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博物館

  位於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大道中段西側的厥水河畔,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一、簡介

  位於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大道中段西側的厥水河畔,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擂鼓墩古墓群"毗鄰,距離市中心約1公里,佔地100畝,館舍由展廳、文物庫房和輔助用房三部分構成,建築面積9636平方米,其中:陳列樓7000平方米,文物庫房2000平方米,編鐘演奏廳300平方米,其他建築336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98%。

  二、歷史沿革

  創建於1978年10月,建立之初,設在原城郊公社糧站內.館藏文物僅有隨縣文化館移交的幾十件收集品,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曾舉辦過簡易的陳列展覽,後幾經遷移,新館坐落於西北郊的擂鼓墩古墓群保護區東緣,瀕臨細流潺潺的溉水河,依山傍水,環境優美。在、市政府及各級文物主管部門的支援下,歷經三十年的歲月滄桑和幾代博物館人的共同努力,現己發展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綜合性博物館,佔地面積118畝,建築面積11000平方米。

  三、專題成列

  館內現有《通史陳列展》、《擂鼓墩二號墓出土文物展》、《名人名家書畫展》、《隨州市公安局追繳文物展》等專題陳列。

  《通史陳列展》展出了隨州古代文明發展全貌。新石器時代的石器和陶器透露出開創歷史的艱辛;商周青銅器品種齊全,銘文豐富,被譽為"青銅器王國",其發展演變則顯示出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特別是曾國青銅器群,為研究曾國文化及曾、楚關係,提供了重要實物史料。戰國菱形勾連雲紋銅敦之精美,為國內已出土銅敦之首。東漢胡人陶俑再現了民族大融合,隋唐金銀器說明了王朝的空前繁榮。元明清瓷器精品流光溢彩。

  《擂鼓墩二號墓出土文物展》主要陳列隨州擂鼓二號墓出土的青銅禮器、樂器、玉石器及車馬器等。其中尤以36件編鐘最為珍貴,其音色、音律均與曾侯乙編鐘相通,同樣能演奏古今中外各種樂曲,被稱之為曾侯乙編鐘的"姊妹鍾"。擂鼓墩二號墓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訪美、英、德、法、日、丹麥、瑞士等國家,充分展示了我國燦爛的歷史文化。

  《名人名家書畫展》展出了海內外名人名家來館參觀後留下的墨寶。如:"美輪美奐、比耳悅目"***喬石題***、"物華天寶"***烏蘭夫題***、"隨州編鐘、絕世珍寶"***胡喬木題***、"精品神韻"***楊汝岱題***、"古樂之鄉聽古樂、神州之聲越神州"***蕭克題***、"萬古流芳、世界奇蹟"***胡繩題***、"樂魂"***沈鵬題***、"一代奇觀驚環宇、千古絕音動蒼穹"***韓紹玉題***、"鍾魂"***曾祥熙題***、"離奇,不可思議,仙樂出神器"***紐西蘭友人路易╞艾黎題***等。

  《隨州市公安局追繳文物展》展出了近年來隨州公安幹警從文物走私販子手中追繳回來的珍貴文物,為保護祖國曆史文化遺產作出了重大貢獻。在這些追繳的文物中,有二億年前的"恐龍蛋化石"和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以及漢代彩陶、錢幣和明清石雕像等。

  隨州市博物館現已參加編寫了《襄樊市文物史蹟普查實錄》、《西花園與廟臺子》、《燦爛的曾都歷史文化》、《神奇的擂鼓墩》、《歷史文化名城隨州》等專著。該館研究人員歷年來發表各類論文140餘篇。

  四、館藏文物

  館藏文物十分豐富。堪稱一座內涵豐富的文物寶庫,而且隨著基本建設的發展步伐,出土和徵集的文物還將增多。尤其是青銅器數量眾多、種類齊全、內涵豐富、時代跨度大,而且鑄造精美,在全國屈指可數,被譽為"青銅器王國"。主要有曾國迷蹤、曾侯乙墓、擂鼓墩二號墓、炎帝神農故里、漢唐風韻和開館花絮 等專題展區。

