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散文隨筆-古鎮隨筆6篇

  古鎮給人一種安寧祥和的感覺,描寫古鎮的散文也是特別的悠遠悠長的感覺。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古鎮散文隨筆6篇,希望大家喜歡。

  古鎮散文隨筆1

  從常德經桃源往西北至慈利縣城,沿澧水溯江而上30餘公里,便到了湘西古鎮——溪口。

  溪口因九都溪、杜家溪交匯入澧水而得名。澧水至桃家嘴折轉往北,繞坪坦、王家坪,再向東,呈“幾”字形,是一個漂流勝地。

  老人常說:溪口鎮是“七星灌鬥”的風水寶地,遠方客商從四周七條大道雲集溪口,致使溪口古鎮富甲一方,東經南山坪、通巖泊渡、柳林及慈利縣城;東北經甘堰、宜衝橋通高峰、熊家莊;往北經陽和,通三官寺、江埡、許家坊、永定***原大庸***、武陵源、桑植、永順、龍山、保靖、更遠可達湖北、重慶、四川、貴州;西經關門巖、西溪坪,到張家界市區;西南經金巖,通永定***原大庸***、古丈;南經洞溪通桃源、沅陵;東南經南山坪通高橋、朝陽、金坪、龍潭河。往昔,溪口曾憑一條澧水的舟楫之利,上通永順、保靖、桑植、龍山,下抵津市、漢口,很久以來就是商賈羈縻之所,兵家常爭之地。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就讀於慈利三中時,初到溪口,映入眼簾的首先是紅軍橋和土家吊腳樓。紅軍橋橫跨杜家溪,上部為橋面廊亭,橋面用寬大厚實木板鋪成,平穩結實,兩旁設欄杆、長凳,橋頂蓋瓦,形成長廊式走道。欄外挑出一層風雨簷,既增強橋的整體美感,又保護橋面和托架。橋架就放在橋墩上面,而橋墩與橋臺之間沒有任何鉚固措施,只憑橋臺和橋墩起著架空的承臺作用。下部是橋墩,用大青石圍砌,以料石填芯,呈六面形柱體,上下游均為銳角,以減少洪水的衝擊。坐在亭橋上,一陣清風吹來,格外舒爽。趕集日,賣冰甜酒的、賣時鮮水果的擺滿木橋的兩旁,本來就不寬的通道更加擁擠,擁擠中透出集市的繁華。

  溪口古鎮礙於地形狹窄,吊腳樓簇擁而立,一般為三層建築,第一層後臨溪水,用作廚房、餐廳;第二層屋前連線街面,用作生意經營;第三層寬敞、透亮,用作臥室、客房,撐開臨街木窗,整個街道一覽無餘。屋柱用大杉木鑿眼,柱與柱之間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連在一起,儘管不用一個鐵釘也十分堅固。房子四壁用杉木板開槽密鑲,裡裡外外都塗上桐油又幹淨又亮堂。

  溪口的街道是一條自東向西,狹窄擁擠的石板街,東低西高,曲曲折折,頗具湘西古鎮的色彩。街道兩旁的吊腳樓經營著理髮店、飯店面館、旅館、雜貨鋪、油行、布莊、染坊、縫紉店、罐鍋鋪子;野豬、鹿、兔、竹雞、錦雞、竹鼠、蛇、巖雞、核桃、花生、板栗、山梨、竹筍、杜仲、黃柏、烏桕、黃姜、木材、山竹等山貨應有盡有;偶遇趕集日,俊媳婦、大姑娘把整個街道擠得滿滿的,溪口特有的吆喝聲、笑聲、呼兒喚女聲充斥著整個山鎮,要談一件重要的事,非得找尋僻靜處不可。平時,可漫步街道,品街旁的美食,看銅壺的製作,轉過街口,從小巷深處飄來鄧麗君的“小城故事”等流行歌曲。慈利三中原校門旁,有一雙胞胎姊妹經營的照相館,因人長得漂亮,生意特別紅火,很多年輕的後生有事沒事都去擠一擠。當然最熱鬧的要數桃家嘴碼頭,一隻只機帆船滿載著趕集的人或山貨,來來往往,穿梭不斷。火車橋下的敞坪則圍滿進行土特產交易的商人,看貨、選貨、侃價、打捆包裝……最有趣的是牲畜交易市場,販子、經紀用其獨特的手語演繹著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故事。

