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

  工作計劃是行政活動中使用範圍很廣的重要公文,也是應用寫作的一個重頭戲。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的各級機構,對一定時期的工作預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時,都要制定工作計劃,用到“工作計劃”這種公文。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範文,歡迎借鑑參考。

  ***一***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經過一個學年的學習,大部分學生能感受到經過一年級的學習生活後的進步和變化,並對二年級的學習和生活懷有美好的嚮往。隨著對《品德與生活》這門課程瞭解的加深,學生的學習熱情不斷高漲,他們已開始運用討論、觀察、調查、實驗等多種方式去學習。教材以圖畫的形式呈現更可以開展的活動、遊戲及其活動的過程,兒童活動的興趣被引發出來,兒童通過自己的活動而非教師給予的現成結論去獲得知識。但是,可能由於地區的差異,本地兒童的生活與教材反映的不盡相同,個別兒童對課文內容理解不夠透切,這有待今後教學中揚長避短,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

  二、全冊教學內容

  1、我愛我的身體——通過引導兒童認識自己身體的整體結構及其各個組成部分,瞭解身體各個部分的特徵和基本功能,用各種方式表現字的身體特徵,不僅能進一步發展他們的自我意識,還能讓他們在已經知道了要怎麼做的基礎上,進一步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以幫助兒童更自覺地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2、誠實的好孩子——隨著兒童社會性和交往能力的發展,需要讓他們懂得誠實守信是社會生活的一個基本規則,是每個公民的基本道德。因此,本單元著力引導兒童說實話,做誠實的孩子。

  收穫中的學習與發現——通過讓兒童直接參與校園、果園、農田、蔬菜大棚等的收穫,使他們能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體驗收穫的喜悅,增強熱愛勞動的情感,有意識地學習一些勞動技能。

  3、我愛我生活的地方——培養兒童對自己所在的社群、村莊、城鎮等的情感,是進行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基礎,讓兒童學習用正確的眼光去看待、發現家鄉的美,實際地感受社群、村莊的自然美和人文美,感受生活的溫暖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心,從而能夠在愛自己家的基礎上,進一步愛自己生活的地方,愛自己的家鄉。

  4、水和我們的生活——引導兒童在已有學習經驗的基礎上,科學地認識水的基本特徵和水的三態變化,知道水遇熱蒸發為水蒸氣,水蒸氣遇冷變成雨水或雪,再遇熱又變成水蒸氣這一迴圈規律,激發兒童對水的探究興趣,引導他們嘗試用多種方法去認識水,瞭解水對人類生活的重要作用,感受我國水資源的稀少和寶貴,進而自覺地養成節約用水的良好習慣和愛護水資源的初步意識。

  5、怎樣做好事——引導兒童學習去做力所能及的好事,懂得好事應從自己身邊的小事做起,不好高騖遠,賓端正做好事的態度,從小主動地向那些為人民服務的無名英雄學習。

  三.全冊教學目標

  1、能充分感受到經過一年級的學習生活後的進步和變化,並對二年級的學習和生活懷有美好的嚮往,充滿信心。

  2、能感受和體驗到生活的溫暖,熱愛自己生活的地方。在人際交往中誠實、不說謊,珍惜勞動成果,尊敬為社會服務的勞動者。

  3、體驗自主活動、探索、發現的愉快,能有意識地用各種方法去獲得知識和經驗,發展動手能力和社會參與能力。

  四、具體內容

  周次教學內容教學目標

  第一週瞭解我的身體

  1.感受自己身體的基本特徵,關心自己身體的生長髮育的情況,發展自我意識。

  2.關愛自己的身體,能主動幫助他人。

  3.瞭解自己身體的各部分器官,測量自己身體的生長髮育的情況。

  第二週保護我的身體

  1.樹立健康的生活意識對自己身體主要部位的功能有觀察、探究興趣。

  2.懂得愛護自己的身體,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與衛生習慣,主動糾正自己的不良行為與姿勢。

