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吃飯的禮儀

  雖然說我們在家吃飯可以不用像在外面吃飯一樣處處留心,但是該有的禮儀還是要有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夠幫到大家哦!

  

  1、座位

  若有客人,先請客人入座上席,再請長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最後自己坐在離門最近處的座位上。若是圓桌,則正對大門的為主客,主客左右手邊的位置,則以 離主客的距離來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離則左側尊於右側。

  若為八仙桌,如果有正對大門的座位,則正對大門一側的右位為主客。如果不正對大門,則面東的一側右席為首席。入座時,要從椅子左邊進入,坐下以後要坐端正身子,不要低頭,使餐桌與身體的距離保持在10—20公分。入座後,腳應放在自己座位附近,不可隨意伸出,以免影響他人。坐姿要端正,勿以手托腮或將雙肘放於桌上。

  2、上菜

  中餐上菜的順序為:開胃菜→熱菜→炒菜→大菜→湯菜→炒飯→麵點→水果。

  開胃菜通常是四種冷菜,有時種類可多達十種,上菜時,可將其先行上桌。有時冷菜之後,可接著上四種熱菜。

  3、用餐

  出席正規的中餐宴時,在開席前餐廳會為每一位顧客送上一條溼巾,這是用來擦手的。而後送上的第二條溼巾,可用來擦手或嘴,但不能用於擦汗或擦拭其它部位。 用餐時須溫文而雅,從容安靜,不能急躁。

  就餐時,按照傳統應先請客人、長者動筷子,夾菜是須少量,距離自己遠的菜就少吃一些。夾起的菜餚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飯碗中,直接把菜餚放***是不禮貌的;依照慣例,客人出席正式或傳統的晚餐時,是不會吃光桌上的菜餚的,以免令主人家誤以為菜餚預備不足,因而感到尷尬。

  吃飯、喝湯時不宜發出聲音,喝湯應用湯勺慢慢喝,不可就著碗喝;至於吃飯,要端起飯碗貼著脣,用筷子把飯粒推***裡,這是一個最容易的吃飯方法,亦表示喜 歡吃那頓飯;

  若吃飯時不端起飯碗,即表示不滿意飯桌上的菜餚。如果用餐時要給客人或長輩佈菜,則最好用公筷,也可把距離客人或長輩較遠的菜送到他們跟前。 在使用筷子時切勿一邊交談,一邊揮舞筷子;筷子插在飯碗中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切不可為;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裡不停翻動,應該先用眼睛看準你想取的食物。

  孩子在家吃飯禮儀

  提供適宜的餐具。適合的餐具有助於幼兒獨立進食。塑料筷子易折斷、易滑落,可以為幼兒準備竹筷或木質的筷子,長度一般以孩子手寬的三倍、粗細以適合抓握為宜。且最好是四方形狀、前端有紋理的筷子,使用起來不易滑落,更方便孩子夾起食物;選擇輕便、不易碎、易拿且底較寬較深的碗。

  進餐時間規律。每餐之間少吃零食、甜食、高熱量食品。有的家長怕幼兒餓著,本著吃一口是一口的想法,在非進餐時間以各種零食補充,幼兒攝入這些高糖、高熱量的食物後,引起血糖增高,大腦中飽食中樞興奮,攝人中樞受到抑制,會覺得沒食慾。有的家長還將零食作為吃飯的獎勵,幼兒腦中只想著零食,哪還能好好吃飯?因此,吃飯的時間最好固定,讓幼兒在每次進餐前產生“飢餓感”。建議兩餐間隔不少於3.5小時,準時開飯。

  進餐時速度適宜。不要狼吞虎嚥,也不要磨蹭拖沓。對於吃飯比較費勁的幼兒,家長不要一次盛很多飯,鼓勵他多吃一點,但不勉強,一碗吃完不夠還可以再添。這樣幼兒也會為自己小小的進步而有成就感。幼兒的食慾不是每一餐都很好,有時吃得少一些也正常。

  營造進餐好氛圍。進餐前和進餐時,家長不批評或嘮叨幼兒,儘量讓他保持愉快的心情,並能專心進餐。家長吃飯時不要一邊看電視、報紙或書籍,專心吃飯,給幼兒做好榜樣,同時可以與幼兒進行愉快對話。在進餐中交談,應談論與餐桌食品相關的話題,可以讚揚飯菜的美味,不要強調哪樣食物不好吃,從而影響幼兒對飯菜的感受。

  進餐後,在家裡可以刷牙或漱口,3歲以下的幼兒飯後喝一口水,以達到清潔口腔預防齲齒的目的。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