  從老衛生院折轉往南,拾級而上,再轉過一段簡易公路,便到了九都溪,兩岸綠樹成蔭,河床上佈滿潔白的鵝卵石,像巧媳婦兒剛沖洗過,河水深淺不一,淺的一、兩米,深的數丈,河水無論深淺都清澈見底,掬一捧喝下去,甘甜、涼爽極了。不由得想起沈從文筆下的《邊城》。

  地道的溪口人十分質樸、厚道、熱情、豪爽。待客方面很有講究,進門便是四道茶----糖茶、蛋茶、炒米茶、葉子茶,然後把你拉到上席,大塊的土家臘肉、砂罐內的土雞,大碗的土家米酒,把你灌得飄飄然,再把你請到火坑邊,圍著紅紅的火苗,與你數說古今中外的趣事,山南地北地神侃。夜深了,最暖和的床被讓給你,一夜的美夢美得你似醉非醉,似醒未醒。

  說到溪口,不得不提一個人,那是世居溪口、在紅軍橋上一直襬粥攤的老奶奶***不知姓名***。1935年2月,賀龍、蕭克指揮紅二方面軍進行了棉花山阻擊戰時,紅軍醫生救治幾天昏睡不醒的老奶奶。後因戰事失利,紅軍戰略轉移,途徑此橋,老奶奶的母親揹著她站在橋上,給紅軍送飯送水。從此,風雨橋更名為紅軍橋,為了這段往事,老奶奶一直在紅軍橋上擺起粥攤,一擺就是幾十年,風雨無阻。或許老奶奶的粥很稠,配菜特別可口,或許客人喜歡聽老奶奶所講的紅軍故事,生意格外的好。老奶奶常說:“吃水不忘挖井人,祖輩感謝老紅軍。”老紅軍的故事不知聽了多少遍,我仍百聽不厭,每到溪口,都去看看老奶奶,喝她的稠粥,品嚐她做的配菜,溫習老紅軍的故事。看著別人的粥攤遠沒自己好,老奶奶充滿感激,對那些喝完粥,一摸口袋,才知忘帶錢食客,總笑著說:“沒事,沒事!”更不用說對窮孩子的免費饋贈了。

  溪口還有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民族英雄王育寅,當地人都稱他“王春鬍子”。日本鬼子入侵中國時,為救亡圖存,他毀家創辦澧西中學,為抗日戰爭培養人才,澧西中學現已成為遠近聞名、人才輩出的慈利三中。

  紅軍橋、吊腳樓、擁擠的石板街、繁忙的桃家嘴碼頭、清澈的九都溪水、擺粥攤的老奶奶……已在我的腦海中串成一幅畫、一首歌,不時地浮現在我的眼前,迴盪在我的耳邊。

  離開溪口已很多年了,我一直在打探她的訊息,得知:紅軍橋被沖走了,吊腳樓漸漸消失了,擺粥攤的老奶奶也已仙去……我魂縈夢牽的溪口古鎮只留在往昔如畫的印象內,留在未來美好的憧憬中……

  古鎮散文隨筆2

  金秋時節,由老馬識途倡導提議,舊時明月聯絡牽線,老忙熱情邀請,定於本週日***10月23日***請各位博友到江都邵伯***古稱“甘棠”***古鎮秋遊。邵伯有上千年的歷史文化遺蹟,稀世古木甘棠樹,有300多年曆史的鎮水鐵牛,還有明清的條石老街、大馬頭、古運河堤、鬥野園…… 為了不錯過跟老博友們的聚會,我特意提前請假休息,在家門口赴這場邵伯之約。