  3.知道身體部位的特點、功能,獲得保護身體健康的知識。

  第三週

  收穫的感覺真好1、感受金秋十月是收穫的季節,能積極參加收穫勞動,體驗收穫的喜悅。

  2、瞭解秋天與人們生活的關係,以及人們進行各種收穫的勞動。

  3、認識和了解春種秋收農作物的特徵及生長規律。

  周次教學內容教學目標

  第四周

  糧食來得容易

  1、對農作物生長過程的瞭解,讓學習知道糧食來之不易。

  2、通過了解水稻、小麥等糧食的生長過程,知道莊稼需要許多人的辛勤勞動。

  3、瞭解本地區主要生產的糧食品種。

  第五週植物生長的祕密1、通過對農作物生長過程的瞭解,讓學生知道植物的根、莖、葉有各自的作用。

  2、瞭解本地區有關農作物的知識。

  3、瞭解水稻、花生等植物生長的過程。

  第六週

  我們這裡的農品

  1、對本地區生產的農作物進行調查,培養兒童的探究能力。

  2、與同學相互合作,進行農產品有什麼作用的社會調查。

  3、知道本地的糧食作物達的作用和用途。

  第七週誠實故事會1、積極參加故事會的交流、表演、能感受誠實帶來的美好體驗。知道說謊害處大,能初步分辨是非。

  2、介紹和交流自己瞭解的誠實故事。

  3、學會收集、表演故事,發展學生的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能力。

  第八週

  誠實的孩子人人誇1、體驗坦誠溝通帶來的快樂幾對誠實行為的積極認同感。

  2、能夠較全面、客觀的2看待自己和別人說謊的現象幾原因,並領悟一些誠實做人的道理。

  3、增強說實話、不說謊的誠實意識。

  第九周

  我們生活的地方真美

  1、能感受自己生活環境的整潔與美麗,萌發熱愛自己生活的地方的情感。

  2、瞭解內、關心自己生活的地方的發展變化。

  3、能從多角度發現、感受社群的美麗。

  4、能在老師的幫助下,總結、提升獲得的經驗和資訊。

  第十週

  我們生活的地方真方便

  1、瞭解、體驗社群環境、公共場所、公用設施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2、熟悉自己生活的地方的服務設施和功用設施機構。

  3、學會利用與自己關係密切的公共設施、場所等。

  第十一週

  我們生活的地方真溫暖

  1、體驗在小區***鄉村***裡生活的溫暖,對為社群服務的勞動者的感激。

  2、學會關心和幫助社群裡有困難的人,用實際行動向為我們服務的人表示感謝和尊敬。

  3、瞭解社群裡叔叔阿姨們的工作,懂得有許多人在為自己的生活服務。

  第十二週

  愛護我們生活的環境

  1、熱愛自己生活的環境,養成關心、愛護自己生活環境的習慣。

  2、能用實際行動關心、愛護自己生活的環境。瞭解社群的環境狀況。

  3、知道如何保護環境,愛護公共設施。能為保護環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第十三週

  我們的生活裡不開水

  1、感受水給我們帶來的便利,激發愛水的情感。

  2、瞭解水的重要作用,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水。

  第十四周

  變來變去的水

  1、喜歡做水的實驗,有探究水的濃厚興趣和*。

  2、在探究水的過程中注意安全、衛生、合作。

  3、瞭解水的物理特性,掌握水的三態變化知識。

  第十五週

  保護水,節約水

  1、有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意識和責任感,養成節約用水的行為個習慣。

  2、增長如何保護水資源的社會知識。

  3、掌握節約水、保護水資源的方法。

  第十六週

  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1、願意並積極參與做好事活動,初步知道做好事是有愛心的表現。

  2、知道樂於助人是一種高尚品德,能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逐步養成做好事的好習慣。

