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開題報告範文

  中國古典文學在中國文化中佔有很大的地位,它的內涵豐富而又令人深受啟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閱讀。

  篇1:

  立論依據

  ***論文的研究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附主要參考文獻***

  研究意義

  從研究物件的選擇來看,廢名不僅是現代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小說家和詩人,而且是重要的新詩理論家。他的新詩理論主要體現在上個世紀三十及四十年代在北大講授新詩的講稿及《新詩問答》上。廢名以新詩與舊詩的對照為方法,以新詩的歷時發展為線索,通過對具體詩作的選講闡述了自己對新詩發展的獨特意見。他的詩論在新詩批評史和新詩理論建設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雖然研究者注意到了廢名新詩理論的價值,但具體的研究往往停留在對詩論主張的闡釋和理論來源的研究上,對廢名詩論總體上把握的嘗試相對較少,甚至對廢名基本詩學主張還有誤讀之處。廢名新詩理論研究中還有著相當的可發掘空間。

  從論文切入角度來看,本文選擇以 新詩要有詩的內容,散文的形式 展開對廢名詩論的論述及特徵意義的探尋。一方面, 詩的內容,散文的形式 是廢名新詩理論的最核心最基本的內容,通過這一命題的研究,我們可以更全面的把握廢名新詩理論。另一方面,目前研究者們並沒有對廢名這一新詩命題蘊含的意義做過全面的令人信服的解釋。從廢名本質對新詩的定義入手研究廢名詩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創新性。

  從當下新詩及新詩理論的發展來看,新詩與傳統詩歌的關係,新詩的自由與規則之間的角逐,至今仍是學術界爭論不休的話題。廢名的新詩理論對於新詩相對於舊詩所具有新質,新詩相對於其他文體所具有的詩性有著獨特的回答。這些觀點對我們今天的論爭仍然有著啟發性意義。因此,本文對廢名新詩理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研究現狀

  平心而論,廢名的作品及理論都是相當難懂的。在八十年代以前,中國大陸對廢名的研究比較少。新時期的大陸的廢名研究也是發端於且側重於小說,廢名詩論受到人們的關注更是在詩作研究之後。

  ***1***基本介紹及闡釋研究

  最初研究廢名詩論的文章集中出現在1988年至1992年間,主要有陳振國的《簡評廢名詩論》、潘頌德的《簡評廢名論詩》、《馮文炳的詩論》以及馮健男的《廢名談詩和小說》。這些文章著眼於對廢名詩論的大量引用和簡單介紹上。此時 詩的內容,散文的形式 已被當做廢名詩論的核心概念提出。而且詩的內容對作者情意的依賴及散文的形式對自由語言的要求已被研究者們所認識。隨後孔佔奎等人對廢名新詩理論的研究則是停留在對廢名詩論核心概念的解釋上,他們發現 詩的內容 和突然湧現的充沛詩情的關係,對後來研究有一定意義。

  ***2***與中國傳統詩歌***尤其是溫李***和現代派詩作及胡適詩論的關係研究

  鄧程以廢名詩論中對寫實的強調為依據,將廢名劃為寫實一派,且認為廢名的寫實主義詩論與胡適、陳獨秀的理論一脈相承。這種看法自然是對廢名詩論的一種誤讀。陳建軍、江弱水則認為廢名的新詩理論是對胡適理論的一種反撥和超越。

  ***3***意義研究

  廢名新詩理論所具有的特殊意義也逐漸被研究者們注意到。劉皓明從廢名對波德萊爾精神上的繼承及東方表現詩學的特殊性出發,認為廢名的表現觀具有捍衛表意的東方文字中心主義,對抗表音的西方語音中心主義的意義。西渡也高度評價了廢名在新詩理論史上的地位,他認為新詩理論的完成是由胡適、廢名、袁可嘉實現的。許霆稱廢名是 新詩現代品格的解說者 。

  ***4***綜合研究

  值得一提的還有何奎、陳時君、張墨研的碩士論文,其中最有價值的當屬張墨研的碩士論文《廢名詩學研究》***2015年***。該文在將廢名詩作的細讀與詩論解讀結合的基礎上,對廢名詩學的價值進行整體性的把握。張墨研從 新詩的意義和策略 創作論與詩人身份 新詩的詩質 三個方面把握廢名新詩理論的內在邏輯,並將廢名詩論放在新詩發展的歷時背景中闡釋廢名詩學對於新詩本體建構的意義。

  通過以上總結我們可以發現,關於廢名新詩理論的研究,國內的研究成果還是比較有限的。研究的不足和重複現象的使得空白點仍然存在,這也為本文提供了較大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

  附主要參考文獻

  ***1***廢名著作

  廢名:《廢名講詩》,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簡單的精選3篇簡單的精選3篇廢名:《廢名詩集》,臺北:新視野圖書出版公司,2015年。

  廢名,朱英誕:《新詩講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廢名:《橋、桃園》,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

  廢名:《莫須有先生傳》,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廢名:《竹林的故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廢名:《廢名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2***著作類

  陳建軍:《廢名年譜》,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王光明:《現代漢詩的百年演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

  張桃洲:《現代漢語的詩性空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姜濤:《 新詩集 與中國新詩的發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劉繼業:《新詩的大眾化與純詩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潘頌德:《現代詩論40家》,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年。

  王澤龍:《中國現代主義詩潮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龍泉明:《中國新詩流變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

  王珂:《百年新詩詩體建設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5年。

  楊匡漢:《中國新詩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呂進:《中國現代詩體論》,重慶:重慶出版社,2015年。

  楊四平:《中國新詩理論批評史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5年。

  鄧程:《論新詩的出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美***奚密著,奚密,宋炳輝譯:《現代漢詩:一九一七年以來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5年。

  ***俄***瓦、康定斯基著,查立譯:《論藝術的精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葛兆光:《禪宗與中國文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吳奔星,李興華:《胡適詩話》,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1年。

  許霆:《中國現代主義詩學論稿》,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5年。

  朱自清:《新詩雜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4年。

  王力:《現代詩律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

  篇2:

  隨著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經濟地位一路飆升,整個中國社會都不由得思考起一個問題:中國的古典文化立身何處?許多老一輩專家學者聲稱在中國青少年這一代出現了可怕的 文化斷層 。那麼,作為中國的未來,中國的青少年對古典文化,究竟所知多少?

  研究目的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