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古典文學開題報告範文

  古典文學泛指各民族的古代文學作品,是文學的一部分,是現代文學的發展基礎,那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閱讀。

  篇1

  研究背景與選題意義

  全球化程序正在重塑世界,麥克盧漢的 地球村 隱喻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已成為正在發生的事實。伴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程序,人類的精神世界也同樣經受著一次革命性的洗禮。馬克思說過: 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 1世界政治經濟體系的變革催生出東西現代文明的碰撞與融合,全球化與工業化、城市化、資訊化和現代化共同作用於人類的上層建築世界,民族文化、地區性弱勢文化遭遇 文化帝國主義 侵襲,全球價值觀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經歷著顛覆與重組的鉅變。同時,全球化帶來的以網際網路為依託的新媒介技術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類的思維方式。 全球化 已經不僅僅只是加速了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同時也潛入到文化內部,對民族文化產生了不可避免的影響。文學,作為一種 更高懸浮於空中的思想領域 2,是人類精神世界的寫照與表達,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也正加速進行著自身的全球化變革,而這種變革是極其隱蔽並且將長期處在緩慢量變的過程下。 文學全球化 將帶來價值觀念、活動方式的根本性變化,從而影響文學生產和文學消費的核心。

  在這種背景下, 本土文學 與 世界文學 不斷髮生衝突與融合,接受著 全球化的洗禮與考驗。

  全球化語境下,文學的跨文化傳播進入研究視野。在全球的文化衝突與尋求文化身份認同的浪潮中,本土文學將如何在全球化與地域性、同質化與異質化的兩種力量的對峙與互動中儲存其民族特性,進行有效的跨文化傳播,是全球化語境下的重要研究課題。近年來,中國版權貿易逆差持續加大,本土文學的對外輸出出版與翻譯無論是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是極其欠缺的,中國本土文學的跨文化傳播任重而道遠。本文將試圖尋找本土文學與本土文化對外傳播規律的共性與差異,闡釋中國本土文學的跨文化傳播障礙,在全球化的語境下,深入分析其中原因並提出相應對策,對中國本土文學如何進行有效的跨文化傳播將具備一定的現實性的指導意義。

  研究問題

  全球化 已經深入到我們的生活中,它不但推動著世界和平的發展,也促進了國際上多種民族、文化的融合,全世界的人類有了共同的理想和夙願,那就是對和平世界和美好生活的嚮往。2015 年奧運會的主題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 ,說的就是全球化中各國民族和文化的融合。全球化政治經濟一體化對國際體系的轉型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矛盾對立圍繞著東方與西方、南方與北方、窮國與富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方向不斷在轉化,由抵抗、鬥爭到對話與合作,最終達到一個互利共贏的局面,取得長足的發展,這也是我國政府提出的 和諧社會 和諧世界 的內涵。這種社會體系的變化會直接推動人類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轉變。全球文化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在其相伴進行的工業化、現代化、城市化的程序中產生裂變、重組,形成了以全球化語境下的全新的文明。這種文明將前所未有地超越地域的限制、超越種族的範圍、超越國家的界限,以一種普適性的面目呈現出來,並影響著我們未來文明的再造。世界將真正變成一個 地球村 ,在這個村落裡面,資訊與技術將把人類文明傳播到世界每一個角落,人們將不再有隔閡,將不存在 異質 文化,資訊的傳播將不存在任何障礙。但是, 地球村 美妙圖景也許只是麥克盧漢的一種烏托邦式的幻想,現實中, 全球化 程序中 文化帝國主義 打碎了和諧的幻象,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進行 侵略 穿上了文化交流的外衣,西方發達國家對亞非拉不發達國家的用 文化麻痺 的方式起到了 文化屠殺 的作用,從而達到一種 世界大一統 的新時代的霸權主義。先進的媒介手段使得資訊傳播渠道更加通暢,但是卻讓資訊發達國家與資訊不發達國家的 知識鴻溝 加大,第三世界國家的文化傳播過程中患上了極其危險的 失語症 。如果不加大對弱勢國家傳統文化和民族個性的保護, 文化帝國主義 將導致全球文化一元化。全球化中的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電光火石, 文化帝國主義 文化殖民 不再是危言聳聽,而是正在進行的過程中並已經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在這種背景下,筆者對於我國本土文學在全球化語境下的生存狀態產生了憂慮。文學產生的土壤及發酵的成分已經發生變化,本土文學在全球化語境下,會採取一種什麼樣的姿態去面對?本土文學應該如何進行有效的跨文化傳播才不會在世界文學的花園中敗落,患上 文學失語症 的頑疾而從此敗落,就連立足之地變為西方文學的 殖民地 。中國文學取材於中國文化又豐富著中國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靈魂,如何通過有效的跨文化傳播讓本土文學在世界文學之林發出自己的聲音,與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分享我國優秀的文學作品,將跨文化交流進行到底,深入骨髓,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問題。

