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課教學方法

  樂教學方法的分類,就是要建立音樂教學方法的次序和系統。從音樂教育的發展歷史來看,由於音樂學習內容豐富必然決定了音樂教學方法的多樣性,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

  

  1. 教師主導式教學方法

  教師主導式教學方法主要是由教師向學生傳授教學內容的教學方法,它包括:講授法、演示法、呈示法等。這種教學方法是傳授型的教學方法,從表面上看是教師主動,學生被動,教師傳授,學生接受。但在實際教學中是要求教師在充分激發、鼓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後,才可以實施的教學方法。

  教師主導式教學方法主要特點是:① 能夠充分發揮教師音樂技能和語言能力方面的特長,是一種省時有效的音樂教學方法。②適用於在短期內系統傳授大量音樂知識素材的教學。③能夠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接受並逐漸把握系統的知識結構,養成系統的思考習慣。④能夠有計劃地發展學生接受知識和技能的能力,使學生能夠不斷地掌握並積累眾多的音樂知識與技能。

  ***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傳遞知識的教學方法,是音樂教師在教學中的重要教學方法之一,目的是讓學生獲得知識和發展能動地接受、掌握音樂知識素材的能力。在音樂實際教學過程中,講授法又可分為講述、講解、講評三種形式。

  ① 講述。是指教師向學生對某個事件或某種事物以敘述或描繪的方式進行教學,其強有力的情緒作用能使學生獲得深刻的體會和感動,如對音樂作品的作家生平、創作背景的介紹與描述。

  ② 講解。是指教師對某個概念、原理加以說明、解釋、論證等方法進行的教學,如講解識譜知識、譜號、調號等,闡明發聲器官、樂器構造原理等。

  ③ 講評。是指教師針對某一事物或某一音樂現象所進行的評論和分析,如講評音樂作品、課堂小結等。

  運用講授法須要注意的問題是:

  ① 教師講授的內容要條理清晰、層次分明、重點突出,具有系統性和思想性,使學生形成較完整的知識結構。

  ② 講授的語言要力求精練、概念準確、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切忌亂、散、晦澀、平淡、空洞,否則,便削弱了音樂教學的獨特魅力。

  ③ 要善於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注學生的情緒反映,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引起學生思維的共鳴。

  ④ 講授時應輔助於其他的教學手段,如藉助多媒體、板書、樂譜等,這樣能使講授的內容更加形象化、條理化,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

  ***2***演示法

  演示法也稱為“示範教學法”,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實際音響、示範、直觀教具等,讓學生獲得感性知識及深化學習內容,引起學生相應模仿行為的方法。音樂教學中的演示手段大致有三種:一是實際音響聆聽,動作的觀察,包括人聲、樂器聲的演唱、演奏***唱片、錄音、錄影、電影***等,其特點是能突破時空界限,使靜態的樂譜變成動態的音響、影象,使抽象的概念、理論具體化。二是教師的示範,包括範唱、範奏、律動以及演唱、演奏等技術動作的分解等。三是利用學生演唱、演奏後的錄音錄影的方式,及時反饋資訊,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分析,有效地提高演唱演奏水平。

  運用演示法須要注意的問題是:

  ① 教師要有精湛的演唱、演奏技能及良好的示範技巧,演示的音樂或動作要清晰、準確,以最有利於學生積極效仿的形式進行示範。

  ② 選擇技能難點或最關鍵的過程進行演示。

  ③ 對於學生已能夠掌握的音樂技能和方法,應儘量讓學生自主地去學習,讓學生做示範,這樣有利於發揚學生的主體性和探索精神,而教師的反覆示範反而會使學生感到厭煩。

  ***3***呈示法

  呈示法是教師藉助靜態的物像進行直觀教學,以及將某些事物、現象、過程直觀化展示的教學方法。在音樂教學中表現為圖片、實物、模型等教具的呈示或聽錄音、觀看錄影、實地表演、觀看音樂會等等。

  運用呈示法須要注意的問題是:

  ① 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精心選擇呈示的教具,使之與講授內容緊密配合並適合於學生的年齡特點,而且應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