  兩天沒上網,顧不上與博友聯絡,乘車匆匆趕到邵伯時,已經上午九點十分,心裡惦記著博友,下了車三步並作兩步往河堤上趕,隔河就看見一群人在鬥野亭內拍照留影,知道是揚州的大部隊到了,心裡想著見面時的歡樂情景,心裡想著,卞老師伉儷會來,元元和老馬識途會來,天良秋之牛會來,還有玉荷清風會來,印石夫婦如果工作不忙的話,應該也會趕來,心中狂喜,加快了腳步,一路往鬥野亭狂奔。

  進了園,穿過走廊涼亭,果然看見一群人對著鐵牛又拍又親。我趕緊走上前去,拉著元元老師和馬校長的手,大叫“我來遲了,來遲了。揚州的博友都到了,我才趕來,真是慚愧。”元元給我幾塊糖,馬校長給我兩袋五香茶幹,老忙忙著散柚子,六立文帶了一袋老菱,說是快要下市的邵伯老菱,吃完就沒有了。我更是羞愧難言,因我兩手空空而來,未能盡半點地主之誼。

  我們一行人來到邵伯湖畔,觀賞了一號船閘、二號船閘。三號船閘正在建設中。幾年不來,邵伯湖畔大變樣,築起了高高的堤壩,建起了新橋和長長的水泥路和護欄。讓人疑心置身於三峽大壩。

 

  遊過邵伯湖,我們在六立文李老師的帶領下,沿著河堤向南走,便看見了高高的院牆和大馬頭三個字,頗有氣勢。說來更是慚愧,我雖身為江都人,也來過邵伯古鎮,可卻沒走近老街,細細觀摩它的模樣。我們走在條石街上,腳步聲驚醒了這座千年古鎮,小鎮居民見多不怪,看見我們都很熱情。老街店鋪林立,老郵電局,老影劇院,還有謝安的住處,都基本儲存著原貌。有的木板門上依稀可見革命標語,“共產黨萬歲”“舉大慶旗,學王進喜”。還有熱心的居民向我們引薦,“這院子後面還有老房子,你們進來看看。”我們沿街一路向南,參觀了老文化站,文化站內長著甘棠樹,經歷了七百餘年的風雨,被列為市級古木,如果不到秋後,當是枝繁葉茂。還有一顆石榴樹,有了110年的樹齡,枝頭掛著累累碩果,有些石榴裂開了嘴向我們笑。

  一路行走到梵行寺,寺廟在建中,佔地面積不大,卻依水而建,翹角飛簷已具規模。阿彌陀佛,住持真是功德無量。一行人在客堂聽印如講經,我跟在玉荷清風身後,看他搬弄相機,左拍拍右拍拍。大家起身告辭時,我和清風向住持宣傳牡丹金帶圍,清風真是個花痴,一講到花草就侃侃而談,我們掉了隊,讓大部隊等著我們去吃飯。

  老忙真是熱情不得了,處處想得周到。忙前忙後,忙左忙右,又是水果、又是點心,元元戲稱:“人家說是三道茶,我們來邵伯,吃了八道茶。”午餐桌上,全是邵伯名吃,邵伯香腸,邵伯肥腸,邵伯老鵝、邵伯螃蟹,美味豐盛。老忙手拿文稿,唸詩點名,惹得大家哈哈笑。用完午餐,回到大街上,我東張西望,見路邊有賣爆炒栗子的,連忙稱二斤栗子,讓大夥兒嚐嚐,算是補償一下內心的愧疚。

  飯後,老忙茶館又開張了,我們走進油田宿舍大院,在閱覽室休息喝茶,老忙樓上樓下還是忙個不停,熱情邀請我們到他居住的桃花源看看。博友們對著老忙家的小院又是一陣猛拍。最後,老忙和六立文把揚州的博友送上車,大家戀戀不捨地道別。

  謝謝忙公的盛情招待,謝謝卞老師的邀約,也謝謝一群博友能移步邵伯,留下許多歡樂的鏡頭,顏顏有許多不到之處,請各位諒解。請諸位下次有空到宜陵古鎮來遊玩,顏顏在此恭候各位博友大駕光臨。

