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時如何正確發音及正確發聲的方法

  良好的歌唱呼吸是歌唱最基本的條件。沒有呼吸就沒有歌唱發聲器官是怎樣發生的呢?我們先了解一些發聲生理方面的知識。

  唱歌時如何正確發音

  一、發聲器官及發聲原理

  發聲器官是由喉嚨及其肌肉、軟骨和聲帶組成。氣管的上部是喉頭,喉頭中部有一個器官叫聲帶,共有一對,左右並列,性質相當於兩條很強的韌帶,表面很均勻的蓋有一層粘膜,聲帶是唱歌的發音體,聲音便是由聲帶的振動發出來的。

  喉頭是一個精巧的小室,在軟骨和肌肉的相互作用下,能夠對聲帶進行調節,吸氣時使兩條聲帶分離,聲門開啟;呼氣發聲時,兩條聲帶又相互靠攏,在呼吸的作用下,能調節其長度、厚度和張力,使聲音產生高低強弱的變化。

  在發聲開始前,聲帶進入發生準備狀態。開始發聲時,兩聲帶達到必要的緊張度並相互靠攏或閉合,使聲門關閉。

  此時由於呼吸肌群的作用,儲存在肺泡、支氣管裡的空氣被排出,使聲門下氣壓開始增高,當氣壓超出聲帶閉合緊度時,空氣就會週期性地迫使聲帶稍向兩側分開衝出來。

  在衝出後的一瞬間,聲帶借本身的彈力以及縮小聲門肌肉的作用,聲帶重又恢復原來閉合的狀態。接著又是增高氣壓、衝開聲帶和隨之閉合。

  由於聲帶有節律地衝開與閉合一系列振動,氣流通過聲門形成一系列“氣噴”造成空氣稠密和稀疏相間的動盪狀態而形成聲波,即聲門波。

  此聲門波再經喉腔、咽腔、口腔、鼻腔等共鳴體的放大與美化,就成為人的嗓音,即人生。

  二、真聲、假聲和混合聲

  真聲:音色明亮而飽滿的一種聲音。其發聲狀態為:發聲時聲帶拉緊,兩聲帶靠攏,作整體振動;聲帶張力較強,且依張力大小來調節音的高低。

  真聲主要是固體振動,發出的聲音剛勁有力,明亮結實,使用中、低聲區方便自如,與人平時講話的音質比較接近。真聲發出的聲音具有強烈的“個性”。

  如:當我們聽某人說話就知道是誰。但真聲的音域不寬,音域約從g-f2,不產生換聲區或換聲點,在g2以上的聲音變成假聲,出現明顯的換聲痕跡。

  由於歌唱有音高、時值的要求,完全用真聲就不能很好的使用歌唱的要求。

  假聲:音色帶有特殊矯揉意味的聲音。其發聲狀態為:發生時聲帶振動相對放鬆,聲帶張力不強;聲帶在拉緊的狀態下,作邊緣振動;聲音的組成既有氣體振動的成分,也有邊緣振動***固體***震動的成分。音質不同與真聲。

  假聲的音域從c-a2/c3,在#f2 以上聲音的威力得到充分發揮。但假聲裡泛音成分少,因而中低聲區的聲音不夠結實。

  如果高音用純假聲,就會使得音色單調、失去“個性”、無表現力。

  混合聲:是真聲和假聲兩者想混合的聲音。其發聲狀態為:從低聲區開始,就使聲帶邊緣變薄,參入少量假聲,隨著聲音的上行,假聲成分逐漸增多,但仍不失少量真聲。

  中聲區真假聲近於相半,混合共鳴較好。混合聲的音域較寬,約從a-a2/a3.整個聲區自下而上均為真假聲混合。聲音統一連貫,無明顯換聲區或換聲點。

  這種聲音的效果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難分”,“真聲不炸,假聲不虛,混在一起”。

  一般說來唱高音時假聲成分多些,唱低音時真聲成分多些,唱中音時真假混合成分多些。

  混合聲使高音明亮,低音結實,由於它具有真聲色彩,比較接近我們民族的語言,容易做到吐字清楚,聲音上下貫通又比較方便,所以,它符合中國觀眾的欣賞習慣。

  混合聲已被越來越多的民族唱法歌唱者所採用。其實,在我國傳統戲曲、曲藝、民歌中混合聲早已有應用,只不過由於它們各自有著不同的劇種風格、語言和地方欣賞習慣,所使用的真假聲比例不同而已。民族唱法所追求的自然混合聲,必須經過科學的訓練才能獲得

  正確的發聲方法:氣息的運用

  有些人唱歌時,用手壓著嗓子,不讓嗓子向上,其實是有原因的。但這並不是正確的唱歌方法,因為嗓子如果壓低,不向上去的話,就不會唱到開叉,但是若是用手去壓,就對嗓子造成一定的影響,並且也起不到實質的效果,而並非是你真正的會唱歌。但並非所有歌都要一定壓住嗓子唱,如:同一首歌,女聲細調版,就要將嗓子提起才會唱的那麼細。

  其實氣是從丹田而發,而提氣上衝,嗓子只是過聲,並不是用嗓子用力喊,所以嗓子的使用率要比不會唱歌的人少。而從嗓子過氣後,衝入腦門,腦門與後腦,以及鼻發生共振,從而達到真正的唱歌。鼻音的大小可自我調整。但腦門的共振卻是非常大的,也就是我所講的後腦勺微微振動,而吸氣卻並不需要十分急促,就象聞花香一樣,輕輕的切均勻的吸氣。

  而丹田氣,實際上有很多的的鍛鍊方法,如練武功,每天不停的唱也可以,天天象瘋子一樣大喊也可以。但中國好音樂今天分享一種大家都沒聽過的練氣方法,用枕頭***裡面放滿沙子***然後放在自己的小肚上,躺下練聲,唱歌等...大約不久就會漸漸感覺到自己的丹田氣。嗓子是天生的,唱功是後天的!所以,說白了,嗓子不是練出來的,練得是氣息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