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漁夫的故事說課稿範文

  四年級語文教師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怎樣運用教材,引導學生搞好學習,這是教法問題,也是說課稿設計需要思考的問題。小編在此整理了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漁夫的故事》說課稿範文,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漁夫的故事》說課稿範文1

  一、按照“思維遞進理念”說教材

  初中語文第一冊編者在第四、第五兩個單元“觀察、反映生活——人和事,景和物”之後,安排第六單元“現實和想像——神話、民間故事”,這是頗具匠心的。由觀察反映現實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到了解立足於現實而又富有幻想的神話和民間故事的特點,藉以開發、拓展學生的想像能力,它體現了思維遞進理念。

  《漁夫的故事》是本單元第二篇課文,它通過豐富的想像,塑造了兩個來自於現實而又超越現實的典型形象——漁夫和魔鬼。通過漁夫機智地制服魔鬼的記述,形象地告訴我們:正義力量一定能戰勝邪惡勢力;對付魔鬼那樣凶惡的敵人,不能抱有幻想,不能心慈手軟,而要敢於鬥爭,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戰勝它。

  《漁夫的故事》為什麼能如此吸引孩子,甚至感化國王?因為它是神奇的想像。如果沒有想像,那就沒有漁夫和魔鬼這兩個藝術形象,也就沒有了《漁夫的故事》,甚至沒有了文學。反過來,要讓初一學生領悟漁夫戰勝魔鬼的過程,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覺醒,是勞動人民的智慧、力量和勇於鬥爭、善於鬥爭的勝利,也必須藉助想像,否則就只能靠老師“填鴨式”的灌輸了。由此可見,思維從現實向想像遞進,是何等的重要。

  二、圍繞“現實和想像”要求說目標

  《語文教學指導綱要》規定,選讀一些中外名著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多地瞭解中外的優秀文化,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培養賞析能力。《漁夫的故事》選自《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譚》,它是一部著名的阿拉伯民間故事集。豐富多彩的故事內容,充分顯示了古代阿拉伯人民高度的智慧和豐富的想像力,它不僅是阿拉伯人民的寶貴文學遺產,也是世界人民的文學瑰寶。高爾基稱它為“民間文學史上最壯麗的一座紀念碑”。因此,瞭解《一千零一夜》,瞭解課文情節生動,形象鮮明的特點應是本文教學的認知目標。

  《漁夫的故事》是本單元繼《牛郎織女》之後的第二篇民間故事,學生通過《牛郎織女》的學習,已瞭解了民間故事的一般特點。因此。初步學會按民間故事的特點來賞析課文,有表情地朗讀對話宜為本文教學的技能目標。

  感受“正能壓邪”的道理,感受課文所歌頌的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本文教學的情感目標。

  根據初一學生好奇、好強、愛幻想、愛表演的心理特點,提出“魔鬼被投人大海以後”“假如漁夫在前三個世紀裡解救了魔鬼”等極具想像空間的問題,激發學生進行再想像,以達到本文教學的思維目標:開發、拓展學生的想像能力。

  課文十分成功地運用了對話、外貌和心理描寫,來刻畫漁夫和魔鬼的性格特徵,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變化。漁夫誠實善良、勇敢機智,是正義力量的代表;魔鬼凶殘狡猾,卑鄙愚蠢,是邪惡勢力的化身。故事通過漁夫這個形象,歌頌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通過魔鬼這個形象,揭露了敵人的殘暴和愚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賞析漁夫和魔鬼的性格特徵是本文的教學重點o

  “立足於現實而又富有幻想”是本文的藝術特色,也是民間故事的主要特點,初一學生由於受生活閱歷、思想認識、文學修養等影響,不明確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的差異,所以對“立足於現實而又富有幻想”的藝術手法難以理解。他們或把虛構的人事信以為真,或者相反,把藝術形象價值全盤否定。因此,課文是怎樣把現實生活與豐富的想像結合起來的應是本文的教學難點。

  三、根據“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動性相結合”的原則說教法

  教學是教和學的雙邊活動,既要有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有學生的主動性。因此,本文的總體教學思路為: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學會根據民間故事的一般特點來賞析課文的方法,以達到“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可採用“分角色朗讀”、“鑑賞分析”、“課堂討論”等方法進行教學。

  簡潔而有個性的對話描寫是本文刻畫人物的主要手段,愛模仿、好表演是初一學生的普遍心理特徵。通過分角色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人物的性格特徵通過聲音的高低,語速的快慢,節奏的強弱,並輔以表情、動作、姿態,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同學們面前,初步達到感知人物形象的目的。