  ***三 ***研究方法與創新點

  我國文學在對外傳播中長期處於弱勢地位,可以說我國本土文學的對外傳播都是一種被動的被引進的過程。最為顯著的文學類圖書的貿易逆差說明了我國本土文學的跨文化傳播存在諸多障礙。20XX 年 1月,中國大陸作家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引發世界各國對中國文學的關注,莫言的作品迅速升溫,這將給中國文化企業、文化產品進入海外市場帶來全新的機遇。我國的對外出版貿易長期存在逆差現象,輸出的中國文學作品相對於引進翻譯外國文學只是九牛一毛,文學輸出能力極弱。但是,在我國出口面臨重大轉型,傳統的製造業正在向文化製造業轉移的大背景下,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張曉明表示, 部分產業受到一些衝擊,也有些產業處在升級轉型過程中,但它們當中相當一部分正在向文化產業轉移。 《文化產業振興規劃》中明確提出,要落實鼓勵和支援文化產品與服務出口的政策,擴大對外文化貿易。因此,改變文化出口現狀,推動文化 走出去 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又一引擎。

  本文以定性分析手段為主,定量分析手段為輔,綜合運用橫向對比和縱向分析手段,結合案例分析和對比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運用跨文化傳播學中 把關人 涵化分析 文化折扣理論 刻板印象 選擇性認知 低語境 與 高語境 等理論闡釋中國本土文學的跨文化傳播障礙,並在全球化的語境下,深入分析其中原因並提出相應對策。以傳播學中的基本理論作為本論文的理論依據。本文的研究方法上創新點在於運用傳播學與跨文化的理論闡釋本土文學在跨文化傳播中的障礙,從傳播學傳者、文字內容、傳播手段、傳播效果、受眾五個基本方面去考察。在此前其他學者的研究中,基本是從版權貿易和出版政治經濟學角度從出版內部探討對外出版策略,或者是中國文化 軟實力 傳播的政治角度去外部考察,而從跨文化傳播視角深入到文學內部並運用傳播學的理論去分析的文學傳播的系統性研究是非常少的。傳播力就是影響力。 酒香不怕巷子深 的時代已經過去,優秀的文學作品需要優秀的傳播手段和傳播能力。在當今資訊龐雜的社會生活中,傳播力是推廣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念的重要力量,在我國本土文學的跨文化傳播中,必須從各個環節去深入理解文學本質和傳播體系,構建一個傳播迅速準確、覆蓋範圍廣泛的文學傳播體系。所以本文著重從傳播學角度切入,用跨文化傳播中的理論去分析研究了我國本土文學跨文化傳播中出現的問題並提出相應的對策。

  篇2

  立論依據

  ***論文的研究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附主要參考文獻***

  研究意義

  從研究物件的選擇來看,廢名不僅是現代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小說家和詩人,而且是重要的新詩理論家。他的新詩理論主要體現在上個世紀三十及四十年代在北大講授新詩的講稿及《新詩問答》上。廢名以新詩與舊詩的對照為方法,以新詩的歷時發展為線索,通過對具體詩作的選講闡述了自己對新詩發展的獨特意見。他的詩論在新詩批評史和新詩理論建設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雖然研究者注意到了廢名新詩理論的價值,但具體的研究往往停留在對詩論主張的闡釋和理論來源的研究上,對廢名詩論總體上把握的嘗試相對較少,甚至對廢名基本詩學主張還有誤讀之處。廢名新詩理論研究中還有著相當的可發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