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十二課夸父追日

  人教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32課《夸父追日》有很強烈的象徵意義。小編為三年級師生整理了語文課文《夸父追日》資料,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十二課《夸父追日》課文

  很久以前,有個長得又高又大的巨人,名字叫夸父。他坐在地上,就像一座大山。他一站起來,腦袋就能碰到天上的雲彩。

  夸父是個好心人。他看到太陽每天早上從東邊升起,傍晚從西邊落下,夜裡人們什麼也看不見,就打定主意,要把太陽搬到地上來,讓地上的人們不分白天黑夜,都能晒到太陽,得到光明。 一天早上,夸父開始追趕太陽。他跑哇,追呀,一直追到太陽下山。

  眼看就要抱住太陽了,他加快腳步撲上去。可太陽像個大火球,呼啦啦地噴著火,把夸父烤得口乾舌燥。他轉身跑到黃河邊,彎下腰,“咕咚咕咚”地大口喝水。

  沒幾口,黃河裡的水被他喝光了。夸父還是口渴,他又跑到渭河邊,“咕咚咕咚”沒幾口,又把渭河的水喝光了。

  夸父喝了這麼多水,還是渴得難受。他就轉身朝北去找水喝。他越跑越慢,漸漸地停下來,身子晃了晃,“轟隆”一聲,倒在地上。夸父渴死了。

  夸父手裡的手杖掉在了地上。一會兒,這根手杖生了根,再過一會兒,手杖發了芽,抽了枝,長成了一棵桃樹。後來,這地方長出一棵又一棵桃樹,結出一個又一個大桃子。要是誰走路口渴了,摘幾個桃子吃,就不渴了。人們都說,這些桃樹,是夸父留給他的後代的。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十二課《夸父追日》教學反思

  《夸父追日》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但在教學中僅僅讓學生略讀是不夠的,要授之以法,循法而學。葉聖陶先生就曾說過:“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

  因此,在設計本課教學時,先讓學生自由讀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並圍繞課題“追日”質疑,以為什麼追、怎麼追、追到了沒有為切***,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到相關的段落、相關的句子,讀一讀,說一說,再用自己的話來表述,由形象到抽象,由具體到概括,為學生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鋪設了臺階,符合小學三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化難為易。

  在研讀重點句子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閱讀,獲取資訊,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自讀自悟,邊讀邊悟,讓學生在自主讀文的基礎上,講講你讀懂了什麼?進行簡單的交流,並指導學生一次又一次的朗讀,感受夸父的形象。

  在最後“考考你”這一環節,聯絡最早寫夸父追日故事的《山海經》,請學生讀讀古文,結合課文所學,用自己的話來說說其含義,旨在讓學有餘力的學生再上一個臺階,學會閱讀古文,同時亦是對所學內容的又一次昇華。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十二課《夸父追日》教學建議

  1、自學課文,抓住主要內容: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要體現略讀的要求,應以學生的自學為主。教學時,應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默讀、朗讀、思考或與同學討論交流來讀懂課文。遇到難讀的字音、不理解的詞語自己查工具書解決。初讀課文後,應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圍繞夸父追日的故事展開,可以劃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寫了夸父為什麼要追趕太陽的原因。從夸父的心中所想,可以強烈感受到他對光明的嚮往和追趕太陽、抓住太陽的巨集大志向;第二部分***第二、三、四自然段***,描寫了夸父追趕太陽,最後長眠在“虞淵”的壯舉。從表面結果上看,夸父是心想事未成,在遺憾的長嘆中閉上眼睛,其實從夸父的追趕過程中已充分體現出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民族精神;第三部分***第五自然段***,寫倒下的夸父變成一座大山,他的手杖化成一大片桃林。目的是給追尋光明的人解渴,激勵他們精神百倍、奮勇前進,去完成夸父未竟的事業,使夸父的精神世代相傳。最後,可引導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有感情的朗讀,進一步體會夸父追日精神的可貴。

  2、感受神話的想象和神奇:

  夸父追日神話最早見於《山海經》,在其中的《海外北經》裡寫道:“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對照原文,可以看出課文出色的改寫。課文把原文中簡寫的幾處神奇的地方,通過豐富又誇張的想象具體化了。如,課文用“一眨眼就跑了兩千裡”形容夸父奔跑的速度快;寫夸父為了解渴,“伏下身子,去喝黃河、渭河裡的水。”“霎時間兩條大河都給他喝乾了”等等,教學時,可引導學生認真揣摩體會,進一步感受神話的神奇魅力。

  3、小練筆的指導:

  課後的泡泡,實際上是一則小練筆,也是一種讀書方法的引導。要提示學生:學習本組課文,不能只停留在注意故事情節的有趣、好玩上,應該多想想課文為什麼要這樣寫,從課文內容中能想到些什麼,並多與身邊的人交流看法,慢慢就會有一些感悟,再提起筆來就有話可說了。這種讀書的方法可以遷移到其他組***冊***的學習中。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