  ② 呈示的教具要少而精,要有高質量的視覺和聽覺效果,以保證呈示質量和教學效果。

  2. 師生互動式教學方法

  師生互動式教學方法是藉助師生對話與活動,共同思考、共同探求、共同解決問題、共同獲取音樂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方法。教學活動的主動性由師生共同掌握,學生知識技能及洞察力是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獲得的,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創造效能力、社交能力和自主性的培養。

  師生互動式教學方法應該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知識並具備一定的洞察、判斷能力的條件下,或已經具備一定的音樂基本技能的情況下才能運用,否則就無法指導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如音樂常識、音樂欣賞的教學,往往要先施以教師主導式的教學方法,接受一定的音樂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然後藉助對話、討論去發現與應用知識和概念,才能運用這一教學方法,再通過對話與討論,形成一定的音樂知識結構,進而擴大師生互動式教學方法的範圍。

  ***1***對話法

  對話法又稱為“回答法”,是通過師生間的問答、對話引導學生自己思考,自己得出結論,發展智力的教學方法。

  對話法的主要特點是:師生之間不像講授法那樣教師講學生聽,呈現資訊單向流動,而是通過師生間相互提問、回答促進思維,獲得新知識,並根據反饋資訊進行學習的調整、指導、評價等手段形成資訊的雙向交流,有利於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師生雙方的溝通。

  運用對話法須要注意的問題是:

  ① 音樂教師要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實際經驗、課堂紀律、平時發言情況,講究提問的方式和技巧,鼓勵學生大膽而積極地發言,多用鼓勵性的評語。

  ② 教師必須熟悉教材,有較高的音樂藝術知識,並善於啟發誘導學生的參與性,

  ③ 所提出的問題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難度適當、緊扣主題、立意明確,同時要具有啟發性,但教師要準備好正確的答案,對話後要及時地加以評價和小結。

  ***2***練習法

  練習法是學生根據一定的音樂標準和教師指導,將知識運用於實際,從而掌握和學會運用音樂技能、技巧的一種教學方法。由於音樂教學具有技藝性的特點,練習法在音樂教學中佔有重要地位,特別是在歌唱與器樂、識譜等教學中尤為重要,要達到一定的演唱、演奏能力就必須通過大量的練習才能掌握和熟練。

  運用練習法須要注意的問題是:

  ① 練習目標要明確,練習重點要突出,要有教學評價的依據,否則學生就會偏離教學目標而影響教學質量。

  ② 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步驟。音樂教師首先要提出練習要點,作必要的示範;其次是讓學生進行集體或個別的練習,教師加以指導;再次是師生共同對練習情況進行分析、小結,並提出改進方法及要求;最後再練習以達到完美。

  ③ 練習方法要多樣化,始終保持學生練習的新鮮感,開始練習時必須有正確的觀念、方法,儘可能避免盲目、機械地練習。

  ④ 教師要積極主動、全面認真地加以檢查或按學生的個性差異進行輔導,及時糾正學生練習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和錯誤。

  ⑤ 充分發揮學生間相互合作、相互啟發的作用,形成一個積極的音樂學習氣氛。

  ***3***參觀法

  參觀法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需要,組織學生通過對實際事物和現象的觀察、接觸而獲得新音樂知識的方法。這種方法能使學生由無意注意變為有目的的觀察,從而開闊眼界,加深形象記憶,激發創作和表現的慾望。音樂教學的參觀可以包括:組織學生聽音樂會、參加社群音樂文化活動、組織學生參觀樂器博物館、參觀樂器製造工廠、訪問民間藝人、採集鄉土音樂等等。

  運用參觀法須要注意的問題是:

  ① 要根據教學要求和實際條件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如到實地參觀必須取得有關方面的支援與協助,做好參觀前的準備工作,加強紀律教育。

  ② 學生要根據教師提出的要求或問題進行參觀。教師在參觀中要提醒學生悉心聆聽、觀察、適當記錄、蒐集資料等,要注意培養學生獨立的觀賞能力。

  ③ 參觀後要及時地進行總結,組織現場討論,教師作必要的講解和指導,從而引導學生把獲得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4***情境法