  古鎮散文隨筆3

  決定去看看周村古鎮,這個我省著名的商業古鎮。起了個大早,初秋的清晨有絲絲涼意,青青的小草、綠綠的樹葉上掛滿了露珠,空氣中瀰漫著泥土的芳香,令人神清氣爽,帶著一天的好心情,披著初升的陽光向著魯中古鎮——周村前行,去追尋魯商文化的足跡。

  臨進周村遠遠便看見“天下第一村”的牌坊,巍然矗立。相傳乾隆下江南時路過周村,正逢正月十五。大街一帶各商號張燈結綵,請來了旱船、獅子、高蹺等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民俗表演。乾隆帝見此龍心大悅,欽賜周村為“天下第一村”。

  進入古鎮大街,便看到右側矗立著一個匾牌,上面寫著“旱碼頭”三個大字。史載周村古大街形成於宋元時期,興盛於明清。清朝中葉,周村成為著名的商業中心,與佛山、景德鎮、朱仙鎮並稱中國四大“旱碼頭”***陸上商品貿易、物資流通集散地***。

  沿著古街往前走,覺得自己彷彿進入了歷史的隧道,回到了600多年前的商城。映入眼簾的是大街兩旁的明清建築,長街短巷、黛瓦粉牆、店鋪林立、青石板、老字號、舊牌樓、馬車、轎子、書局、酒肆、客棧、染坊、票號、銀號、綢布莊······家家古香古色,處處懸燈結彩。一刻恍惚中彷彿聽到自遙遠的地方傳來的商城繁華的喧囂聲,來自那個年代迴響,一直縈繞,而且昔日商賈雲集的影子也仍斑駁可見,時至今日今也還在延續著她的輝煌。

  很難想象在淄博這個現代化城市中,還有一座儲存如此完好的原址原貌、原汁原味的古鎮,不由的我生出幾分好奇。據說周村古鎮,原有商業老街巷36條,還有許多小衚衕。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初“拆舊建新”大潮洶湧,儘管一些民間有識之士極力為古街保護呼籲奔走,但仍難逃厄運,絕大部分蕩然無存。也聽說淄博市在城市改造中因資金短缺而保留下了古鎮的這條街,還聽說那年張藝謀鞏俐他們在這裡拍《活著》也是保留下來的一個原因。不由的我又生出幾分感嘆:萬幸,萬幸!因此,這條古街才得以成為活著的歷史,魯商文化才得以更好地傳承廣大,也才成為當下稀有的旅遊資源。

  徜徉在古街,品味著古街,房子是古老的,覺得房子裡的人家看上去摸樣也是古老的,並且做著同樣古老的生意——原始工藝、手工作坊、印染、雕刻、古玩、奇石、字畫、燒餅、蜜罐、煮鍋······雖然同樣是做生意,但卻沒有看到一個現代化的廣告牌,沒有叫賣聲,沒有口若懸河地宣傳推銷聲,也不像當今商海中拼搏的人們那樣匆忙緊張,此刻還真有一種不知是何年何夕的感覺。店主人們慵懶、休閒、從容地擺弄著小狗、擺弄著鳥籠、三三兩兩下著棋、打著牌·····我想莫非是他們完全沉浸在老祖宗為他們留下的這快風水寶地之中,享受著物質的非物的質文化遺產,不需要努力,便也會財源滾滾,所以才如此神定氣閒。

  的確是這樣,周村古商城古樸而神奇,蘊藏著許多祕密,滿街流淌著故事。據說居民魏女士的大姨早年送給她一隻碗,她一直當飯碗用了五六年,專家一鑑定,卻是一隻“康熙鬥彩花卉紋碗”,一件價值連城的寶貝。居民呂先生下鄉蒐集舊物,一個老大爺50塊錢賣給他一把破椅子,卻原來是一把價值一二十萬的明代古椅。