  3、培養學生簡單的勞動技能,具有初步的做好事的基本能力。

  第十七週

  做好事不是為表揚

  1、培養願意為別人、為集體服務的情感,在做好事後能獲得給別人帶來快樂時,自己也快樂的體驗。

  2、懂得做好事不是為了表揚的道理,做到校內外表現一個樣,培養誠實的好品德。

  3、知道在生活中有一些人會有不同的困難或難處,需要別人的幫助,我們應該盡力幫助他們。

  4、要學會友善的幫助別人。

  五、對本學期的期望

  通過本學期的教學,希望能夠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使他們能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和對待各種社會現象;用學過的理論指導自己的行為,能夠明辨是非,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風氣。

  ***二***

  教材簡析

  教材主要以兒童生活的空間線索安排活動主題,形成靈活、有序發展的主題序列。在教育活動目標與內容的分佈上考慮綜合,內在聯絡、均衡、貫穿與螺旋上升和年級的側重點。

  二年級的特點是:學會關心、學會負責、學會探究,熱愛科學,形成良好的習慣和行為。

  教學策略:

  生活體驗式教學策略:

  課前體驗,初步感悟----課中體驗,深化感悟---課後踐行,內化感悟。

  問題探究式教學策略:

  課前初探

  2.課中深究

  ***1***彙報展示,合作探究

  ***2***感悟深化,提升認識

  ***3***生成問題,拓展延伸

  3.課後實踐

  課標對本學科本冊的要求:

  ⑴、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問題時,願意自己解決,並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養成珍惜時間的好習慣,願意有計劃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⑵、從兒童的生活出發,從不同角度引導孩子關心和愛護同伴,尊敬和關心老人,同情和幫助殘疾人,體驗助人之樂。

  ⑶、通過教學內容的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將學生引入到發現與研究的快樂之中。通過發現、研究、展示等環節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科學態度、合作意識。

  ⑷、首先通過對祖國的瞭解來體驗祖國“媽媽”的可親、可敬、可愛,然後通過國旗、國歌、國徽的禮儀教育等引導學生把愛國情感落實到行動中,貫徹在日常生活中,再更進一步引導學生了解人民英雄,崇敬人民英雄,從而深化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初步感受到祖國媽媽的可愛、偉大,人民英雄的可歌可泣,自己與祖國的血脈相連,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⑸、通過教學活動,從兒童的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兒童從不同的角度去體會收穫的愉悅,激發兒童努力實現自己的生活目標。

  教學總目標:

  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

  教學重難點:

  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問題時,願意自己解決,並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養成珍惜時間的好習慣,願意有計劃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從兒童的生活出發,從不同角度引導孩子關心和愛護同伴,尊敬和關心老人,同情和幫助殘疾人,體驗助人之樂。

  引導學生學科學、愛科學

  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初步感受到祖國媽媽的可愛、偉大,人民英雄的可歌可泣,自己與祖國的血脈相連,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通過教學活動,從兒童的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兒童從不同的角度去體會收穫的愉悅,激發兒童努力實現自己的生活目標。

  教學措施

  1、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創設寬鬆、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

  2、尊重學生的差異,關注“邊緣兒童”,對學生進行開放性的、發展性的、鼓勵性的評價,幫助他們感受成長的愉悅。

  3、與學生平等對話,傾聽他們的需要。

  4、尊重學生的體驗和判斷。

  改進教學思路:

  1、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注意從兒童的生活實際出發,在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根據課程標準的各項規定製定教學計劃和教案,全面地,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兒童展開活動。

  2、兒童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發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通過學生適宜接受的生動活潑的遊戲活動形式,通過學生直接參與活動的方式,實現自我的,主動的教育過程,將道德認識轉化為學生自覺的道德行為教學活動中注意活動之間的連續性,幫助兒童獲得彼此聯絡的、不斷深化的經驗和體驗。

  3、教學活動要源於兒童的生活又高於生活,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的生活。從兒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開展兒童喜歡的活動,使他們在主動積極的參與中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薰陶,品德得到發展,價值判斷得到初步的培養。

  4、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絡當地和兒童的實際,及時的把社會中新的資訊、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提高整個教育的質量。

