神聖”為依託,而“神聖”的根本特點就是凝固不變,因而中國人的思維便以“尊古”和“堅持”為根本特徵,中國人面對世界的智慧,也由此幾千年都沒有絲毫的進展,進而中國的社會結構憑藉自身文化的力量,也不可能有絲毫的進步。

  因此,理性思維最偉大的意義,就在於它讓人類的智慧,開放於世界之中。可見,在人類智慧的歷史中,所產生的最大愚蠢,也莫過於對人類的思維加上各種各樣的限制了。假如在人類社會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們依然可以毫無羞色的提出,什麼不可以討論,什麼不可以討論,簡直就是對人類智慧的羞辱。在世界文明中,由於中國文化對開放性智慧的藐視,使它顯得異乎尋常的愚蠢,也使得它的國民心智,依然遊離於世界秩序或規律真實之外。

  你是什麼思維能力?

  如何診斷思維型與情感型偏好?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每一個大小團體都會玩很多遊戲,比如殺人遊戲、鬥地主、成語接龍、拉歌比賽等。在選擇隊友的時候,情感型的人傾向於跟自己喜歡和認可的人成為一組,哪怕對方不擅長這類遊戲,儘管明知很有可能會輸;而思維型的人恰巧相反,他們客觀且理性,傾向於選擇和更能贏得比賽的人合作,哪怕對方是他們不喜歡甚至是討厭的人。

  以上是思維型與情感型偏好的核心差異——前者善於用客觀的方式思考並做決定,後者通常以個人價值為基礎做出決定。

  性格型別的第三維度,思維和情感偏好是描述人們“思考問題和做決定”的兩種方式。

  思維型T——Thinking,意為思考的、理性的、客觀的、公平的、真理的、邏輯的、非個人的,也可理解為Tough-minded意志堅定的、不以個人價值轉移的。

  情感型F——Feeling,意為情感的、個人價值的、主觀的、感性的、情緒化的、富有同情心的、易理解的、仁慈的、富有人情味的、Friendly友善的。

  宣告:思維型的人也有感性的一面,情感型的人也會有很理性的時候,即每個個體都會使用到這兩種思考方式。你要問的不是“我屬於哪一種”,因為可能二者都符合你,正如左撇子也會用右手寫字一樣但更偏好用左手。因此,你應該問自己“正常情況下,我更傾向於哪一種。”

  01

  判斷功能嚴重失衡的表現

  嚴重偏好思維型的人,會精於算計,理性到沒有朋友,可能六親不認,讓人覺得特別地冷漠無情。嚴重偏好情感方式的人,會想盡辦法只做讓別人高興的事情,一心只想著取悅別人而忽略了自己,甚至是自我迷失,給人的感覺是牆頭草、毫無原則、沒有自我。

  思維型偏好嚴重的上司,會把情感型的下屬氣得吐血:你把事情做漂亮是應該的,也一臉的冷漠,很難得到他的褒獎;你要是敢把事情做砸了,估計工作就沒了,就算你為公司做了很多貢獻。

  情感型偏好嚴重的上司,會使思維型的下屬不知所措:你把事情做砸了,他不但不批評你,還反而安慰你,讓你覺得莫名其妙;你要是交出滿意的業績,他可能反而面露難色,因為他可能不喜歡你以結果為導向不注重過程的表現。

  請思考:分析自己和直屬上司的判斷功能偏好,是偏好思維還是偏好情感,他的風格是你喜歡的方式嗎?你準備如何改進,讓他更自然而然地想支援你的工作。

  02

  習慣性批判與習慣性讚美

  思維型偏好的人注重客觀事實,講究邏輯性。因此,喜歡懷疑別人,其思維方式往往是:先假設別人是錯的,然後再去證明別人錯在哪裡。

  情感型的人剛好相反:他們關注的是和諧、友好的氛圍,因此,他們不喜歡懷疑和批判別人。他們的思維方式通常是:先假設別人是對的,然後再驗證別人對在哪裡。

  除非有事實、資料、數字等客觀的證據證明,不然很難說服思維型偏好的人,他們總是喜歡持有懷疑的態度。

  凡事都有正反好壞兩面,想證明其好或其壞都很簡單。不難理解,情感型的人通常會更受歡迎。

  03

  直接了當與委婉含蓄

  思維型偏好的人,講求客觀事實,以公正、真理、邏輯作為思考和行事準則。一方面,當他們不贊同某人的觀點時,會直截了當地指出來,不會考慮當事人是否能接受反對意見;另一方面,他們不太善於表露表達內心的情感和感受,也比較少跟別人談心,有時想讚美別人但覺得比較難為情,開不了口。

  情感型偏好的人,追求別人的贊同和理解,特別注重人際關係和諧,會有意識地採用含蓄的表達方式:我應該換個什麼說法,用什麼口氣說話,在怎樣的場合說,才能讓對方更好地接受我的觀點呢?

