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民俗有哪些

  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於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那麼?

  中國的民俗:飾梅花妝

  初七人日又立春, 梅花點額顏色新。 此身若在含章殿, 疑是壽陽宮裡人。古代以正月初七日為『人日』,《事物記》載:東方朔最初置『人日』。 傳說 宋武帝時,壽陽公主在人日臥含章殿,簷下梅花飄落在公主額上,形成一種裝飾;宮女效之,以紅點額為『梅花妝』。此俗傳至唐宋 ,婦女多在臉上畫各式圖案;有『斜紅、面靨』等名目;塗 脣有『萬金紅、大紅春、內家圓』等名目。 其實 ,婦女在臉上點畫裝飾,早在春秋戰國時已經興起了;長沙出土楚國女俑的臉上就有圓點的圖案可證。到唐代發展為往臉上貼金箔花鈿,成為一種化妝時尚。

  中國的民俗:***晉*** 饋春盤

  立春鹹作春盤嘗, 蘆菔芹芽伴韭黃。 互贈友僚同此味, 果腹勿須待膏粱。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盤的風俗。如《荊楚歲時記》載:『元日,……進屠蘇酒,下五辛盤。』周處《風土記》:『元日造五辛盤。』 注云:『五辛所以發五藏之氣,即大蒜、小蒜、韭菜、雲苔、胡荽是也。』 五辛盤又稱春盤。《摭遺》載:『東晉李鄂立春日命以蘆菔、芹芽為春盤饋貺。』《本草綱目》中說:『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 和食之,取迎新之意。』這一風俗傳到唐、宋、金、元。如元代耶律楚材有《立春日驛中作窮春盤》詩,其中說到用藕、豌豆、蔥、蔞蒿、韭黃和粉絲作春盤。

  ***中國的民俗:鄭國*** 踏青

  溱洧河畔鐘鼓交,踏青遊人樂陶陶。紅男綠女佩香草,兩情相悅贈芍藥。《詩經·鄭風》有一首民歌《溱洧》,其中說:一對青年男女,要到溱洧二河邊上去看集會,他們相互逗笑,並贈送芍藥。高亨《詩經今注》說:“鄭國風俗,每 逢春季的一個節日***舊說是夏曆三月初三的上巳節***,在溱洧二河的邊上,舉行一個盛大的集會,男男女女人山人海地來遊玩。這首詩正是敘寫這個集會。”實際 上,鄭國的上巳節是我們已知的最早的情人節。後來才移到七月七日。

  中國的民俗:***北朝*** 踏青

  北國三月沐春風,香車紛然樂踏青。遊人誰顧楊柳綠,競看佳麗映桃紅。踏青之俗早在漢代之前已經盛行,《晉書》載: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三,人們出外踏青。到了唐代更為盛行。如杜甫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孟浩然有“歲 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詩句,可見當時踏青之風。宋代在清明時踏青,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 株楊柳屬流鶯。”即描述清明踏青春遊情景。踏青日期南北不同:《月令廣義》說蜀地正月初三踏青,閩粵在二月初二日,北方則到三月或四五月方可見青。

  中國的民俗:***明*** 鬥百草

  百花爭豔滿庭芳,鶯歌燕舞女兒鄉。不喜飲酒猜拳樂閒將鬥草過時光。明翟佑《四時宜忌》:“《荊楚記》曰:三月三日,四民踏百草。時有鬥百草之戲,亦祖此耳。”高啟《鬥草》詩:“摘拾遍叢叢,鋪茵曲檻東。眾家誰得?勝獨有並紅。

  中國的民俗:***宋*** 迎富

  古人採蓮攜鼓遊,今朝雜花插滿頭。相隨郊外遊一日,迎富即是忘憂愁。二月二日迎富風俗由來甚古。《歲華紀麗》載:早在有巢氏時代,有人在這天要了一個小孩回家養活,從而家富。後人便在這天到野外採蓬葉以代子,向門前祭 之。又《天祿積餘》載:秦代在這天攜鼓到郊外遊玩,朝出暮歸,名為迎富。南宋魏了翁有《二月二日遂寧北郭迎富》詩云:“才過結柳送貧日,又見簪花迎富 時。……裡俗相傳今已久,漫隨人意看兒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