  教學進度安排

  周 次 教 學 內 容 周 次 教 學 內 容

  1 讓我想想 11 我們的科學小組

  2 相信自己 12 可愛的祖國

  3 學習生活有計劃 13 國旗國旗真美麗

  4 我們手拉手 14 敬禮,人民英雄

  5 爺爺奶奶,你們好 15 我在長大

  6 幫助殘疾病人 16 我在長大

  7 幫助殘疾病人 17 努力才會有收穫

  8 我發現 18 豐收會

  9 我也做研究 19 複習

  10 我也做研究

  ***三***

  一、同學基本情況分析

  經過一年半的學習,同學能感受到經過二年級上學期的學習生活後的進步和變化,並對二年級的學習和生活懷有美好的嚮往。隨著對《品德與生活》這門課程瞭解的加深,同學的學習熱情不時高漲,他們已開始運用討論、觀察、調查、實驗等多種方式去學習而且我班同學41人,男生比女生多15人,好動的同學較多,教材以圖畫的形式出現更可以開展的活動、遊戲和其活動的過程,同學活動的興趣被引發出來,同學通過自身的活動而非教師給予的現成結論去獲得知識。但是,可能由於地區的差別,本地同學的生活與教材反映的不盡相同,以和教材中的活動性較強,由於同學學習環境和條件的限制,個別同學對課文內容理解不夠透切,這有待今後教學中揚長避短,讓每個同學都得到全面發展。

  二.全冊教學內容

  1、我愛我的班集體——本單元設計了“集體生活真愉快”“班集體真溫暖”“人人有優點,合作力量大”“我為集體添光彩”四個主題活動,目的是引導同學在一年多集體生活的基礎上,通過體驗老師、同學間的互相關心、互相協助,能夠進一步意識和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力量,體驗到一起生活的愉快;同時通過開展為集體做好事、為班級做貢獻的活動,培養同學的集體主義精神、集體榮譽感和責任心。

  2、我們的動物朋友——本單元設計了“我最喜歡的動物”“可愛的小動物”和“我們的好朋友”三個主題活動。以引導同學注意通過實際的調查、訪問、飼養等活動發展保護動物的情感和對生命的珍愛,並由此樹立動物是人類好朋友的觀念,初步形成維護生態環境的意識、愛心和責任心。

  3、紙和環保——本單元圍繞紙的問題設計了“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紙”“紙從哪裡來”“維護森林,節約用紙”三個主題活動,以協助同學初步瞭解紙的來源,瞭解紙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奇妙的光——本單元從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影子的探索開始,引導同學獲得有關影子的知識,探索和認識光的一般特性,激發同學對光的濃厚好奇心和探索興趣。

  5、我們都有一個家——本單元設計了“好大的一個家”“好壯麗的一個家”和“我們的家在哪裡”三個主題活動,目的是引導同學瞭解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大家庭,瞭解祖國主要的名山大川、名勝古蹟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成績,瞭解有關長江、黃河的基本知識,併為此而感到自豪。

  三.全冊教學目標

  1、能夠認識自身的優點和短處,並能瞭解班上同學的特點,對自身充溢信心,與同學團結友愛。

  2、初步形成集體意識,在感受集體的溫暖和力量的同時,認識到自身作為集體一員的責任,從而主動地用實際行動為集體增光。

  3、瞭解關於中國的基本知識,知道中國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多民族大家庭,併為生活在這個大家庭中而感到自豪。

  4、能注意到身邊發生的自然現象或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問題,並願意用各種方法去學習和探索,在獲得有益的知識和經驗的同時,提高活動技能和能力。

  四、具體內容

  周 次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第一週 集體生活真愉快

  1、體驗集體生活的愉快.

