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秋季養生食譜做法介紹

  秋高氣爽,正是養生時節。那麼孕婦養生吃什麼好?下面小編整理了孕婦秋季養生食譜做法,一起來看看吧。

  孕婦秋季養生食譜做法

  一:甜醋蓮藕片

  材料:蓮藕360g,紅、白蘿蔔各120g,紅甜椒少許,冰糖2茶匙、白醋3湯匙

  做法

  1、蓮藕切薄片、汆燙後備用

  2、紅、白蘿蔔切3公分細長條狀,用鹽醃拌至軟化

  3、取出蓮藕薄片滴乾水分和紅、白蘿蔔一起用調味料拌勻、醃製約2小時

  4、切少許紅甜椒點綴即可

  熱量:130卡路里,蛋白質3g、脂肪0g、糖類30g

  二:白果炒波菜

  材料:白果60g、菠菜300g、香菇適量,橄欖油1湯匙、蒜末、鹽適量

  做法

  1、白果去殼去皮、香菇洗淨燙熟備用

  2、起油鍋爆香蒜末將菠菜、白果放入一起炒,用香菇擺盤點綴即可。

  熱量:60卡路里,蛋白質1g、脂肪5g、糖類3g

  三:五色益氣蔬菜卷

  材料:高麗菜150g、蘆筍60g、紅蘿蔔60g、馬鈴薯120g、木耳60g、蛋3個,鹽、糖

  做法

  1、高麗菜洗淨、剝成片狀、熱水燙軟備用

  2、紅蘿蔔、馬鈴薯洗淨去皮、切長條狀備用;木耳、蘆筍洗淨切長條狀,汆燙一下備用

  3、起油鍋煎蛋後切長條狀備用

  4、用高麗菜將材料包入並捲成蔬菜卷、切段、擺盤

  熱量:110 卡路里,蛋白質5 g、脂肪 8 g、糖類6 g

  秋季孕婦喝什麼湯好

  肘子骨熬湯最營養。這部分骨頭裡含有大量的骨髓,另外,骨膠原的含量也非常高,因此燉出來的湯湯色白,營養豐富。

  脊椎骨熬湯最下火。如果用來做湯,選擇連著尾巴的中後段更好。而前段其椎骨適合醬著吃。脊椎骨上帶的肉本來就不多,而且含脂肪比較低,因此適合夏天燉湯喝。

  牛骨湯營養最易吸收。和豬比起來,牛骨中的營養物質更易於被吸收。牛肉中的營養96%都能被人體吸收,是各種肉質中最高的。

  需要注意的是,熬湯時間並不是越久越好,一般來說1—1.5個小時就足夠了。長時間燉出的濃湯,或以豬骨、雞腳、連皮家禽、肥肉類煮成的湯,含有大量的飽和脂肪,且口感肥膩,這類湯對胃腸道有一定刺激,故孕婦不宜食用。

  孕婦秋季養胎飲食宜忌

  一、孕婦秋季營養要均衡

  孕期的合理營養及平衡的膳食對於胎兒的發育有很大影響。孕婦營養攝入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每種營養素的供給要充足,既不能少,也不能過多,而且各種營養素之間的搭配比例要適宜,保持一定的平衡。通常人體所需的營養素包括蛋白質、脂肪、熱量***主要由澱粉類食品供給***、維生素、物質以及微量元素。

  蛋白質主要由動物類食品提供,是胎兒組織器官尤其是腦組織形成和發育所需的最重要成分,準媽媽要保證每天攝入充足的蛋白質,如雞蛋、牛奶、以及各種肉製品***魚、肉等***。

  愛心提醒:準媽媽飲食中油膩食物和肉類要適量,別一味追求貼秋膘,要適當增加新鮮水果和蔬菜的比例。另外,多喝水、養成定時排便習慣對於緩解便祕都有好處。

  二、秋季孕婦不可盲目進補

  孕婦秋季補身是必要的,但應以溫和、清淡為宜,可選用燕窩、黨蔘、茯苓、麥冬、沙蔘、蓮藕、銀耳等,少吃狗肉、羊肉。另外,秋季孕婦應少去人多擁擠的地方,要保持居室空氣的流通,特別要小心一些致畸病毒,如風疹、鉅細胞病毒感染,它們會導致畸胎。

  醫生向孕婦推薦一款補氣益血的雞蛋棗湯,做法如下:雞蛋2個、紅棗10個、紅糖適量。鍋內放水煮沸後打入雞蛋,水再沸下紅棗及紅糖,文火煮20分鐘即可。

  愛心提醒:秋季準媽媽進補應該科學進行,多聽取醫生的建議,千萬不可盲目進補,以免得不償失,那就不好了!

  三、孕婦秋天的飲食禁忌

  1、大閘蟹、甲魚準媽媽應遠離

  金秋時節,大閘蟹肥滿美味,逐漸成為人們餐桌上的饕餮食補大餐,有些準媽媽對其尤為鍾愛;而此時的甲魚也鮮嫩可口,一直被家人當做為準媽媽食補的首選。

  然而有關專家提醒各位準媽媽注意:10月底到11月間,千萬不要過多吃大閘蟹和甲魚進補。因為它們具有活血化淤的功效,有可能會導致流產。

  2、葡萄不可多吃

  秋天是葡萄大量上市的季節,有些準媽媽特別愛吃,但一定要注意量的控制。

  葡萄中含有較多的葡萄糖,過量的攝入容易引起妊娠期糖尿病或胎兒生長過大。

  妊娠期糖尿病不僅危害準媽媽本人的健康,更重要是危及體內胎兒的健康發育和成長,並極易出現早產、流產或死胎。

  秋季水果雖好,孕婦可不要貪吃!

  秋天上市的新鮮瓜果比較多,但這個季節也正是天氣逐漸轉涼的時候,早晚氣溫低,晝夜溫差大,如果再不注意食品衛生,抵抗力相對比較差的孕婦就容易鬧肚子了。這對孕婦的威脅可比對平常人大的多,可能刺激孕婦宮縮甚至導致早產。

  因此,對於準媽媽們來說,一些寒涼的水果還是要少吃,像梨,香蕉,李子,柿子,無花果等等,俗話說秋瓜壞肚,水果也要適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