  “情”即感情、情緒、情況、情景等,“境”是環境、場景、意境等。情境法是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為學生創設的一種生動、具體、形象的學習情境,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引發學生相應的情感態度來促進音樂學習的教學方法。情境法是建立於學生心理邏輯基礎之上的,隨著現代教學裝置的發展和教學手段的推陳出新,這些都更加豐富了情境法教學的形式,更有助於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種方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是最為普遍的。

  運用情境法須要注意的問題是:

  ① 力求形式上的新異性。創設的情境一定要新穎、多變,充分引發學生的新奇感,尤其是現代教學技術為音樂教師提供了極大的教學創造空間。

  ② 力求內容上的實用性。運用情境法所創設的情境應與音樂課題和音樂目標相一致,要合情合理、恰如其分。這樣,學習的音樂課題才會變得生動有趣,更有意義,學生也會更積極地投入。

  ③ 力求方法上的啟發性。要通過情境開啟和打動學生的心靈,豐富感受,激發想象,活躍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慾望。還要多角度地挖掘情境法所蘊涵的價值,使之更好地為音樂知識與技能、音樂創造、音樂情感等教學目標服務。

  ***5***律動教學法

  律動教學法是在教師指導和參與下和學生一起隨著音樂做各種有規律的協調的動作。律動教學法不僅是用身體去感受音樂,而是用心靈去感受音樂節奏的疏密、旋律起伏和情緒變化的規律。律動教學是對學生音樂學習開始階段最有效、最為簡便的教學方法,也是達爾克羅茲教學法、奧爾夫聲勢教學中最著名、影響最大的組成部分。通過以身體為樂器,達到身體各部分動作與音樂形成和諧的統一。律動教學法在我國小學音樂教育實踐中已被廣泛地應用。

  運用律動教學法須要注意的問題是:

  ① 教學的重點要放在對音樂要素的感知和表現上,動作不必追求整齊劃一。在鼓勵對音樂有準確的反應並有創造力的同時,允許容納較為粗糙的初始的反應。

  ② 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音樂的不同情緒和表現內容作到動靜結合,活而不亂,否則就會造成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影響教學質量。

  ③ 選用的音樂可以是教材的歌曲,也可讓學生或教師即興演奏,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悟和表現力。

  ***6***遊戲教學法

  遊戲教學法是將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融入到遊戲當中,通過遊戲的形式將所學知識加以表現、瞭解與掌握的一種教學方法。遊戲教學法對小學生來說,是一種符合他們年齡和心理特徵的好方法,學生在玩中學到了音樂知識。音樂課程標準中規定:唱遊是小學低年級音樂教學內容之一,它包括能隨音樂的不同情緒、節奏、節拍的變化,有表情地進行律動、模仿動作和即興動作;學做音樂遊戲,學習或自編動作進行歌表演、集體舞等等。

  運用遊戲教學法須要注意的問題是:

  ① 教師選擇遊戲或創造遊戲時要考慮與音樂知識點的緊密結合。

  ② 遊戲前教師要作適當的說明,讓學生了解在遊戲中重點注意哪些原則***音樂原則***。

  ③ 分角色表演時,要讓學生學會懂得相互間的配合,逐步培養合作意識。

  ④ 遊戲時要選擇好適當的形式,儘可能讓學生全體參與,或以小組的方式分別進行遊戲表演。

  3. 學生自主式教學方法

  學生自主式教學方法是在學生沒有教師指導的情況下,運用原有的音樂知識與技能,創造性的解決音樂學習內容或課題的教學方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自主式學習活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漸形成的,學生“自主”的學習也是相對的,是比較自主的學習。這種學習方法不僅僅在於音樂教學法的意義,更是為了讓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能力,更加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使其不斷地獲得新知識。

  學生自主式教學方法是促使學生形成生成性、創造性的學習態度,促進學生自己概念的形成。注重的不是學生外表上的活躍,而是學習強度和效率的提高,是學生獨立、能動、富有創造性的解決問題而使音樂學習活動更富有實效。

  相關連線:實施學生自主式教學方法要考慮的問題①

  1. 教學時間或單元的哪一部分課題適用於自主型學習?時間夠不夠?學生是否具備了自主學習該課題的知識和能力?