  擂鼓墩二號墓銅編鐘

  戰國中晚期 該套編鐘為36件銅編鐘,皆為甬鍾。按鐘體大小可分為兩種。大型編鐘八件,小型編鐘二十八件。八件大鐘形制相同,大小遞減,甬呈八稜柱形,甬下有旋,鐘壁厚薄不一,兩銑下垂,鉦部兩邊各有三排長枚,編鐘甬、舞、篆部均飾變形蟠螭紋,隧部花紋不同。二十八件小鐘形制、花紋均相同,大小不一,甬呈八稜柱形,甬下有旋,兩銑下垂,口不平齊,鉦部兩邊各有五個泡形短枚,鐘壁較厚,內有四處凸起,編鐘甬、舞、篆部均飾變形蟠螭紋,隧部飾獸面紋。至今還能演奏古今中外樂曲。

  蟠螭紋銅方壺

  戰國中晚期 此器有蓋,蓋呈花冠狀,鏤空,無頂,直口微侈,長方頸微束,頸部附一對稱伏龍形耳,龍舌高揚,溜肩,在頸與肩交接處有一圈方形箍,箍中部有一道凸稜,方腹外鼓下收,腹中部有一圈寬頻凸稜,腹部四方中部由箍至足各有一縱向寬頻,並與橫寬頻凸稜相交呈"十"字形格欄,長方圈足。器蓋飾蟠龍紋,方頸上、下各飾一週蟠螭紋,龍形耳上飾三角帶紋及三角雲紋,腹欄格內及長方圈足上均飾變形蟠螭紋。

  陳公子中慶銅簠

  春秋早期 該器長方形,由兩半扣合而成,直口微侈,口沿外折,腹部下收,底附有外擴曲尺形圈足,側腹各有一獸頭形環耳,腹部均飾較粗獷的蟠螭紋,底部飾蟠螭紋,圈足四面各飾虎紋一對。器底內有銘文六行二十三字。

  象首紋銅鬲

  春秋早期 此器侈沿,弧肩,襠腳較高,通體飾象首紋。

  菱形勾連雲紋銅敦

  戰國中期 此器通體呈橢圓形球狀,器蓋、器身相等,可扣合,蓋口部上有活形扣鈕,可固定,不致滑落。器身、器蓋各有三個扁狀透空獸形足和鈕,口部各有二個對稱環形耳,耳穿透。花紋分十二段,飾以三角幾何紋、勾連雲紋、渦紋,花紋構圖新穎,富有變化。

  尊盤

  曾侯乙尊盤融尊盤於一體,出土時尊置於盤上拆開來是兩件器物,極其別緻。尊敞口,呈喇叭狀,寬厚的外沿翻折,下垂,上飾玲瓏剔透的蟠虺透空花紋,形似朵朵雲彩上下疊置。尊頸部飾蕉葉形蟠虺紋,蕉葉向上舒展,與頸頂微微外張的弧線相搭配,和諧又統一。在尊頸與腹之間加飾四條圓雕豹形伏獸,軀體由透雕的蟠螭紋構成,獸沿尊頸向上攀爬,回首吐舌,長舌垂卷如鉤。尊腹、高足皆飾細密的蟠虺紋,其上加飾高浮雕虯龍四條,層次豐富,主次分明。盤直壁平底,四龍形蹄足口沿上附有四隻方耳,皆飾蟠虺紋,與尊口風格相同。四耳下各有兩條扁形鏤空夔龍,龍首下垂。四龍之間各有一圓雕式蟠龍,首伏於口沿,與盤腹蟠虺紋相互呼應,從而突破了滿飾蟠螭紋常有的滯塞、僵硬感。 這件尊盤的驚人之處在於其鬼斧神工的透空裝飾。裝飾表層彼此獨立,互不相連,由內層銅梗支撐,內層銅梗又分層聯結,參差錯落,玲瓏剔透,令觀者凝神屏息,歎為觀止。

 

 看了的人還看了:

1.參觀湖北省博物館心得

2.參觀湖北省博物館心得體會作文

3.武漢省博物館導遊詞3篇

4.湖北省博物館導遊詞3篇

5.湖北省博物館導遊詞範文3篇

6.武漢周邊自駕遊一日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