  2、能夠與老師、同學一起學習、勞動、遊戲,相處和睦;積極參與集體活動。

  3、懂得集體生活的規則和交往的相關知識。

  4、掌握同學之間解決矛盾牴觸的方法,介紹自身和好朋友的方法與能力。

  第二週 班集體真溫暖 1、 感受同學之間互相協助、互相關心的真情。

  2、 養成與同學團結友愛,互相協助的好習慣。

  3、 認識到集體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他人的協助,也要協助他人。

  4、 掌握交流集體生活感受的技能;協助同學的相關技能。

  第三週 人人有優點,合作力量大 1、感受團結、合作的愉快;體驗到合作的力量大。

  2、能與同學團結合作,一起做事。

  3、認識到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短處,各人有特點,能力各不同。

  4、掌握要他人瞭解自身的方法;合作的技能和方法。

  第四周 我為集體添光彩 1、體會每個人的言行都會對集體榮譽發生影響;形成對集體的責任感。

  2、認識到集體中每個人的表示都會影響到整個集體;能用實際行動為集體爭光彩。

  3、認識到集體的進步需要大家一起爭取。

  第五週 我最喜歡的動物 1、喜歡動物、關愛動物的情感。

  2、珍愛生命,維護動物。

  3、瞭解一些動物的基本常識。

  4、知道動物能維持生態平衡,發展初步的生態意識。

  第六週

  可愛的小動物 1、有愛心並精心飼養小動物,關愛小生命。

  2、初步學會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

  3、瞭解動物的特性,能正確餵養小動物,防止受到動物的傷害。

  4、培養觀察能力,學寫飼養日記,掌握飼養某種小動物的技巧。

  第七週 我們的好朋友 1、不傷害動物,自覺維護動物。

  2、珍愛生命,拒絕吃國家維護的動物,並學習努力勸阻他人的不良行為。

  3、懂得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它們為人類作出貢獻。

  4、能做一些力所能和的維護動物的事情。

  第八週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紙 1、感受紙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初步培養同學的民族自豪感。

  3、瞭解紙與人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

  第九周

  紙從哪裡來 1、體驗維護環境的重要意義,形成初步的環保意識。

  2、初步養成節約用紙的良好習慣。

  3、理解保護樹木對維護人類生存環境的作用。

  4、掌握調查、收集資料、資料統計等方法和技能。

  第十週

  維護森林,節約用紙

  1、體驗參與節約用紙、維護環境實踐活動的樂趣,培養維護環境從我做起的意識。

  2、熱愛自然,維護樹木,保護環境,提高環保的自覺意識。

  3、瞭解學校和社群維護環境的具體措施。

  4、瞭解再生紙的製作過程。

  第十一週

  影子的探索 1、對光有濃厚的好奇心和探索的興趣。

  2、會自身佈置時間,堅持、主動地完成活動。

  3、能在生活中正確利用影子。

  4、探索影子的特點和光與影子的密切關係。

  第十二週

  我們來造彩虹 1、對光的色彩有濃厚的好奇心和探索興趣。

  2、堅持不懈、不怕失敗進行探索的科學精神。

  3、認識太陽的七種顏色。

  4、學習一些製造彩虹的方法。

  第十三週

  太陽光的利用 1、積極嘗試在生活中更好地利用太陽光。

  2、學習防止光的傷害,學會維護自身。

  3、知道可以利用光豐富自身的生活,為人類的生活服務。

  4、瞭解光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第十四周

  好大的一個家 1、感受到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大家庭;感受我國民族文化我豐富多彩。

  2、初步形成尊重和團結少數民族的意識和行為,學會尊重不同的文化。

  3、知道我國共有56個民族;初步瞭解少數民族文化和風俗習慣。

  4、瞭解少數民族聚居地、我國最南端與最北端城市的氣溫變化,東西兩端城市相距較遠等相關地理知識。

  第十五週

  好壯麗的一個家 1、感受我國山河的壯美秀麗,體驗家鄉生活的愉快與幸福。

  2、愛自身生活的地方,愛祖國的山河。

  3、初步瞭解黃河和長江流域的一些名勝古蹟,瞭解自身生活的地方。

  4、瞭解長江和黃河的發源地和***;知道我國的一些名勝古蹟並對其有一定的瞭解。

  第十六週

  我們的家在哪裡 1、初步理解世界是我們更大的家,地球是人類一起的大家園。

  2、與少數民族小朋友和外國小朋友和睦相處。

  3、學習與外國小朋友交往的禮儀。

  4、瞭解中國的地理位置、相鄰國家等簡單地理知識。

  五、對本學期的期望

  通過本學期的教學,希望能夠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充沛發揮同學的主體精神。使他們能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和對待各種社會現象;用學過的理論指導自身的行為,能夠明辨是非,使同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風氣,對日常生活中發生的問題有積極探索的興趣,喜歡動手動腦,想方法解決問題。