  葉聖陶先生的“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理論,要求我們教學重在指導方法,培養能力,根據學生通過上一課《牛郎織女》的學習。已經瞭解了民間故事的一般特點這一實際情況,用鑑賞分析法來教學這篇課文應該是比較妥當的。因為“語文知識教學和語文能力訓練相結合”原則要求我們:語文能力訓練要藉助於必要的語文知識教學;語文知識教學,要著眼於應用,著眼於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學生在已知的有關民間故事知識指導下,通過教師的引導、點撥,初步學會賞析未知的《漁夫的故事》,這種方法正體現了上述教學原則。

  《漁夫的故事>是一篇立足於現實而又富有幻想的民間故事,故事全屬虛構,卻寫得波瀾起伏,扣人心絃,表現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力和構思能力,要讓初一學生體會這種藝術創作手法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採用課堂討論法進行教學。教師設計一組由淺入深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以達到鋪設臺階,化難為易的目的。

  四、緊扣“賞析人物形象”的重點說設計

  第一步,簡介作品,導人新課。

  通過娓娓動聽的對《一千零一夜》故事內容的講述,營造神祕氣氛,使學生的想像與作品的想像貼近,激發閱讀興趣。

  第二步,複習知識,明確目的。

  通過複習民間故事的一般特點,指導賞析民間故事思路,使學生在賞析過程中有章可循。

  第三步,學以致用,賞析課文。

  ***1***根據“完整的故事情節”來賞析故事內容。引導學生理清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概括出“捕魚撈瓶”,“放魔出瓶”。“誘魔人瓶”,“投瓶人海”的故事情節。理解課文故事情節完整,曲折生動,扣人心絃的特點,讓學生的想像依託故事情節有條不紊地展開,又使原有的語文知識得以鞏固。

  ***2***根據“鮮明的人物性格”來賞析漁夫和魔鬼兩個形象。首先指導學生分角色有表情朗讀對話,生動形象地再現人物性格,讓學生從語言的音韻變化中分辨角色,整體上感知各自的性格特徵。接著具體分析語言、外貌、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性格的作用。最後,引導學生從具體的語言材料中,概括出漁夫的“誠實善良,機智勇敢”,魔鬼的“凶殘狡猾,卑鄙愚蠢”的鮮明的性格特點,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

  ***3***根據“語言口語化,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來賞析語言特色。運用舉例分析法來完成這一教學任務。

  第四步,由淺人深,突破難點。本文的教學難點是對“立足於現實而又富有幻想”的這一藝術特色的理解。為突破這一難點。教師可從人物和情節角度,考慮、設計一組由淺人深的問題,組織學生課堂討論,讓學生沿著教師鋪設的臺階,拾級攀登,逐步明確:漁夫是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是正義力量的代表;魔鬼是幻想中的人物,但是像魔鬼那樣的壞人在現實生活中是存在的,在它身上集中反映了各種反動派的種種本性,它是邪惡勢力的化身。漁夫跟魔鬼的鬥爭情節也是幻想的,但是這種鬥爭正是現實生活中正義與邪惡鬥爭的曲折反映,最後漁夫的勝利則寄寓了“正能壓邪”的道理。

  第五步,開拓想像,訓練思維。愛因斯坦認為“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在賞析課文之後,當堂提出“假如漁夫在前三個世紀解救了魔鬼”、“魔鬼被投人大海以後”等題目,要求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口述一段話,以訓練學生創造性的思維,開拓學生豐富的想像力,達到由感知想像到創造想像的昇華。課後要求學生“話”“表”兼顧地講述《漁夫的故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附:板書設計

  漁夫的故事

  立足於現實,富有幻想

  完整的故事情節{開端:捕魚撈瓶;發展:放魔出瓶

  高潮:誘魔入瓶;結局:投瓶入海

  鮮明的人物性格{漁夫:誠實善良機智勇敢***正義***

  魔鬼:凶殘狡猾卑鄙愚蠢***邪惡***

  語言口語化,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

  正能壓邪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漁夫的故事》說課稿範文2

  一、按照“思維遞進理念”說教材

  初中語文第一冊編者在第四、第五兩個單元“觀察、反映生活——人和事,景和物”之後,安排第六單元“現實和想像——神話、民間故事”,這是頗具匠心的。由觀察反映現實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到了解立足於現實而又富有幻想的神話和民間故事的特點,藉以開發、拓展學生的想像能力,它體現了思維遞進理念。

  《漁夫的故事》是本單元第二篇課文,它通過豐富的想像,塑造了兩個來自於現實而又超越現實的典型形象——漁夫和魔鬼。通過漁夫機智地制服魔鬼的記述,形象地告訴我們:正義力量一定能戰勝邪惡勢力;對付魔鬼那樣凶惡的敵人,不能抱有幻想,不能心慈手軟,而要敢於鬥爭,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戰勝它。