  逛了很多商鋪,最熱鬧的是燒餅鋪了,人們排著長隊等待用傳統手工技藝製作即將出爐的燒餅。周村燒餅可是歷史悠久,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據《資治通鑑》記載,漢桓帝延熹三年***公元160年***就有了周村燒餅。雖然各地的超市裡也有賣包裝精美的周村燒餅,但是都不如這裡的好吃。這種燒餅只有在古街的燒餅鋪裡現買現吃剛出爐的才最有味道。我也加入到排隊的行列中,終於也買到了新鮮出爐的燒餅,正如傳說的那樣:小小的圓餅薄如紗扇,形似滿月,落地珠散玉碎,***回味無窮。

  絲綢店裡也是個熱鬧的地方。周村是我國北方絲綢之路的源頭之一。周村絲綢文化源遠流長,歷史上曾經“桑植滿田園,戶戶皆養蠶,步步聞機聲,家家織綢緞”,有“絲綢之鄉”的美稱。清末各地絲商紛紛到周村投資辦廠。周村逐漸發展成為山東絲綢業的中心。如今絲綢店仍舊保留了古老的經營方式,進門仍是封閉的紅漆木板櫃檯,各色花樣的絲綢仍是捲成長條布卷排列在櫃檯上,櫃檯裡邊的人,手拿了木尺,剪刀,招呼著顧客。這裡的氣氛很舒雅,偶爾,還會聽到一曲琵琶從店鋪裡飄出,或是一陣京胡拉的有板有眼,好不愜意。

  周村的絲綢織染業也是相當的繁榮,《大染坊》正是當時印染業的一個真實再現,這裡也是大染坊拍攝地。渾然天成的明清建築群和佈局合理的深宅大院吸引了眾多影視劇組前來拍攝。張藝謀執導的《活著》讓古商城走上熒屏,之後《闖關東》、《中國商人》、《旱碼頭》等影視劇組也都紛紛在這裡取景。

  古鎮自古地傑人靈,這裡造就了無數個有名的商人,他們留給後人的不但是經商的法寶和精神財富還有至今完好的深宅大院,楊家大院是這些大院的代表作。大院的主人就是魯商的代表人物楊瑞清。楊瑞清自幼聰穎,16歲中舉人,但是他厭倦仕途,思想活躍,善於接受新鮮事物,對封建皇權深惡痛絕,最後走上了經商之路。他積極與外國商人接觸,給那個時代的周村帶來了許多先進的經商理念。在他的運作下,周村有了現代化的絲織裝置,有了電燈,甚至先於北京有了電影放映。

  楊家大院是二進四合院,前後相連。院中植有花草樹木,其中有上百年的參天老樹,也有近幾年新植的樹木,花園中有各種奇花異草,擺放著一些大小不一的觀賞石,兩個四合院的後面還有一個院子,院子裡有規模不小的馬廄和停放在那裡的馬車以及司馬人住的房子,處處彰顯出當時主人的富有和闊氣。室內陳設也十分考究,中西合璧,有精美的中式字畫、古玩、刺繡、木雕,也有歐式的沙發、茶几、唱機等,處處彰顯出主人不俗的文化品味還有前衛、時尚、新潮的一面,同時也體現出近代魯商儒雅的生活情趣。

  古鎮造就了商人也造就了政治家,周村歷史上的狀元王應統便是其中的一個。王應統***1663~1715***,祖籍山東長山縣,清康熙二年***1663***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其曾祖父王重明曾任山西沁周同知;其父王廷揚在康熙二十三***1684***中武舉,但不喜歡人朝為官,二生隱居於市。王應統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參加鄉試中武舉。翌年,赴京試中進士,應殿試一舉奪魁,被欽點為狀元。那年他25歲。