  ***四***

  一、學生情況分析

  二年級學生活潑好動,上進心和求知慾都很強。這就要求利用《品德與生活》課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學會做人,樹立班集體榮譽心,用科學的方法指導每個人去學習。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生活》課程的性質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生活型綜合課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徵:***1***生活性;***2***開放性;***3***活動性。教材力求體現思想性原則、科學性原則、現實性原則、綜合性原則和活動性原則。根據《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要求和本套《品德與生活》教材的編寫指導思想,教材將以主題單元形式展開,並重點突出以下特徵:

  1.從兒童真實生活出發實現學科內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從傳統德育的規範體系展開學習內容,而是著眼於兒童現實生活的整體性,從學生生活原型出發,重新融入兒童生活之中,有機整合為學習主題。

  2.強化教材的生活指導職能。

  教材試圖“以適應兒童現實生活為起點,幫助兒童實現高質量的幸福生活”作為一以貫之的編寫線索和基調,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導意識,發展兒童對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創造能力。一方面通過現實情景的捕捉和再創造,讓兒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樂,激發熱愛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過引入兒童生活中的典型問題,鼓勵兒童自己在探尋問題解決方案過程中,參與生活、創造生活,展示兒童多樣化的個性和豐富的智慧,培養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

  3.以活動型教學為主要特徵的過程導向設計。

  為切實地引導活動型教學的開展,教材設計將改變傳統教材編寫中以教師的“教”組織教學過程的設計思路,消解以“預成的學習結果”為核心的教材組織模式下課文加練習的刻板結構,將活動型教學中學生的活動過程作為設計的主要依據。因此,教材試圖從學生的學習行為出發組織主題單元,促進自主活動,在學習活動中,引導教師重點關注學生學習過程裡的整體學習狀態和學習需要,使學生能在活動過程中實現原來被課程目標割裂的“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過程方法”目標的自然統整。

  4.讓教師和學生走進教材,保持教材的彈性和廣泛適用性。

  各主題單元均選擇具有通用性的、可供師生具體真實地參與的活動題材,使教材成為師生開展活動的指導,從而將各地具體的自然、人文資源和經濟、文化背景,以及師生的經驗和興趣等等都納入課程資源體系,為師生在活動中進行二次開發留有空間。

  三、教學總要求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因此本冊教材是培養兒童能夠健康、安全地生活***兒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礎***;愉快積極地生活***兒童生活的主調***;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兒童應當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時代的進步對兒童提出的要求***。

  四、各單元要求

  第一單元:新學年開始了

  1.引導學生把暑假所見所聞的趣事講給大家聽,交流內心感受,自己設計展示方案,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觀察、積累生活體驗的習慣和交流表達能力。

  2.願意有計劃、有目標地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愛學習、會學習,從小養成學習不馬虎、不拖拉、不懂就問、認真完成作業等好習慣。

  3.知道做事有始有終是學習和做事成功的重要保證,培養學生學習、做事有耐心、有毅力、有始有終有意志品質。

  4.知道學習用品來之不易,紙張是寶貴資源,應該愛惜學習用品,節約用紙,激發學生對學習用品的愛惜之情。

  第二單元:我愛祖國

  1.知道 10月1日是我國的國慶節。瞭解國慶節的來歷,感受全國人民歡度國慶節的喜悅,為自己是中國人民感到自豪。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讚美可愛的祖國,表達對祖國最美好的祝福,抒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3.知道愛國小英雄的故事,瞭解人民英雄的事蹟,緬懷人民英雄,激發學生對人民英雄的崇敬之情。

