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冊語文故鄉教案

  對於教師來說,教案是教師備課中一系列思維活動成果的體現。所以,下面不妨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下蘇教版,希望對各位有幫助!

  蘇教版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運用肖像、語言、動作的描寫來刻畫人物的方法。

  2.學習在前後對照中展示人物性格變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寫法。

  3.認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制度的黑暗是造成農村和鄉鎮經濟衰敗、農民破產、人民生活艱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級觀念釀就的人與人之間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這種痛苦和悲哀。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刻畫人物的方法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教學時數:3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八十六歲的賀知章返回離開五十多年的故鄉時,寫下了這首《回鄉偶書》。20世紀20年代,“我”回到闊別二十餘年的故鄉,又會有何感觸呢?今天我們學習魯迅根據自己的回鄉經歷寫的一篇短篇小說《故鄉》。簡介作者:魯迅***原名周樹人,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們要學的《故鄉》就選自《吶喊》。

  二.揭示目標,明確任務

  三.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陰晦*** *** 蕭索*** *** 祭祀*** *** 秕穀*** ***

  愕然*** *** 寒噤*** *** 惘然*** *** 恣睢*** ***

  2.背景介紹

  ***1***請問魯迅的故鄉在哪?對魯迅的故鄉你瞭解多少呢?《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給了我們一些關於魯迅故鄉的資訊,從生意盎然,趣味無窮的百草園到嚴肅古樸又不乏樂趣的三味書屋,可以看出魯迅的故鄉如何?

  【明確】

  浙江紹興——不僅景美,而且人淳樸、善良、友好。

  ***2***作者滲透在字裡行間的是他對故鄉的什麼情感?

  【明確】充滿著留戀、喜愛、思念之情。

  ***3***在這一篇《故鄉》中,作者抒發的是這種留戀、喜愛、思念之情嗎?為什麼?

  【明確】不是,因為故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變得很糟糕。

  ***4***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應不斷髮展變化進步,可為什麼故鄉會越變越糟了呢?聯絡課文背景思考。

  【時代背景】1921

  年,辛亥革命,趕跑了一個皇帝,卻並沒有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中國人民尤其是農民,境況日益惡化,過著飢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魯迅回故鄉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目睹了在現實社會生活的重壓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鄉的人和事,十分悲憤,1921年1月便以這次回家的經歷為題材,寫了這篇小說。

  ***5***提問:課文中的“我”是不是魯迅呢?

  【明確】當然不是,小說中的人物是虛構的。文藝作品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只有魯迅的朝花夕拾中的我才是真正的魯迅。

  自學指導一: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注意思考:

  ***1***請用一句話來概括課文內容。

  【明確】敘寫了“我”回鄉遷居的見聞感受。

  ***2***小說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組織材料的?你能試著概括出小說的情節嗎?

  【明確】依據時間的順序,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去。”***描寫了故鄉的蕭條景象和“我”見到故鄉的複雜心情,並交代了“我”回故鄉的目的。

  第二部分***從“第二日清晨”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回故鄉的見聞與感受。

  第三部分***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完***寫“我”懷著深深的失望與痛苦的心情離開故鄉,但“我”並不因此消沉、悲觀,而是寄希望於未來和下一代。

  ***3***瞭解小說中的人物:課文中寫了故鄉哪些人,試說說自己對這些人物的印象分別是什麼。,小說主要寫了誰?

  【明確】 閏土 楊二嫂

  閏土: 少年時,健康活潑,富有活力,勇敢機敏; 中年時,憔悴不堪,呆滯麻木,

  楊二嫂:年輕貌美;中年時,貪婪自私,勢利潑辣。

  四.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好的文章總是有很強的感染力的,它會讓你或歡喜或悲哀,或豪情萬丈,或悒鬱滿懷。《故鄉》是一篇很好的小說,曾被翻譯成多種文字,被多個國家收入教科書中。上一節課,我們讀了一節課的課文,那麼你能不能告訴老師你讀了這篇課文後有怎樣的心情?在課文結尾,文中的“我”這樣寫到:故鄉的山水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使我非常的氣悶……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師板書:悲哀***親不親,故鄉人;美不美,家鄉水。為什麼二十年後的一次故鄉之行卻給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請大家看課文,找一找故鄉使我悲哀的理由。學生讀課文思考回答,教師歸納並板書:故鄉的景、故鄉的人。

  1.故鄉的景色又有著怎樣的變化?

  【明確】

  童年的故鄉:是一個帶有神異色彩的美的故鄉。它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它是一個寂靜而又富有動感的世界:它是一個遼闊而又鮮活的世界。總之,“我”回憶中的“故鄉”是一個美好的世界,這個世界實際是少年“我”美好心靈的反映,是少年“我”與少年閏土和諧心靈關係的產物。

  現在的故鄉:天氣陰晦、冷風嗚嗚、蒼黃的天、橫著蕭索的村莊——沒有一些活氣。寫出衰敗荒涼的農村景象,襯托“我”悲涼的心情。***齊讀,感受***

  【過渡】眼前蕭索的景象與“我”記憶中的故鄉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涼,只得自我安慰,實則流露出一種憂憤之情。如果說故鄉景色的悲涼可能會影響到“我”的心情的,而故鄉的人的變化卻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2.課文中寫了故鄉哪些人,主要寫了誰?

  【明確】

  3.使我悲哀的閏土是這篇小說的主要人物,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從不同角度寫了他的變化。請細讀課文,看看閏土二十多年來發生了哪些變化?為什麼發生這麼大的變化?

  【明確】

  少年閏土

  中年閏土

  外貌

  十一二歲 紫色圓臉 氈帽、銀項圈 紅活圓實的手 健康壯實

  臉色灰黃 皺紋深 極薄的棉衣 眼腫得通紅 破氈帽 手粗笨開裂

  語言

  語言樸質生動 熱情純真

  說話吞吞吐吐 只是搖頭

  謙恭又含糊

  動作

  活潑剛健,動作乾脆利落,

  說話脫口而出,

  遲鈍麻木

  對我的態度

  友好熱情 純真平等

  恭恭敬敬 呼“我”老爺

  對生活的態度

  天真活潑 無憂無慮 勤勞能幹

  滿臉愁苦 麻木遲鈍 愚昧迷信

  4.什麼原因使閏土前後判若兩人,難道僅僅只是歲月流逝的痕跡?***找出課文中的原文回答:

  “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明確】多子—多子多福的封建意識。

  饑荒——天災。

  苛稅,兵,匪,官,紳——人禍***帝、封雙重壓迫的具體體現***。

  【歸納】表層原因: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深層原因:封建禮教封建等級觀念。辛亥革命沒有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帝國主義瓜分中國,各派軍閥在帝國主義的支援下各據一方,連年混戰,也就是文章所說的兵匪官紳。戰爭給農村帶來了災荒和歉收,再加上地主階級的苛稅,導致了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同時由於受封建思想、等級觀念毒害,勞苦大眾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使閏土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少年閏土,天真活潑、無憂無慮,懂得很多生產知識,簡直是個小英雄;中年閏土,變得滿臉愁苦、麻木遲鈍,但善良忠厚、勤勞樸實。

  5.楊二嫂也是作者著力刻畫的一個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過對比,寫出楊二嫂的變化。細讀課文找出楊二嫂的肖像、語言、神態、動作的描寫的關鍵詞語,分析一下楊二嫂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

 下一頁更多有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