  狀元府也是古鎮的一個標誌性建築,比其他建築更為壯觀,整座建築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建築風格,前後兩院,兩個院落中間有一座磚木結構的二層樓,人稱狀元樓。青磚灰瓦,雕樑畫棟,氣勢恢巨集,並建有花園和演武場,整個府邸的建築風格和規模彰顯了官宦人家的風範,既有官府的威嚴氛圍又有居家的閒適情調。大染坊、瑞蚨祥、三益堂······這些古鎮上著名的商鋪以及商鋪主人的住宅大院也完好無損的保留了下來。

  歷史留給我們的決不只是房子和商鋪,還有她那迷人的氛圍,不只是建築的氛圍,更是一種歷史的生態文化氛圍。古商城充滿了濃厚的北方民俗氣息,早上敲響“天下第一鑼”,寓意大小商家鴻運當頭、生意興隆;在景區北口***處,來自民間的鑼鼓隊穿上傳統的服裝打鑼、敲鼓、吹起歡快的嗩吶調;民俗婚禮的花轎穿街而過;洋車、馬車往返不停,當然還有古鎮上那些具有古老氣質的人們以及來自四面八方的具有現代氣質的追尋者,有序地熱鬧著古鎮。

  昔日魯商文化在這裡崛起,今日魯商文化在這裡傳承。走進古鎮踏今訪古,既是為傳奇而來,更為文化古韻而來。

  不知不覺中夜幕已經降臨,夜色中的古鎮,在月光和燈光的交相輝映下,散發著迷人的光彩,如夢如幻,留給我無盡的遐想······

  古鎮散文隨筆4:古鎮印象

  作者:金梧桐

  渡船過江,方石階梯,黑瓦青磚赫然眼前。小溪流水,波瀾不驚,猶如一張古畫再現,神韻所在也許是小石橋,碧水泱泱,綠樹掩映,悠然的小船在橋洞中穿過。民俗純樸,掌船人穿著古典,魚尾式的划槳在這些中年婦女手中,輕盈捷快,順勢小船順水而下。遠遠向外望去,高聳的磚塔、成片成片的湖區,彷彿鶴立於獨島之上。

  走進村莊,家家閣樓交錯,互相輝映,房屋的後剎,臺階依次壘砌,彎腰便可伸手濁水。小樓不但建築別緻,在使用上更是簡潔方便。走上閣樓,疏密有致的窗格外是清朗朗的天,風帶著甜香。樟樹的碧綠映襯,水中倒影交接。伸手就可以構到對面瓦上的青苔,江南多雨水,綠油油的訴說著與水的故事。街上人來客往,不現一絲奔忙。悠遠的遠方飄來古老的笛聲,笛聲在晴朗的天空中忽高忽下,將古鎮渲染得詩意迷茫,讓人想到賈平凹小說中來自古城牆的壎聲。我想吹這笛聲的一定是位少女吧!若隱若現,雲淡風輕般傳遞著關於愛情的解悟。猛然間驚醒,結果自然是空的,變成一段配樂的迷惘和思念。

  深巷裡飄來一股茶香,從一這方青石鋪街道上迂迴幾次,忽然一座淡雅閣樓構築在繞河旁……青石、琉璃、與茶有關的詩詞歌賦,再加上空氣中瀰漫著或濃郁或淡雅的味道,引至三毛茶館。樹蔭下襬放著數十張方形木桌,評茶杯一字擺開,茶香嫋嫋,喝茶人落落大方,一老者拂袖掠須。走上茶樓,三毛眾多書信懸掛於門窗間隔空間之中,喚來主人才知,三毛生前來周莊。茶樓主人寫一篇文章,後來被三毛朋友得知,並督促主人寄給三毛,書信來往,後來三毛自縊身亡,無比的思念和悲傷,三年醞釀辦起了“三毛茶樓”。

  古鎮九百多年曆史,歷經滄桑,傳承了中華文化底蘊,來人讚歎不已,寧靜、古樸、安詳、清麗。伴著小橋,伴著流水,伴著小橋流水邊的人家,古鎮顯得神祕而靈秀。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似乎是千年不變的境地,每閉上雙眼眼前定掠過一幅幅圖畫,景美、人美、水美,古鎮這風雨九百歲的水鄉在我心中出落得更為深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