  情感型:雖然經理錯怪了你,但你不該當眾頂撞他。

  思維型:本來就不是我的錯,我據理力爭有錯嗎?

  情感型:唉,瞧你這德性,難怪你現在還沒有女朋友!

  思維型:這有什麼關係!說話注點意行不?

  ......

  04

  鐵石心腸與熱軟心腸

  思維型的人講求事實,按規章制度辦事。哪怕你求爺爺告奶奶地跟他求情,他也很有可能表現得冷漠、無動於衷,一樣的公事公辦。

  情感型的人,覺得規章制度應該是有人情味的、有溫度的。他們更喜歡說:“通融一下吧”、“凡事都有例外嘛”、“法律不外乎人情,不是嗎”等。他們希望自己看起來是友好的,充滿人情味的。

  備註:一些情感型的人,可能因為性格內向,不擅長交際,也不愛說話,但他們與生俱來就是友好的。判斷情感型和思維型明顯偏好是,問自己:對於需要公事公辦的事情,你是否經常覺得很難為情,做出決定很為難。

  思維型的人並不是耍大牌裝官威,其冷漠也不是故意裝出來的,也不是為了保護自己讓自己顯得奉公守法而逼自己那樣去做。關鍵在於,他們自己很難意識到自己的冷漠——思維型的人,對人際關係和情感並不敏感。

  05

  不要跟女人講道理

  約2/3的男性偏好思維型,他們通常會說:這是真理,這是客觀事實,我是對的。

  約2/3的女性是情感型偏好,他們經常很感性:我才不管它是不是真理,我就喜歡這樣,它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愛咋咋地。

  如果,你用很理性的思維去反駁他們感性的觀點,儘管他們沒辦法反駁你,但他們會渾身透涼,就算你說得再有道理,他們也不愛聽,甚至偏偏要跟你對著幹,你就等著吃苦頭吧。

  一個家庭,會遇到比如購房買車、裝修、保險、貸款、理財等理性的問題;也會遇到子女教育、盡享天倫之樂、親子關係、浪漫、關愛、溫暖等感性的問題。

  因此,從“生意”的角度而言,思維型應該找情感型的另一半跟自己互補。如果你想找一個既互補還靈魂相通的伴侶,我只能說,“你想得真美。”

  06

  學會評估一份工作是否適合你

  思維型的人理性,邏輯性強,反而對人際關係不敏感,能很好地勝任跟客觀事物打交道的工作,應該避開社交元素不多的工作,適合諸如技術、財會、研發、以及其它不需要太多團隊協作的工作型別。

  情感型的人感性,喜歡基於個人的情感和價值偏好思考並做決定,善於取悅別人,做別人喜歡的事情,從而獲得別人的認同。因此,能很好地勝任跟人打交道的工作型別,適合直接與人接觸並提供服務的工作型別,應該儘可能避開與事物打交道,以及沒有太多社交元素的工作。

  我們身邊應該有不同性格型別的朋友,既有溫暖和撫慰的肩膀,時不時也有帶著愛的幾個巴掌。學會性格型別以後,你應該清楚:什麼樣的問題找什麼樣的朋友會最有效——情感型能給你安慰,思維型能給你實實在在的建議。

  07

  據理力爭與察言觀色

  如果你說了讓別人不開心的話,而且激怒了對方。

  這時,如果你本身喜歡爭論喜歡抬槓、喜歡挑毛病,傾向於忽略對方的憤怒,繼續跟對方據理力爭,而且對這樣的衝突沒有太多的感覺過了就忘甚至很享受。那麼,你十有是思維型偏好。

  如果激怒了對方讓你覺得難為情,馬上道歉並收回自己的成見,或者趕忙轉移話題,心裡對自己的言行感到後悔,發生衝突後覺得心累。那麼,你十有是情感型偏好。

  在對方能接受的情況下,情感型傾向於會委婉地表示自己的反對意見;如果感覺對方沒辦法接受批評和反對意見,那麼,情感型的人會保持沉默,保留自己的反對意見。思維型的人,則表現得很魯莽,就算對方的臉已經發綠,也會繼續說事實ABC、證據123。

