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學生家長溝通

  與家長溝通,教師需要學會一些與家長溝通的技巧,這樣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於更好的處理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下面小編整理了與學生家長溝通的方法,供你閱讀參考。

  與學生家長溝通的方法之尊重是與家長溝通的前提

  尊重家長是做好溝通的前提,不能一見面就對家長指責學生的錯誤,把學生家長當學生來教育。這樣會使溝通無法順利進行。教育是理性的行為,與家長的溝通更需要互相尊重。儘管在教師與家長關係中,教師起主導作用,但他們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尊卑、高低之別。

  因此,教師必須尊重學生家長的人格,特別是要尊重所謂“差生”和“不聽話”孩子家長的人格。應該把家長放在對等的位置和家長溝通,而不要拿對自己的學生說話的語氣居高臨下的和家長交流。否則,很容易造成家長對老師的牴觸和不認同,就不能很好的和家長進行溝通。

  也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不好的影響。要明白,和家長溝通的目的是探討孩子出現問題的原因,找出解決的辦法,而不是把學生家長當做出氣筒。對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首先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還要客觀地分析問題的癥結所在,公正地評價學生的表現和家長的家庭教育工作,與家長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才能使得家長積極的參與到教學中來,對孩子的教育形成一個互動的局面,才能增進教師對一個學生的全面的瞭解。這種“互補性溝通”會更好的幫助出現問題的學生解決成長過程中的“小”問題。

  與學生家長溝通的方法之“家訪”是與家長溝通的重要手段

  家訪是教師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把學校與家庭緊密結合的有效形式,通過家訪,可以加強學校與家庭的聯絡,也可以讓家長及時瞭解子女在校的表現,教師也可以通過家訪瞭解學生在家的表現與在校是否一致。總之,家訪在教育工作中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隨著手機、電腦及通訊器材的普及,現在的教師很多都採用電話、郵件等方式和家長溝通。然而,每個學生都有一個家庭,每個家庭都各不相同。很多時候學生的問題是由家庭的因素造成的。

  相對來說,傳統家訪能讓教師清楚地瞭解家長對孩子的一些想法,以及學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環境,進一步掌握學生的個性特點、行為習慣、內心情感等,有利於教師開展有針對性、個性化的教育。另一方面,傳統家訪能讓教師和家長面對面地交流,這種情感的交流會讓家長感覺到教師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一個普通朋友,縮短了教師和家長之間的距離,使家長更樂意和教師配合,更好地關注孩子成長。

  所以我們家訪的時候應該注意新舊方式的結合,使溝通達到預期的效果。另外,在家訪時要講點藝術性,家訪不是告學生的狀,反映情況要講究點策略,語氣要婉轉、和氣,從成績入手,以表揚為主,進行疏導,使家長樂於接受,願與我們配合,共同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

  與學生家長溝通的方法之真誠是與家長溝通的催化劑

  每個家長的文化層次和素質修養都不盡相同。對教育工作的認識也不一樣。有的家長認為,我把孩子送到學校,我的孩子在學校出了問題,就是學校的責任。這時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要讓家長理解學校,理解老師。最好的事實是學生對你的喜歡、對你的愛,用學生對你的肯定開啟家長的心扉,讓學生架起你和家長溝通的橋樑,家長自然會被軟化,給你多一些理解,家長會認同我們的教育措施,使你的教育教學工作少一些阻力。由於學生家長與教師的接觸不多,與教師溝通交流時,不容易做到暢所欲言。我們應該轉換角色,把自己當作這個家庭的朋友,與家長說話就變得容易多了。

  為了讓家長知道你對他的孩子特別重視,事前要充分了解學生,包括學習成績、性格特點、優點和缺點、家庭基本情況以及你為這個孩子做了哪些工作等,最好擬一個簡單的提綱。這樣在與家長交流時,就能讓他產生老師對他的孩子特別重視的感覺以及老師工作細緻、認真負責的好印象。

  這樣從情感上就更容易溝通。讓家長表達他的意見很重要,謙虛誠懇,專心傾聽,會讓家長感到自己很受重視。即使是一個牢騷滿腹、怨氣沖天,甚至最不容易對付的家長,如果我們真誠以待,常會被“軟化”得通情達理。要認真耐心地聽家長傾訴,同時要表現出對家長心情的理解,坦誠地與家長交流,這樣可以對學生情況有更全面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