  2. 應當準備哪些學習手段?教科書中已具備哪些學習手段?需要哪些其他的學習手段?學生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自主學習?可利用哪些學習材料?

  3. 如何確定課題?如何引發出其他活動***再生性活動、生產性活動、實踐活動、個人活動、集體活動等?如何分配課題?是全班一起學習還是分組學習不同的課題?

  4. 設想在學習過程中將會碰到什麼困難?要給學生哪些幫助***如書籍、資料、作業步驟、周詳的作業計劃、同學之間互助互學***?能否正確引出結論並抓住本質的東西?

  學音樂的六大好處

  1、學習音樂可以提高氣質與生活品位

  社會上對學音樂的人最常見的評價是有氣質有品位,因為音樂也是一種藝術形式,藝術原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它是現實生活中的精華所在。對藝術的審美和鑑賞能力的提高,自然反饋到日常的生活之中。所以經常可以看到學習藝術特別是學習音樂的人身上經常散發出高貴的氣質。在生活方面處處展現出藝術的品位與價值。所以學習音樂的人,生活質量絕對要遠遠超過一般人。她們所散發出的高貴氣質常常令他人羨慕不已。在所有藝術形式裡音樂是最能帶來氣質與品位的。不會像繪畫與舞蹈藝術那樣主要以視覺感受為主。音樂是從心靈深出喚醒人們的氣質與靈感。使人們對世界對人生有更深刻的感受與體會。通過這些大家便不難理解為什麼學習音樂的人比一般人更有氣質更有品位。

  2、 學習音樂可以提高想象力

  音樂是聲音的表現藝術,其音符的表現背後蘊藏著無限的意義。這便給了學音樂的人想象力及邏輯思維能力及跳躍性思維提供了無限的空間。可根據自己的想象來詮釋自己心中的音樂。拋開感性從理性角度上講。演奏音樂本身就是對大腦各方面能力的練習與開發。左右腦,手,眼,及整個各身體各部分的配合都是對自身反映及協調能力的練習與考驗。所以說學習和演奏音樂是對IQ及EQ的極大鍛鍊與開發,因此學習音樂對提高大腦的各方面能力都有極大的幫助。

  3、學習音樂可以增強記憶力

  音樂對記憶力的幫助很大也很神奇。在美國的一所養老院裡,醫護人員給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播放他們年輕時流行的歌曲,起初只是為了懷舊。但沒想倒喚醒了不少老人的記憶回想起了很多年輕時的往事。此發現獲得了美國科學家的高度重視,因此在治療老年痴呆症記憶力喪失症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由次我們可以看到音樂對人腦記憶力的神氣幫助。更具體的科學資料我也不甚瞭解,但從現實出發,真正感受到音樂對記憶力的開發與增強的效果是顯著與驚人的,一首非常複雜的樂曲可以不看樂譜一字不差的演奏出來,這本身就是對記憶力的很好鍛鍊。一般的演奏者都可以不用樂譜演奏出十幾首甚至幾十首樂曲,專業樂手可以演奏上百首的也不足為奇,這樣的記憶力也許只有音樂可以做的到吧。

  4、學音樂的人不會學壞

  臺灣教育界有句名言,就是”學音樂的人不會學壞”。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音樂學習的就是理性思考與感性思維,必須首先控制住自己才能控制住音樂。學習音樂的人花最大力氣來學習的便是如何控制自己控制音樂。用理性去思考,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而更重要的是音樂本身的潛移默化的教化功能。在學習音樂的同時在學習美、感受美、還在實踐美。一個美的環境對於陶冶一個人的心靈和性情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5、音樂可以陶冶性情使人的身心更健康

  科學已經證實音樂對於減輕生理疼痛和治療精神疾病是有很大作用的。在音樂學習過程中,可以增加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接觸、交流、溝通;學生可以通過音樂表達自己特殊的情感,可以宣洩不良情緒;親手熟練的演奏一個動聽的曲目,可以激發學生積極的主動精神;不少性格內向的孩子通過學習音樂後,性情都得到極大的改善,處事待人,熱情大方,更加喜歡與人溝通聊天。其轉變之大經常令家人朋友吃驚不已。

