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祥的簡介

  張文祥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張文祥刺馬案的主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

  張文祥,***1824-1871***,河南汝陽人。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南下寧波販賣氈帽,據說當過四年太平軍,還救過一個叫時金彪的清軍俘虜。後來看到太平軍大勢已去,便與時金彪出逃,回寧波與南田海盜團伙往來密切,做過洪秀全李侍賢的裨將。

  1870年刺殺兩江總督馬新貽,製造了歷史上著名的“刺馬案”。作案後,張文祥束手就擒、自報姓名。

  1871年10月,張文祥被剖腹挖心,祭奠馬新貽。

  關於張文祥刺殺馬新貽的原因,至今仍有很多爭論。

  張文祥刺馬案

  《張文祥刺馬案》是指清末張文祥刺殺兩江總督馬新貽的故事,後被人傳誦,成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現代著名武俠小說家平江不肖生根據這段傳奇創作了小說。以後許多影視戲曲都演繹了這個故事,同名電影《刺馬》由香港著名演員狄龍、陳觀泰、姜大衛出演。1992的同名電視劇《刺馬》,由姜大衛、李婉華主演。2007年電影《投名狀》也是改編自“刺馬”的故事。

  前言

  晚清政治腐敗,社會動盪,五花八門的事層出不盡。這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態勢,預示著清朝統治行將覆滅。

  在同治九年,又發生了兩江總督、封疆大吏馬新貽被刺的要案,真是朝野震驚,舉國傾注。事情發生在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上午,馬新貽校場閱兵完畢,返回督署的路上,為刺客張文祥所殺。刺客並不逃走,高喊:“刺客是我張文祥!”讓那班怕死的衛士捉拿。這個案子發生後,清廷十分驚恐,知道此案涉及封疆大臣的內幕褻聞,於臉面上大不光彩。因此,只能掩蓋矛盾,粉飾門面。慈禧太后為了維繫她搖搖欲墜的統治,親自出面處理此案。把正在天津處理教案的大員曾國藩,調來審理這個案件。又在曾國藩出發前夕,召見了他,面授機宜,說“馬新貽辦事很好”,為此案定了調子。這還不放心,一週之內,又連連派出大員參與審案。刑部尚書鄭敦謹,也奉旨與曾國藩同審。經過一番緊鑼密鼓,終於為張文祥定了一個“漏網發逆”和“復通海盜”的罪名,將張文祥處決,剜了張文祥的心,去祭奠這位馬新貽,又厚厚的於以撫卹。一句話,馬新貽是一個好官,張文祥是一個發逆。

  然而,事情的真象總是難以隱瞞的,紙包不住火。大量的野史、筆記、小說、戲曲,卻不顧官方史家的曲筆,將馬新貽被刺原委,一一公諸於眾。原來,馬新貽之所以官運亨通,靠的是假報軍功,又結納權貴才得來的。他在所謂的“剿匪”戰鬥中,原本是一個敗軍之將。被俘以後,又沒有骨氣,與“匪首”義結金蘭,成了拜把兄弟。再由他的把兄弟導演一幕馬新貽收復失地的鬧劇,欺瞞了朝廷,以至爬上封疆大吏的寶座。飛黃騰達以後,那些把兄弟原以為可以攀附於他,千里迢迢來投靠。馬新貽又奸佔了把兄弟的妻室,誘殺了把兄弟。張文祥因偶然的原因逃脫他的魔掌,才弄出這一出刺馬的大案來。由此可見,清廷所依重的大臣,漁色負友,形同禽獸。凡此種種,正是清廷官場腐敗的縮影,無怪慈禧太后煞費苦心,一定要把真象掩蓋起來。

  本書收有關此案的小說兩種。一是平江不肖生的《刺馬詳情》選自他的名著《江湖奇俠傳》。據平江不肖生說,他對本案的詳情,是從鄭敦謹的女婿口中所得。而鄭敦謹的女婿,則在鄭敦謹審問張文祥時,在屏風後面偷聽到的。其真實程度如何,不得而知,但讀來娓娓動聽,合情合理。讀者不僅可以藉以知道刺馬案的詳情,還可同時知道火燒紅蓮寺的來龍去脈,真是一舉兩得。

  另一種是佚名著《張文祥刺馬》,所述與平江不肖生的大同小異,也一併附此,以增加讀者的閱讀興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