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陽的治療方法***2***

  1、IFN抗病毒療效的預測因素

  有下列因素者常可取得較好的療效:①治療前ALT水平較高;②HBV-DNA﹤2×108拷貝/ml***相當於4×107IU/ml***;③女性;④病程短;⑤非母嬰傳播;⑥肝組織炎性壞死較重,纖維化程度輕;⑦對治療的依從性好;⑧無HCV、HDV或HIV合併感染;⑨HBV基因A型;⑩治療12周或24周時,血清HBV-DNA不能檢出***Ⅱ***。其中治療前ALT、HBV-DNA水平和HBV基因型,是預測療效的重要因素。

  在研究結果表明,在PegIFNα-2a治療過程中,定量檢測HBsAg水平或HBeAg水平對治療應答有較好的預測價值。

  2、IFN治療的監測和隨訪

  治療前應檢查:①生物化學指標,包括ALT、AST、膽紅素、白蛋白及腎功能;②血常規、尿常規、血糖及甲狀腺功能;③病毒學標誌物,包括HBsAg、HBeAg、抗-HBe和HBV-DNA的基線狀態或水平;④對於中年以上患者,應作心電圖檢查和測血壓;⑤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⑥尿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檢測以排除妊娠。

  治療過程中應檢查:①血常規:開始治療後的第1個月,應每1~2周檢測1次血常規,以後每個月檢測1次,直到治療結束;②生物化學指標:包括ALT和AST等,治療開始後每月檢測1次,連續3次,以後隨病情改善可每3個月檢測1次;③病毒標誌物:治療開始後每3個月檢測1次HBsAg、HBeAg、抗-HBe和HBV-DNA;④其他:每3個月檢測1次甲狀腺功能、血糖和尿常規等指標;如治療前就已存在甲狀腺功能異常或已患糖尿病者,應先用藥物控制甲狀腺功能異常或糖尿病,然後再開始IFN治療,同時應每月檢查甲狀腺功能和血糖水平;⑤應定期評估精神狀態:對出現明顯抑鬱症和有自殺傾向的患者,應立即停藥並密切監護。

  3、IFN的不良反應及其處理

  ①流感樣症候群:表現為發熱、寒戰、頭痛、肌肉痠痛和乏力等,可在睡前注射IFNα,或在IFN的同時服用解熱鎮痛藥。

  ②一過性外周血細胞減少:主要表現為外周血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和血小板減少。如中性粒細胞絕對計數≦0.75×109/L和***或***血小板﹤50×109/L,應降低IFNα劑量;1~2周後複查,如恢復,則逐漸增加至原量。如中性粒細胞絕對計數≦0.5×109/L和***或***血小板﹤30×109/L,則應停藥。對中性粒細胞明顯降低者,可試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或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治療***Ⅲ***。

  ③精神異常:可表現為抑鬱、妄想、重度焦慮等精神疾病症狀。對症狀嚴重者,應及時停用IFNα,必要時會同神經精神科醫師進一步診治。

  ④自身免疫性疾病:一些患者可出現自身抗體,僅少部分患者出現甲狀腺疾病***甲狀腺功能減退或亢進***、糖尿病、血小板減少、銀屑病、白斑、類風溼關節炎和系統性紅斑狼瘡樣綜合徵等,應請相關科室醫師會診共同診治,嚴重者應停藥。

  ⑤其他少見的不良反應:包括腎臟損害***間質性腎炎、腎病綜合徵和急性腎衰竭等***、心血管併發症***心律失常、缺血性心臟病和心肌病等***、視網膜病變、聽力下降和間質性肺炎等,應停止IFN治療。

  4、IFN治療的禁忌證

  IFN治療的絕對禁忌證包括:妊娠、精神病史***如嚴重抑鬱症***、未能控制的癲癇、未戒掉的酗酒或吸毒者、未經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失代償期肝硬化、有症狀的心臟病。

