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唱法發聲特點

  通俗唱法已經在我們現在流行很多年了,那麼你知道通俗唱法發聲都有哪些特點?今天就和小編我一起去了解一下關於通俗唱法發聲的一些特點吧,希望能對你們有幫助!

  通俗唱法的發聲特點一

  通俗唱法又名流行唱法始於中國二十世紀30年代得到廣泛的流傳。其特點是聲音自然,近似說話,中聲區使用真聲,高聲區一般使用假聲。很少使用共鳴,故音量較小。演唱時必須藉助電聲擴音器,演出形式以獨唱為主,常配以舞蹈動作、追求聲音自然甜美,感情細膩真實。

  通俗唱法的發聲特點:其一,持通俗唱法者,應瞭解和熟悉科學發聲方法的共通規律,努力改變自發式的用嗓習慣,將自己習慣的用嗓方式納入科學發聲的軌道。其二,從共通的科學發聲規律中,努力尋找到通俗唱法聲音個性的依據。也就是說,每演唱一首歌曲時,從發音、共鳴部位到氣息的流動等諸方面,為通俗歌曲的演唱尋找到合理性。改變純模仿或盲目用嗓的習慣,從感性的用嗓方式轉變為理性的用嗓方式。其三,通俗唱法,無論其科學與否,作為一種用嗓流派早已形成,併為最廣大的業餘聲樂愛好者所接受。由於它的普及性、通俗性以及獨特的演唱個性,亦在各類大賽及專業聲樂領域裡佔有一席地位。因而,不可否認,這種演唱方法必有它的獨到之處,我們聲樂界應予以關注。

  通俗唱法的發聲特點二

  對於怎樣吸和怎麼呼,是一種根本不需要考慮的事情。人體的這種功能,從本質上、生理上來說,在歌唱時和在說話時是完全一樣的,但在運用上兩者之間存在著很大差別。說話時人不需要考慮在什麼時間、什麼方法進行呼吸。氣息的進出量,只要它覺得合適可多可少,因為他有充分的機會去呼吸。他不必要把氣吸到什麼地方,也不必要把吸入的氣息固定在一個位置以支援一個特定的長度和強度的聲音上,換氣的速度也沒有限制。總之,是隨意和自由的。

  歌唱的情況則不同。歌唱者要有意識地去吸氣,並保持把所吸入的氣息分配在要發出的一定數量的聲音上,而每個音都有它特定的高度、長度、強度。唱一首歌曲時,歌唱者只能在休止的時候和歌詞、樂句等表情允許的情況下,才可以進行換氣。總之,是有意識、有準備、有計劃的。

  歌唱需要氣息,那是不是氣吸得越多越好呢?朋友你一定有過這樣的體驗:因為擔心氣不夠用,就吸進大量的空氣,結果還是覺得氣不夠用,而且唱起來覺得憋得難受。這是因為氣吸得過多過滿時,呼吸肌肉群用力過多,造成肌肉僵持的緣故,也就是說氣息吸得過多,會影響歌唱的正常進行。

  那麼,吸入多少氣息才算合適呢?這是一個無法用數字來回答的問題,它只有通過歌唱者的感覺來“計算”。應該說,歌唱呼吸是一個興奮而又放鬆的迴圈過程。吸氣時,保持一種積極、放鬆的狀態,積極是指興奮向上,放鬆是指嘆氣向下的感覺。

  這種積極、放鬆的狀態,首先要有正確的歌唱姿勢:適度抬起胸部,兩肩鬆垂、頸部放鬆、兩眼平視有神、面帶微笑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微笑。保持這種姿勢,通過下面幾種吸氣方法的學習,來體會正確的歌唱吸氣。

  通俗唱法的發聲特點三

  1.呼吸是根本

  “氣為聲之本”,“呼吸是歌唱的動力”。作為聲樂演唱藝術之一的通俗唱法,同樣離不開氣息的支援。呼吸在通俗唱法中的運用,當它與歌曲情感、歌曲風格相結合時,更有其獨特性。

  2.發聲器官的運動狀態

  在通俗唱法中,聲帶的主要功能是發音,即在氣流振動兩片聲帶時,閉合而發聲。但,為了表達歌曲的某種特殊情感,或表現歌曲的某些特殊風格韻味,當氣流振動聲帶時,兩片聲帶可以閉合一部分,而讓另一部分不閉合,產生漏氣的現象。此時聲帶的功能,就不僅僅是發音,而同時具有表達情感或表現風格韻味的功能了。

  3.語言的特徵

  通俗歌曲中的語言以質樸為本。它與社會生活聯絡緊密,許多歌曲直接反映社會生活中不同層面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感情,多以平白如話、直抒情懷的方式出現,一般不過多地修飾雕琢。近來,散文式甚至完全口語化的歌詞也有出現,使得通俗歌曲的演唱藝術也增添了新的樣式。但是,絕大部分歌詞仍具有一定的規範性、文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