  6、學音樂能夠獲得一項生存技能

  當今中國社會生活和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競爭越來越激烈。要想過上較優越的物質生活,那麼同時擁有一至幾種生存技能是非常必要的。在那閒暇之餘去各種演出場所演奏音樂,那正是一種非常有身份非常令人羨慕的工作。這樣不但可以得到不扉的酬勞,更能因此結交到很多好朋友,發展和擴大自己的社會人脈。這已是現今不少人結交朋友的最好方式,因為演奏使得別人更喜歡她更願意與她親近。這對今後的工作及生活都會起到莫大的幫助,會大大降低生存壓力。

  小學音樂學法指導

  一、要尊重學生的個體感悟。

  1、鼓勵學生對音樂“品頭論足”。鼓勵學生“品頭論足”就是放飛學生思想引導學生走進音樂的有效途徑,學生參與 “品頭論足”便是一種很好的獲得,僅管有時與所謂的“標準答案”不同,但其參與過程也是一種很好的收穫。

  2 、支援學生對音樂有“奇異思維”。每個學生的音樂認知與感悟水平總存在差異,生活、學習環境的也不同,這造就了學生有各自的“奇異”體驗,這本無可非議。關鍵是,教師要正確認識,要把學生的奇異思維定格為學生在不同年齡階段、不同認知水平、不同學習生活環境中,從“奇異”到“和諧”的一個必然過程。

  3、允許學生聆聽中隨時“有感而發”。音樂欣賞是音樂體驗的過程,也是一個“三度”創作的過程。要努力讓學生成為一個“有充分自由”的人。創造需要靈感,而在音樂欣賞中學生的創作靈感卻不會隨著教師施教的節奏而相繼出現。教師只有允許學生隨時“有感而發”才足以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的實質,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要倡導學科綜合教學。

  1、音樂教學的基本形式上要考慮音樂教學的聽與唱的結合。要考慮聽與動的結合,要儘可能考慮通過綜合性音樂活動,讓學生在樂***le***中學,樂***yue***中做,促使學生熱情參與,增強學生對音樂體驗。

  2、音樂教學的內容上要充分考慮學科內部知識點的綜合及與其他學科、藝術的綜合。要將音樂欣賞與知識、技能的學習融合在一起,要將音樂技能的培養與學生的學習信心、合作意識、創造意識等培養結合在一起,豐富課堂學習內容,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促進學生對音樂整體感知能力、音樂綜合能力的提升。在新課改下,我們對音樂學科的定位是,以審美教育為主的、大文化教育背景下的技能學科,歸根到底,它的美更多的還是建立在音樂技能基礎上的。

  三、要堅持以評價促發展。

  1、要以“音樂教育生活化”為理念,“快樂參與”為主線,提出課外音樂閒暇活動與課內學業評價相融合的評價策略。要形成“以評價促發展、以參與促提高”的小學“快樂音樂”學業評價,將音樂學習與評價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將課堂音樂學習與課外音樂活動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激發了學習音樂學習的興趣與終身學習的願望,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2、要以平時“快樂五分鐘”、期末“班級音樂會”等活動為載體,設定開放、民主、公平、公正的評價方式。要注重樹立全面、健康、向上的過程認識,建立輕鬆、民主、公平的過程評價,倡導“快樂音樂我能行”評價,尤其是在後進生的學習與評價中,要堅持“快樂音樂參與”的教育理念,適時構建合作表演機制,降低學習坡度,並允許學生在第一次考核***或表演***不理想的情況下,通過評價反思及訓練後,進行後續考核,從開放的學業評價中培養學習興趣,激勵參與。

  3、要以 “人文化”的理念,改變了以往“重技能、輕人文”的評價模式,突出過程教育,建立了多元化、多樣化的評價格局。要把音樂參與、音樂知識與技能、合作與創造等作為專項評價內容,並強化了“成功教育”優化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採用模糊性等第***優秀、良好、一般、須努力***、星級評定及激勵性評語作為終結性結果的呈現方式。


猜您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