  IFN治療的相對禁忌證包括:甲狀腺疾病、視網膜病、銀屑病、既往抑鬱症史,未控制的糖尿病、高血壓,治療前中性粒細胞計數﹤1.0×109/L和***或***血小板計數﹤50×109/L ,總膽紅素﹥51μmol/L***特別是以間接膽紅素為主者***。

  ***四***核苷***酸***類藥物治療

  1、核苷***酸***類藥物

  目前已應用於臨床的抗HBV核苷***酸***類藥物有5種,我國已上市4種。

  ①拉米夫定***lamivudine***:每日1次口服100mg拉米夫定可明顯抑制HBV DNA水平。慢性乙型肝炎伴明顯肝纖維化和代償期肝硬化患者經拉米夫定治療3年可延緩疾病進展、降低肝功能失代償及HCC的發生率。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經拉米夫定治療後也能改善肝功能,延長生存期。

  拉米夫定不良反應發生率低,安全性類似安慰劑。隨治療時間延長,病毒耐藥突變的發生率增高***第1年、2年、3年、4年分別為14%、38%、49%、66%***。

  ②阿德福韋酯***adefovir dipivoxil***: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阿德福韋酯可明顯抑制HBV DNA複製、促進ALT復常、改善肝組織炎性壞死和纖維化。治療5年時患者的累積耐藥基因突變發生率為29%、病毒學耐藥發生率為20%、臨床耐藥發生率為11%;輕度肌酐升高者為3%。

  阿德福韋酯聯合拉米夫定,對阿德福韋酯的耐藥發生率更低。

  ③恩替卡韋***entecavir***:是一種強效快速抑制病毒複製的核苷類藥物,初治每日一片0.5mg。長期隨訪研究結果表明,對達到病毒學應答者,繼續治療可保持較高的持續HBV DNA抑制效果,且恩替卡韋耐藥率低,五年耐藥發生率約為1.2%。

  ④替比夫定***telbivudine***:亦能強效抑制病毒,其總體療效和耐藥發生率亦優於拉米夫定組。

  替比夫定的總體不良事件發生率和拉米夫定相似,但治療52周和104周時發生3~4級肌酸激酶***CK***升高者分別為7.5%和12.9%,高於拉米夫定組的3.1%和4.1%。

  ⑤替諾福韋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替諾福韋酯與阿德福韋酯結構相似,但腎毒性較小,治療劑量為每日300mg,亦未發現耐藥變異。本藥在我國尚未被批准上市。

  2、核苷***酸***類藥物治療的相關問題

  治療前相關指標基線檢測:①生物化學指標:主要有ALT、AST、膽紅素和白蛋白等;②病毒學標誌物:主要有HBV DNA和HBeAg、抗-HBe;③根據病情需要,檢測血常規、血清肌酐和CK等。如條件允許,治療前後最好行肝組織病理學檢查。

  治療過程中相關指標定期監測:①生物化學指標:治療開始後每個月1次、連續3次,以後隨病情改善可每3個月1次;②病毒學標誌物:主要包括HBV DNA和HBeAg、抗-HBe,一般治療開始後1~3個月檢測1次,以後每3~6個月檢測1次;③根據病情需要,定期檢測血常規、血清肌酐和CK等指標。

  3、預測療效和優化治療

  有研究結果表明,除基線因素外,治療早期病毒學應答情況可預測其長期療效和耐藥發生率。國外據此提出了核苷***酸***類藥物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路線圖概念,強調治療早期病毒學應答的重要性,並提倡根據HBV DNA監測結果給予優化治療。但是,各個藥物的最佳監測時間點和判斷界值可能有所不同。而且,對於應答不充分者,採用何種治療策略和方法更有效,尚需前瞻性臨床研究來驗證。

  ***五***其它治療

  1、免疫調節治療

  2、中藥及中藥製劑治療:保肝治療對於改善臨床症狀和肝功能指標有一定效果。

小三陽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