  《漁夫的故事》為什麼能如此吸引孩子,甚至感化國王?因為它是神奇的想像。如果沒有想像,那就沒有漁夫和魔鬼這兩個藝術形象,也就沒有了《漁夫的故事》,甚至沒有了文學。反過來,要讓初一學生領悟漁夫戰勝魔鬼的過程,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覺醒,是勞動人民的智慧、力量和勇於鬥爭、善於鬥爭的勝利,也必須藉助想像,否則就只能靠老師“填鴨式”的灌輸了。由此可見,思維從現實向想像遞進,是何等的重要。

  二、圍繞“現實和想像”要求說目標

  《語文教學指導綱要》規定,選讀一些中外名著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多地瞭解中外的優秀文化,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培養賞析能力。《漁夫的故事》選自《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譚》,它是一部著名的阿拉伯民間故事集。豐富多彩的故事內容,充分顯示了古代阿拉伯人民高度的智慧和豐富的想像力,它不僅是阿拉伯人民的寶貴文學遺產,也是世界人民的文學瑰寶。高爾基稱它為“民間文學史上最壯麗的一座紀念碑”。因此,瞭解《一千零一夜》,瞭解課文情節生動,形象鮮明的特點應是本文教學的認知目標。

  《漁夫的故事》是本單元繼《牛郎織女》之後的第二篇民間故事,學生通過《牛郎織女》的學習,已瞭解了民間故事的一般特點。因此。初步學會按民間故事的特點來賞析課文,有表情地朗讀對話宜為本文教學的技能目標。

  感受“正能壓邪”的道理,感受課文所歌頌的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本文教學的情感目標。

  根據初一學生好奇、好強、愛幻想、愛表演的心理特點,提出“魔鬼被投人大海以後”“假如漁夫在前三個世紀裡解救了魔鬼”等極具想像空間的問題,激發學生進行再想像,以達到本文教學的思維目標:開發、拓展學生的想像能力。

  課文十分成功地運用了對話、外貌和心理描寫,來刻畫漁夫和魔鬼的性格特徵,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變化。漁夫誠實善良、勇敢機智,是正義力量的代表;魔鬼凶殘狡猾,卑鄙愚蠢,是邪惡勢力的化身。故事通過漁夫這個形象,歌頌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通過魔鬼這個形象,揭露了敵人的殘暴和愚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賞析漁夫和魔鬼的性格特徵是本文的教學重點o

  “立足於現實而又富有幻想”是本文的藝術特色,也是民間故事的主要特點,初一學生由於受生活閱歷、思想認識、文學修養等影響,不明確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的差異,所以對“立足於現實而又富有幻想”的藝術手法難以理解。他們或把虛構的人事信以為真,或者相反,把藝術形象價值全盤否定。因此,課文是怎樣把現實生活與豐富的想像結合起來的應是本文的教學難點。

  三、根據“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動性相結合”的原則說教法

  教學是教和學的雙邊活動,既要有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有學生的主動性。因此,本文的總體教學思路為: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學會根據民間故事的一般特點來賞析課文的方法,以達到“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可採用“分角色朗讀”、“鑑賞分析”、“課堂討論”等方法進行教學。

  簡潔而有個性的對話描寫是本文刻畫人物的主要手段,愛模仿、好表演是初一學生的普遍心理特徵。通過分角色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人物的性格特徵通過聲音的高低,語速的快慢,節奏的強弱,並輔以表情、動作、姿態,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同學們面前,初步達到感知人物形象的目的。

  葉聖陶先生的“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理論,要求我們教學重在指導方法,培養能力,根據學生通過上一課《牛郎織女》的學習。已經瞭解了民間故事的一般特點這一實際情況,用鑑賞分析法來教學這篇課文應該是比較妥當的。因為“語文知識教學和語文能力訓練相結合”原則要求我們:語文能力訓練要藉助於必要的語文知識教學;語文知識教學,要著眼於應用,著眼於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學生在已知的有關民間故事知識指導下,通過教師的引導、點撥,初步學會賞析未知的《漁夫的故事》,這種方法正體現了上述教學原則。

  《漁夫的故事>是一篇立足於現實而又富有幻想的民間故事,故事全屬虛構,卻寫得波瀾起伏,扣人心絃,表現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力和構思能力,要讓初一學生體會這種藝術創作手法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採用課堂討論法進行教學。教師設計一組由淺入深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以達到鋪設臺階,化難為易的目的。

