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馬克思的勞動二重性學說***2***



    三、勞動二重性學說是理解政治經濟學——《資本論》的樞紐
    《資本論》的邏輯力量皆源於勞動二重性理論,這部經濟學巨集篇鉅著屢遭批判而不毀,就在於還沒有人對馬克思獨創的勞動二重性學說提出令人信服的質疑。
    任何一種理論體系只要是真正科學的,必須包含三個有機組成部分:一是反映客觀現實的一整套範疇及其合乎邏輯的發展;二是內在於這些範疇中的聯絡,主要是相關範疇之間的矛盾及其發展;三是支配這些聯絡或其中矛盾運動的規律性。政治經濟學就具有這三個有機組成部分。馬克思說:“在形式上,敘述方法必須與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須充分地佔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絡。只有這項工作完成以後,現實的運動才能適當地敘述出來。完成了這些工作之後,就能用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按照歷史發展的順序,把由分析得到的各種範疇、它們之間的矛盾及其發展的規律性系統地敘述出來,從而使原先佔有的錯綜複雜的材料在思維中完整而有條理地重現。《資本論》就是這樣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科學地揭露出來的,因而是由科學體系的三個組成部分一一一整套範疇、相關範疇之間的矛盾及其發展、支配這些矛盾發展的規律性—構成的。要了解勞動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就要按照《資本論》的這三個有機組成部分來進行探討。
   從範疇考察,依據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可以分別看到與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有關聯的一系列範疇:具體勞動—使用價值***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勞動過程—不變資本—生產無限擴大;抽象勞動—價值***交換價值***—剩餘價值一一價值增殖過程—可變資本—勞動群眾的購買力相對縮小;勞動—商品—貨幣—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剩餘價值率—工資—資本積累***擴大再生產***—資本有機構成—相對人口過剩—經濟危機。這一整套範疇都是從勞動二重性產生的,不發現勞動二重性就不可能得出反映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這一整套的科學範疇,也就不可能理解資本主義的本質。
    從相關範疇的矛盾考察,可以看到各對矛盾之間的關聯:勞動二重性矛盾—商品二因素矛盾—商品與貨幣矛盾—勞動與資本矛盾—勞動過程與價值增殖過程矛盾—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佔有制的矛盾—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矛盾一一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中一系列矛盾***生產無限擴大與勞動群眾購買力相對縮小的矛盾***—經濟危機的爆發。這些重要的矛盾都是由勞動二重性矛盾產生的。不發現勞動二重性,就不可能洞察這些矛盾之間的內在聯絡,也就不可能理解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過程及其滅亡的必然性。
    從支配這些矛盾運動的幾個重要規律考察:價值規律是商品生產的基本規律,隨著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它支配著勞動二重性的矛盾運動,從而支配著商品二因素的矛盾運動;作為價值規律的變形—商品流通規律支配著商品與貨幣的矛盾運動;在價值規律的基礎上產生的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規律,支配著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切方面和一切過程的矛盾運動;由於剩餘價值規律的作用產生了資本積累的一般規律,從而產生了資本主義人口規律。這兩個規律又共同支配著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矛盾運動,支配著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中的一系列矛盾運動,特別是生產無限擴大與勞動群眾購買力相對縮小的矛盾運動,最終導致週期性的相對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的爆發。所有這些規律都是與商品的價值密切關聯的,而價值則是抽象勞動創造的。如果不區分勞動二重性,不把抽象勞動從勞動中劃分出來,就不可能認識上列這些規律,也就不可能理解反映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政治經濟學。
