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四日積月累

  四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四》的日積月累安排了一組與戰爭有關的成語,有的成語還包含著一個故事。小編在此整理了四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四》日積月累,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四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四》日積月累

  知己知彼:《孫子兵法·謀攻》“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一般都說“知己知彼”,指對自己的情況和敵人的情況都有透徹的瞭解。

  百戰百勝:多次打仗都能取得勝利。

  運籌帷幄:《漢書·高帝記》“上***劉邦***曰: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後稱在後方決定作戰策略。

  決勝千里:在千里之外就能決定最後的勝負,比喻智慧超群。

  出其不意:趁對方沒有料到***就採取行動***。

  攻其不備:趁敵人沒有防備的時候進攻。

  圍魏救趙: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用軍師孫臏的計策,乘魏國內部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憊,在桂陵***今山東菏澤***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後來用“圍魏救趙”來指類似的作戰方法。

  聲東擊西:聲,聲張,宣佈出來。軍事上出奇制勝使對方產生錯覺的一種戰術,即表面上或口頭嚷著攻打這邊,實際上卻攻打那邊。唐·杜佑《通典·兵典六》:“聲言擊東,其實擊西。”

  四面楚歌:《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霸王項羽被劉邦圍困在垓下,“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後來用以比喻孤立無援、四面受敵的處境。

  腹背受敵:前後都受到敵人的攻擊。

  草木皆兵:一草一木都像是兵一樣。《晉書·苻堅載記》記載,公元383年,苻堅率軍南下,攻打東晉,看見東晉軍隊佈陣整齊,“望八公山,草木皆人形”,非常懼怕。後來就用“草木皆兵”形容人在極度驚恐時,神經過敏,發生錯覺,稍有一點動靜,就非常緊張。

  風聲鶴唳:唳:鶴叫。《晉書·謝玄傳》記載,北方的秦王苻堅帶兵來攻打東晉王朝,在安徽淝水一帶,被晉軍打得大敗,往回逃的路上聽到風聲鶴叫,都以為是晉軍來追擊他們。後來就用“風聲鶴唳”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擾。

  四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四》成語故事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麼多呢?”說看,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虞姬自刎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僅剩兵卒至烏江,最終自刎於江邊。 以後人們就用“四面楚歌”這個詞,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而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產,遊手好閒,但後來卻被那些壞人逼迫得無以為生,而求助於別人時,別人又因他平日行為太壞,絕不同情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

  《運籌帷幄》

  語出《史記·高祖本紀》。這一典故說的是西漢初年,天下已定,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舉行盛大的宴會,喝了幾輪酒後,他向群臣提出一個問題:“我為什麼會取得勝利?而項羽為什麼會失敗?”高起、王陵認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佔城池與戰略要地,給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業。而項羽恰恰相反,有人不利,立功不授獎,賢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敗。漢高祖劉邦聽了,認為他們說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勝原因是能用人。他稱讚張良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古人有名,有字,子房為張良的字***。”意思是說,張良坐在軍帳中運用計謀,就能決定千里之外戰鬥的勝利。這說明張良心計多,善用腦,善用兵。後來人們就用“運籌帷幄”表示善於策劃用兵,指揮戰爭。

  四年級下冊《語文園地四》習作範文

  在我的相簿裡珍藏著這樣一張照片:我和媽媽站在一幢陰森森的青磚大樓前,我手裡拿著一杯冰淇淋,臉上沒有一點表情,眼角還掛著淚花,後面的大樓上赫然寫著“旅順日俄監獄舊址”。每次看到這張照片,我就毛骨悚然,當時的情景歷歷在目。

  那是我六歲的時候,爸爸媽媽帶我到大連旅遊。我們跟著導遊來到了一片很古老的建築群,那裡不僅有房子,還有窯場、菜地和工場。當時我很興奮,可是進去之後才發現,那裡並不是娛樂場所,一排排房子分別被稱為檢身室、醫務室、調查室、暗牢、絞刑場等,呈現在大家眼前的到處都是人骨和刑具,這時我才知道這裡是旅順日俄監獄舊址。導遊告訴我們,這座監獄建於日俄戰爭期間,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人又在院內修建了工場,強迫“犯人”為其生產軍需品和日用品,監獄四周建起了周長700多米,高4米的紅磚圍牆,並架設了電網。監獄中關押的“犯人”,大多數是中國人,也有朝鮮和日本人。這座監獄曾殺害眾多的中國、朝鮮和日本的革命志士及無辜群眾,已被闢為“帝國主義侵華罪行展覽館”。看著眼前的一幕幕,聽著導遊的講解,我嚇得哭出來了,爸爸不得不一直抱著我。

  參觀出來後,爸爸為了減輕我的恐懼感,給我買來一杯冰淇淋。趁著我和媽媽站在大樓前不注意,爸爸“咔嚓”一聲迅速給我們拍下了文章開頭所說的那張照片。

  這張照片一直烙在我的心底,讓我終身難忘。透過照片上這座我國目前儲存最完整、內涵最豐富、規模最大、展線最長、國際性最強的遺址類博物館,我進一步懂得了“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我一定要牢記歷史,珍惜現在的新生活,好好學習,將來報效祖國,讓我們國家變得更加強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