  四、緊扣“賞析人物形象”的重點說設計

  第一步,簡介作品,導人新課。

  通過娓娓動聽的對《一千零一夜》故事內容的講述,營造神祕氣氛,使學生的想像與作品的想像貼近,激發閱讀興趣。

  第二步,複習知識,明確目的。

  通過複習民間故事的一般特點,指導賞析民間故事思路,使學生在賞析過程中有章可循。

  第三步,學以致用,賞析課文。

  ***1***根據“完整的故事情節”來賞析故事內容。引導學生理清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概括出“捕魚撈瓶”,“放魔出瓶”。“誘魔人瓶”,“投瓶人海”的故事情節。理解課文故事情節完整,曲折生動,扣人心絃的特點,讓學生的想像依託故事情節有條不紊地展開,又使原有的語文知識得以鞏固。

  ***2***根據“鮮明的人物性格”來賞析漁夫和魔鬼兩個形象。首先指導學生分角色有表情朗讀對話,生動形象地再現人物性格,讓學生從語言的音韻變化中分辨角色,整體上感知各自的性格特徵。接著具體分析語言、外貌、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性格的作用。最後,引導學生從具體的語言材料中,概括出漁夫的“誠實善良,機智勇敢”,魔鬼的“凶殘狡猾,卑鄙愚蠢”的鮮明的性格特點,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

  ***3***根據“語言口語化,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來賞析語言特色。運用舉例分析法來完成這一教學任務。

  第四步,由淺人深,突破難點。本文的教學難點是對“立足於現實而又富有幻想”的這一藝術特色的理解。為突破這一難點。教師可從人物和情節角度,考慮、設計一組由淺人深的問題,組織學生課堂討論,讓學生沿著教師鋪設的臺階,拾級攀登,逐步明確:漁夫是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是正義力量的代表;魔鬼是幻想中的人物,但是像魔鬼那樣的壞人在現實生活中是存在的,在它身上集中反映了各種反動派的種種本性,它是邪惡勢力的化身。漁夫跟魔鬼的鬥爭情節也是幻想的,但是這種鬥爭正是現實生活中正義與邪惡鬥爭的曲折反映,最後漁夫的勝利則寄寓了“正能壓邪”的道理。

  第五步,開拓想像,訓練思維。愛因斯坦認為“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在賞析課文之後,當堂提出“假如漁夫在前三個世紀解救了魔鬼”、“魔鬼被投人大海以後”等題目,要求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口述一段話,以訓練學生創造性的思維,開拓學生豐富的想像力,達到由感知想像到創造想像的昇華。課後要求學生“話”“表”兼顧地講述《漁夫的故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附:板書設計

  漁夫的故事

  立足於現實,富有幻想

  完整的故事情節{開端:捕魚撈瓶;發展:放魔出瓶

  高潮:誘魔入瓶;結局:投瓶入海

  鮮明的人物性格{漁夫:誠實善良機智勇敢***正義***

  魔鬼:凶殘狡猾卑鄙愚蠢***邪惡***

  語言口語化,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

  正能壓邪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漁夫的故事》說課稿範文3

  學習目標

  1.認識8個生字。能正確讀“規矩、膽瓶、笑逐顏開、金幣、自言自語、披頭散髮、堡壘、鐵叉、違背、解救、無惡不作、榮華富貴、倒黴、恩將仇報、起誓、簡短、口吻、***”等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漁夫是怎樣用智慧戰勝魔鬼的。

  3.理清文章脈絡,簡要地複述課文內容。

  課前準備

  關於《東郭先生和狼》的閱讀材料和多媒體課件。

  一、匯入課文,激發閱讀興趣

  我小的時候,就讀過《漁夫的故事》,好長好長的一個故事。多少年過去了,我還難忘故事中的漁夫和魔鬼。你們想讀這個故事嗎?今天我們就根據這個故事,開展“一分鐘故事比賽”,比一比誰能把長故事變成短故事,講得繪聲繪色。

  二、自己讀書,瞭解課文內容,練習簡要講講故事比賽

  小組初講,評出最佳故事選手,參加班級比賽。

  a.商定比賽評價規則。

  師生一起討論商定,大體可從以下幾方面來評價:抓住故事主要內容,講得流暢完整,時間控制在一分鐘內。

  b.小組比賽。

  三、全班比賽,評出優秀小組

  拓展閱讀,鼓勵課外閱讀

  讀資料袋,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故事導讀:我國民間也流傳著一個故事,與《漁夫的故事》有些相似之處。《漁夫的故事》是講智慧的漁夫戰勝可怕的魔鬼,而我要推薦大家讀的故事,則是講智慧的農夫收服了狡猾凶狠的狼。想讀一讀嗎?

  讀《東郭先生和狼》,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和與《漁夫的故事》的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