  第三單元:注意安全

  1.通過讓學生看交通規則資料片和請交警叔叔講交通規則,瞭解交通規則的作用,認識常見的交通標誌,並能自覺遵守交通規則。

  2.知道哪些地方容易發生危險,認識常見的安全標誌,不在有危險的地方玩,防止受到傷害,不玩火,防觸電。

  3.通過情境討論和模擬表演,讓學生知道基本的緊急求助和自救辦法,遇到危險會打110、119、120等求助電話。

  第四單元:我和大家一起長大

  1.知道自己一年來的成長變化情況,能看見自己的成長和進步,併為此而高興,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

  2.瞭解自己的興趣愛好,欣賞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增強自信,並以此激勵自己不斷進步,從而能夠愉快地生活。

  3.能看到別人的優點和長處,願意向別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4.遇到不開心的事情要學會傾訴,能在成人的幫助下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做個心胸開闊、性格開朗的孩子。

  第五單元;我瞭解的社會常識

  1.認識哪些物品是公共財物,知道公共財物是國家和集體的財產,要做到自覺愛護公物,不故意損壞。

  2.瞭解糧食的用途,知道糧食是勞動人民用汗水換來的,應愛惜別人的勞動成果,不浪費糧食、愛護莊稼。

  3.瞭解水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知道水電是寶貴資源,應節約水電,從小養成節約水電的好習慣。

  五、教學措施

  1.通過深入淺出的、道德的、科學的、生活的啟蒙教育,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

  2.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運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結合實際地培養兒童的品德,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引導兒童探索的慾望。

  3.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絡本地區和兒童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資訊、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收到課程中去,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突破性。

  ***五***

  一、 指 導 思 想

  按照課程標準編寫的《品德與生活》教材***人教版***,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實現了教材功能的轉變。它不再是教師的“教本”,學生的“學本”,而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所憑藉的範例、話題,是與學生進行對話的文字,是引領學生進行生活的橋樑,是學生學習知識的柺棍。我們在教學中,必須認真研讀新教材,從整體上把握這套教材的設計理念、基本思路和特點。弄清每篇教材的編寫意圖和教學目標,只有這樣,才能用好新教材。

  二、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經過一個學年的學習,大部分學生能感受到經過一年級的學習生活後的進步和變化,並對二年級的學習和生活懷有美好的嚮往。本年級中有一部分是獨生子,平時嬌生慣養,集體主義思想淡薄合作意識很差,法制觀念不強。另外,二年級的小學生思想品德情感形成還不穩定,意志品質的自覺性、果斷性、堅持性和自制力相對較差,但也容易塑造。同時,二年級的小學生一種責任感和自尊心逐漸產生形成,要求自己的一切應比過去做得更好,更認真,就可利用思想品德課,抓住這個極好的時機,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和意志品質。學生心目中的榜樣不多,但模仿性較強,因此利用教材讓學生樹立榜樣意識。

  三.全冊教學目標

  1、能充分感受到經過一年級的學習生活後的進步和變化,並對二年級的學習和生活懷有美好的嚮往,充滿信心。

  2、能感受和體驗到生活的溫暖,熱愛自己生活的地方。在人際交往中誠實、不說謊,珍惜勞動成果,尊敬為社會服務的勞動者。

  3、體驗自主活動、探索、發現的愉快,能有意識地用各種方法去獲得知識和經驗,發展動手能力和社會參與能力。

  四、教學措施:

  1.準確地把握教材,從認知和行為兩方面,結合班隊活動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2.教學中,充分利用參考資料和書上的習題開拓創新。

  3.充分利用電視教學手段達到效果。

  4.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理論聯絡實際實踐,在實踐中學會為集體服務,以樹立集體榮譽感。

  5、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

  6、充實教學內容,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擴充套件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社會生活中對兒童發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絡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6、加強道德行為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