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創業經驗之談

  創業要學習別人的精神,學習他們的成功方法,學習積極向上的習慣。多看看那些創業的經歷,學習他們,從中吸取經驗,找到自己的創業之路。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和他們的經歷,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中年人創業經驗和經歷一:

  寒門學子的創業故事:從5個U盤到年營業額超千萬

  講述一個寒門學子的創業故事,從5個U盤到年營業額超過了千萬

  他叫賀靖,四川宜賓一個寒門學子,雲南西南林業大學畢業的學生。他一直懷揣著一個夢想:創辦一家創業學院,儘自己最大努力,幫助更多有夢想的年輕人實現創業夢想。

  賀靖說,“我深知寒門學子創業的艱難。”

  原因很簡單,賀靖的成長經歷告訴他:一個良好的大學生創業環境和創業平臺對懷揣夢想、白手起家的大學生來說有多麼重要。這個在25歲時就榮獲第四屆“雲南青年創業省長獎”的年輕人也深知,創業之路多崎嶇,創業過程中每一步前進都來之不易。

  他一直堅信,成功失敗皆是金,只要朝著自己的目標勇敢前行,總會有創業成功的一天。

  靠學校幫助順利完成學業

  創業之前,賀靖的學習之路就荊棘遍地,好在家裡人一路不離不棄,助他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坎。

  賀靖的家鄉在四川宜賓的一個鄉村小鎮。高一時,父母到浙江一家鞋底廠打工,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由於往返車費昂貴,他和媽媽6年沒有見面。爺爺奶奶長期擺地攤維持生活,為讓孩子吃好一點,託人給住校的賀靖帶來了500元,用塑料口袋裝著,都是1元、5元、10元的零錢。

  2005年,他考上西南林業大學。父母把家裡的公房轉讓出去,湊了一點讓他來昆明上學的錢。每年,因交不齊學費,每次都要找到學院領導簽字,靠學校的幫助才順利完成學業。

  大學期間,他加入了學生會,他要求自己“不管做什麼事,一定要第一個去最後一個走”,他的踏實獲得了大家讚許和信任,獨立承擔了學校的不少大型活動的籌辦。

  賀靖也很懂事,在大學期間就開始做兼職,也是在這期間積累了經驗,為創業打下基礎。

  5個U盤的故事

  大一時,賀靖得到了第一份工作:只要幫一家企業銷售出3箱快過期的牛奶,就可以在國慶期間去兼職,於是他自己買了3箱,一箱給自己,另外的賣給兩個老鄉,得到了這份工作。後來他又通過中介公司做過家教、在手機賣場舉著牌子大聲叫賣手機。

  大三時,他人生的第一個創業專案在雲南省第三屆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獲得了銅獎。然而要把這個專案變成資金卻十分困難。每天,他拿著創業計劃書遊走在各類商家之間,卻不斷遭到白眼。終於,一個經營小數碼的老闆因同情他,給他5個U盤讓他試賣。

  為賣出這5個U盤,賀靖和幾位同學擺地攤。“拿貨價50元,市場價90元。”賀靖清楚記得,他們的U盤“售價”是70元,比市場上低。帶著賺到的100元錢,賀靖進了更多貨。他賺到了“第一桶金”。

  此後一年的時間,他和同學在昆明16個高校校區擺起了地攤,在風吹雨打和被呼來喚去中,成為雲南高校第一地攤,整個數碼城的老闆都讓他幫助銷售數碼產品,一年下來年營業額過百萬元。

  後來,賀靖在團雲南省委和相關部門的支援下,得到了YBC和“貸免扶補”各5萬元的無息貸款。拿著這10萬元,他註冊了昆明贏攜科技有限公司。

  6年來,賀靖從擺地攤銷售單一數碼產品開始,到擁有7家實體商鋪、22所高校的校園傳媒和雲南彩程茶葉有限公司、雲南肆只貓咖啡有限公司,以及雲南滇養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產業規模,年營業額超過了千萬元,員工近百人。

  他把父母也接到了昆明,讓他們開了數碼店,自己當起了老闆,父母感到無比的自豪和驕傲。

  立志幫助大學生就業創業

  “作為一名從大學生成長起來的創業者,我深知大學生創業的艱辛與不易,我的成長經歷告訴我,一個良好的大學生創業環境和創業平臺對那些懷揣夢想、白手起家的大學生來說有多麼的重要。”賀靖說,他在做好自己企業的同時,一定要盡最大的努力來支援和幫助更多大學生就業和創業,為改變大學生就業難的局面做一點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為此,他出資與母校西南林業大學合作共建贏在協誠大學生創業文化交流中心,直接或間接指導的團隊有8個,每個公司都實現了較大的盈利。從2009年至今,在團組織等的帶領下,他參加了電視臺、電臺、微訪談、大學校園宣講會共100餘場,傳播創業理念,倡導大學生“以知識奉獻社會、以才幹服務人民”,走自主創業的成才之路,為大學生創業作出表率,作出貢獻。

  “成功失敗皆是金。只要朝著自己的目標勇敢前行,總會有創業成功的一天。”他說,他希望廣大的青年朋友都能從小事做起,腳踏實地、不怕吃苦、不怕失敗,朝著自己的目標勇敢前行,“我也期待在不久的將來,雲南有更多更優秀的大學生能夠創業成功,在創業的征途中展現自己、成就自己,並回報社會,把自己無悔的青春融入這片美麗的紅土高原”。

  中年人創業經驗和經歷二:

  李一航電子垃圾創業:3元闖深圳,從撿垃圾到年賺400萬

  他的父親在深圳街頭賣甘蔗,母親沿街乞討。好不容易考上大學,他卻偏偏不去,後來流落街頭,靠撿垃圾為生。從撿垃圾到收破爛,最後他竟年賺400萬,他是怎麼做到的?