  08

  無懈可擊的說服力

  思維型的人,反應異常敏捷,特別注重邏輯性,喜歡在辯論賽中做第一辯手。在表達觀點的時候,他們善於協調客觀事實,迅速組織最有力的論點。通常,他們的觀點邏輯清晰,很有條理性,很有說服力,讓人無從反駁。

  情感型的人,偏向於感性判斷,會說很多自己認為很重要但不是客觀事實的論據,他們的論據是情緒化的、蹩腳的、無關緊要的、站不住腳、或者不足以支撐核心論點的論據。

  情感型的人不擅長邏輯思考,可能找不到、找不快、找不準、找不狠闡述主題的一刀見血的切入點。還因為不像思維型那麼機敏,因此,說話時可能會顯得斷斷續續、支支吾吾、結巴或語無倫次。

  09

  思維型所認為的好心沒好報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樂於助人是人的本性。

  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情感型的人注重個人價值的認同:喜歡做讓別人高興的事情,做別人喜歡的事情;

  思維型的人喜歡做符合邏輯和真理的事情,他們傾向於做對別人真正有幫助的事情。當然,這就是他們認為“好心沒好報”的原因——因為別人未必會喜歡他們的幫助。

  舉例:

  女孩子失戀以後,嚴重影響了工作和學習。

  那麼,情感型的朋友傾向於聽他傾訴,抱著她一起哭,一起喝酒買醉等。顯然,這是失戀女孩最喜歡的方式,她需要的更多地是陪伴、認同和安慰。

  但是,思維型的朋友剛好相反,他們傾向於先是很生氣地罵一通失戀的女孩,然後接著教育他要長記性:我一開始就說過你們不合適,你下次應該找什麼樣的男生,云云,幫他理性地分析;還會說,“因為失戀影響到工作和學習,這是多麼愚蠢和不值得的做法。”

  很顯然,暴躁的女孩可能會說:不要給我逼逼,老孃不需要你來教我這些道理,你是我爹呀!

  10

  情感型男人娘炮的一面

  在男女比例的佔比中,大部分男士約2/3偏向于思維型,大部分女士約2/3偏向於情感型。

  從進化論的角度而言,在古代就有男耕女織的說法,男人充當的是外出打獵的角色,要保護自己的妻子和兒女。長此以往,情感型的男人會因為環境所迫,表現出思維型的外在特徵——堅毅、隱忍、理性。但只要在放鬆,沒有壓力的正常情況下,他們則會表現出本真的情感特徵——很體貼、異常溫柔、感性化。

  因此,過於偏向情感思維方式的男人,可能會被別人貼上“娘炮”、“美女”、“沒有男子漢氣概”的標籤。

  因為文化的差異,經常會導致我們帶有各種性別偏見。請大家思考,這樣,真的好嗎?

  11

  思維型女人漢子的一面

  思維型女人,極有可能會表現出女人特有的溫柔,畢竟她們是生命的孕育者和養育者,外在行為具有女性化的一面。

  但是,她們卻顯得很理性,甚至比很多情感型的男人還彪悍部分妻管嚴應該是這種情況,她們會表現出“異常獨立”、“工作狂”、“絕不多愁善感”的行為特徵。

  而且,有很多思維型的女性在職場中如魚得水,不斷獲得升職加薪,甚至坐擁公司的高層管理職位,指揮著上百號男同胞不斷推進公司的發展。

  一些很有手腕的鐵女子會藉著“我只是一個弱女子,請你一定不要欺負我”的名義來作為保護殼。因此,在做型別觀察時,不能簡單地只是看外表。不然很容易被矇蔽,造成誤判。

  12

  思維型和思維型發生衝突時

  有時候我在想,如果人與人之間沒有誤會,沒有衝突和爭吵,那麼這個世界豈不是顯得很寂寞?當然,這並不代表我贊同頻繁的爭吵。

  當情感型與思維型發生爭吵的時候。思維型的人,傾向於拼命尋找客觀事實和證據進行反駁,目的之一是證明自己是對的,目的之二是證明對方是錯的。但情感型的人,傾向於說很多情緒化的話語,比如:

  我不想跟一個連自己老公都管不好的人吵架,我不想跟做別人小三的人吵架;或者,你連自己的身材都控制不好,有什麼資格跟我吵;也有可能會牽扯到別人,比如有其父必有其子之類的話。

  可見,思維型的人所能找到的證據就那麼幾個,只能重複地用相同的臺詞吵乏味的架。而情感型的人,可以吵出很多語句且不重複,甚至把之前對對方的不滿也捅出來,翻舊賬而不是講道理。這時,思維型的人有兩種選擇:一種是無奈、語塞、不知所措地閉嘴;另一種就是動手,用武力來維護“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