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主觀題審題方法

  縱觀近幾年的高考歷史主觀試題,命題風格基本穩定,注重考核歷史的主幹知識,以教材知識為依託,所涉及內容源於教材又高於教材,注重創設 新材料、新情境 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的考查。在此種情況之下,我們應注重新方法的探究:做到讀懂試題所提供的材料,從中發現、判斷和提取有效資訊。明確試題所發諸問之指向、時空界定和程度。這也就是說我們要學會審題!

       如下:

  1、審題型:

  目前高考主觀題主要有敘述、分析、比較、論證、評價題等型別。不同型別的試題各有不同的要求。熟悉和掌握歷史試題的不同型別和要求,有針對性地回答問題是取得較好成績的前提。例如:“結合19世紀晚期的有關背景,分析甲午戰爭爆發的必然性。這場戰爭對中國國內政局和遠東國際局勢產生了哪些重大影響?”這是一道敘述分析型別的主觀題。重點考查甲午戰爭的背景和影響。要求分析的也是背景和影響。審題時必須明白,試題的要求是敘述加分析。這樣,抓住了重點才能較好地回答這個問題。

  2、審範圍:

  這是審題的重要環節。所謂範圍是指問題所涉及的時間、空間、人物、事件以及在分析、論述時應涉及的論點、論據和知識。換言之,就是要審清試題的具體要求,找到答題的廣度和深度,否則便容易畫虎不成反成犬。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怎樣爆發的?”此題從原因上分析有遠因、有近因、有根源;從時間上分析從1919年到1939年;從內容上分析有這樣幾個層次:一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二是20年代的國際關係;三是1929年-1939年的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及其影響;四是英、法、美、對德、意、日的綏靖政策;五是歐洲兩個戰爭策源地形成。

  3、審重點:

  所謂審重點就是分析試題的設問指向。試題所問的方式、角度、側重點不同,回答的重點也應不同。例如:“19世紀末的科技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什麼影響?”和“19世紀末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以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前者的重點在於回答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出現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以及這種不平衡引起的矛盾,圍繞著矛盾形成兩大軍事集團引起戰爭危機等。後者的重點在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及其後果等。

  4、審字詞:

  就是從語法修飾的角度注意分析句子成分,找出試題的中心詞,然後再找出哪些是修辭或補充中心詞的附加成分和連帶成分,特別是要把握住那些表示時間概念、地域範圍、程度高低、數量多少的帶限制性的關鍵詞。例如:“結合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三次起義,分別說明人民群眾在革命中發揮的作用”這一問題。這是個論述題,要求以具體的史實論述人民群眾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的作用。“結合”就是要用具體事實,即三次起義的時間、原因、經過、結果來論述;“分析”就是要把三次起義分開說明。審題要冷靜、細緻,保持清醒的頭腦,迅速梳理知識,抓住要點,然後精心作答,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