  講述李一航電子垃圾廢品收購的勵志創業故事:3元闖深圳,從撿垃圾為生到年賺400萬!

  1、母親寄來學費,他卻放棄讀大學

  1984年6月1日,李一航出身在河南一個農村家庭。父親以苦力養家,母親早年殘廢不能行走。

  2003年的一天,父母託堂叔捎來了學費。開啟沉甸甸的包裹,全部是新舊不一的一元、五角、一角的硬幣。堂叔告訴他父母在深圳乞討賺錢,他一聽就哭了。

  高考發榜,李一航被河南一所高校錄取。但想到辛苦賺錢的父母,他決定,不讀大學,到深圳賺錢。

  2、3元闖深圳,連吃麵都不夠

  還完學校同學的302元債務,加上160元的車票錢,李一航將僅有的3元積蓄藏在了底褲裡,就這樣出發了。

  初到深圳,川流不息的人群、賓士而過的車子、生硬難懂的粵語,讓他感到窒息,路在何方?

  好不容易憑口音找到一家老鄉的麵館,叫了一碗麵狼吞虎嚥地吃完。才發現自己吃了人生中最貴的一碗麵:5元錢。吃完麵後,他等了很久,主動幫老闆收碗。老闆看他提著一個袋子,應該是剛從農村出來,就沒有收錢。倔強的李一航把3元錢壓在碗底,說聲謝謝後離開了。

  走出麵館的李一航,身無分文,反而讓他釋然了。於是,他開始睡大街,寶安區的流塘天橋成了他第一個“正式”住所。

  3、撿垃圾為生,碰到母親在乞討

  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裡,他白天撿垃圾,晚上在天橋上的修表攤成為他的第一個職業,一天20多元的收入解決了飯票的問題,卻因交不起管理費又被城管趕跑了。

  有一天,他在大街上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母親,此時的母親跪在地上,向路人乞討。父親在削甘蔗,旁邊擺著一個菠蘿罐。他大腦一片空白,淚水模糊了雙眼!

  雖然近在咫尺,但他沒有勇氣上前相認。他發誓要賺大錢,讓父母過上好日子。

  一次,他拾到一個摔成兩半的手機。他狠下心花了幾塊錢去網咖查到華強北有回收手機的,於是他便步行20多公里來到華強北,沒想到這個壞手機竟然賣了300多元錢,他意識到這是一個賺錢的機會。於是回收壞手機也成為了李一航的第二個職業、第一個創業專案。

  2004年1月,他把租了一間房,把父母接過來一起住。為了讓父母過上好日子,他拼了命的幹活。最多的時候,他一個人就搬6噸貨。

  4、90萬買了一堆電子垃圾,淨賺40多萬

  2007年一天,他聽到一家電子廠倒閉的訊息,這家電子廠正在拍賣一批廢舊手機物料,這讓他大為興奮。在外面他聽到裡面已經叫到90萬了,他一推開門就說:90萬,我要了,我們公司要了!

  那時的他別說90萬,連9萬都沒見過。那麼他哪裡來的錢買這批貨呢?他想到了以前收購電子垃圾的一個名叫潘雲貴的人,之前說過一句“以後遇到大生意,可以給我打電話”,於是他就給拍賣的人說,我給我們老闆打電話。

  90萬買一堆垃圾,潘雲貴接到電話很忐忑,心裡很沒底。李一航拍著胸脯對潘說:“如果要虧錢,我給你打工,這一輩子我都不收費用。我把合同給你簽好字。”

  這個承諾給了潘一個定心丸,他決定拿出90萬買下這批貨。短短3天,李一航就給了潘一個驚喜,他把所有的貨全賣出去了,賣成130多萬,淨賺40多萬,他怎麼做到的呢?

  他知道這批貨是全新的待料,而不是廢品,是完全可以使用。於是他3天內找對應的相同廠家,生產同類產品的對口廠家進行對口銷售。

  潘給了他10萬元錢,然而他卻沒有要,他讓潘幫他註冊一個電子產品回收公司,這讓潘很意外。潘雲貴覺得這個小夥很不錯,除了幫他註冊公司,還給了他5000元。

  拿著5000元錢,他開了個賓館。他把錢撒得滿床滿地都是。他沒衝過淋浴,便開著淋浴在賓館衝了2個小時,一直到睡著。

  5、反向思維,賺得人生中的400萬

  在潘的幫助下,他的電子產品回收生意越做越大。2007年底,他賺得人生中第一個100萬。

  就在一切順風順水的時候,他的父母前後雙雙去世!失去了父母,失去了主心骨,李一航的世界塌下了一片天,彷彿被抽空了靈魂。他流著淚說:“也許,我應該***初中***畢了業就出去打工,哪怕幹苦力賺錢,都應該讓他們生活得好一點。創業時間太久,父母也等不到那個時候”。

  父母去世後,他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工作上。然而,他卻幹了一件所有人都不理解的事——砸手機,拆開賣錢,還錄成視訊,發給賣舊手機的電子廠。原來,整體手機賣得更貴,而拆開後更便宜。

  但是李一航有自己的想法:市場上,很多廢舊的手機往往被翻新後重新流入市場。然而,電子廠最不希望這樣的事情發生,一方面翻新後的手機佔領了低端市場,會影響他們的銷售量。同時,對電子廠的手機品牌也會有損害。

  抓住這個特點,李一航把砸廢舊手機拍成視訊,雖然回收價較低,但他卻贏得了電子廠的信任,拿到很多廢舊手機。

  2014年,李一航的電子回收公司淨利潤達到400萬,他也買了人生第一輛車——奧迪Q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