    從資本流通過程及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考察,資本流通過程包含資本迴圈、資本週轉和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其中所分析的範疇、矛盾與規律,無一不與勞動二重性有關;在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中,產業資本、商品經營資本、貨幣經營資本和生息資本,利潤、商業利潤、利息和地租,利潤率、平均利潤率規律、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所有這些特殊形式、轉化形式等,必然與它們所由產生的各種範疇和規律一樣,都與勞動二重性密切相關。馬克思正是由於發現了包含在商品中的勞動二重性,才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經濟的內在矛盾,說明了商品二因素的關係,闡明瞭價值的本質、價值實體、價值量以及價值形式和價值規律等問題,從而建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也正是由於勞動二重性的發現,才找到了破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各種現象的密碼,由此為建立剩餘價值論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為形成馬克思主義的全部經濟理論準備了理論前提。馬克思把勞動二重性視為剖析資本主義關係的方法論,指出:“這就是批判地理解問題的全部祕密”。
    四、勞動二重性學說是勞動價值論重獲新生的關鍵
    對於馬克思對勞動二重性的發現和論證及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歷史程序中的勞動二重性矛盾發展的研究,列寧肯定地講:“為我們揭明瞭這些矛盾以及這個社會在這個社會的各個部分的總和中,在這個社會的開始直到終結的過程的發展和生長,和運動”。但馬克思在概括勞動二重性範疇並對其含義進行論述時,卻只是把勞動二重性雙方看作是勞動的兩個不同特性或是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對勞動所進行的認識,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掩蓋了其發現的重要理論價值和意義,甚至又不可避免地使他將其發現與古典學者們的發現相混同了,並使之成為後人深化認識勞動二重性範疇時難以逾越的框框、瓶頸或盲點。馬克思勞動價值學說中的這些不完善性對於後人據以進行的社會實踐導致諸多挫折、對於之後勞動價值論的發展,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馬克思的勞動二重性學說本身也需要進一步完善和發展。惟有如此,勞動價值學說理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才會更具理論的科學性和實踐的指導性。勞動二重性範疇不僅應當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而且更應當是發展和完善勞動價值理論的“樞紐”和突破口。
    具體勞動是在一定具體形式下進行的勞動,如學者和農夫的勞動。但馬克思認為,不借助知識力的運用,就不能區分兩個都在付出體力的勞動者誰在從事複雜勞動。馬克思的失誤在於他對簡單勞動的“過度抽象”。因此,要堅持勞動價值論的一元論,就必須堅持馬克思關於簡單勞動與複雜勞動範疇,取消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範疇。因為簡單勞動與複雜勞動只是程度上或量上差別,而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界定則意味著質的差別,是兩種性質的勞動。根據上述邏輯推理,具體勞動既非古典學派的個別勞動範疇,即以整體的形態存在、可相對獨立地生產或創造出具有某種使用價值的勞動產品或財富的個別勞動現象,也非馬克思所說的“人類勞動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形式的耗費”,只能是勞動內在矛盾中的一個方面,是勞動的前提性條件或可能性的勞動。它在不同情形下有不同的意義,馬克思勞動二重性中的具體勞動所具有的意義只適應於這種情形—當它只是作為勞動二重性中與抽象勞動方面相對應的一方存在時。具體勞動諸要素的含義及其具體內容和表現形式是與時俱進的。
    抽象勞動是馬克思通過辯證邏輯的方法對勞動內在本質矛盾中關於生理學意義上的能量耗費一方的概括。馬克思說,沒有上述具體勞動方面的抽象勞動方面或能量耗費也非勞動,至多隻能是某種娛樂或休閒活動。但馬克思關於抽象勞動的定義有失偏頗:他僅把抽象勞動看成是人的體力和腦力的耗費,腦力和聽力、視力、手力、腳力一樣,都是身體器官的功能,都是體力的一部分,抽象勞動應該是體力和知識力的綜合運用;勞動力既屬於個人***體力***又屬於社會***知識力***,包含在商品中的價值和剩餘價值不僅是僱傭工人創造的,而且隨著知識力的積累,價值的創造就越來越依賴於社會;相對於具體勞動,抽象勞動作為相同的人類勞動,具有同質性;從不同人的不同抽象勞動來看,又會有勞動複雜程度、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的不同,既可以是不同量的,又可以是不同質的。
    深化認識勞動二重性學說,就要把握它們之間對立統一關係。勞動二重性中任何一方相對於一完整的勞動或個別勞動現象,都只是其內在的一個不可或缺、相互依賴的方,在人類社會的不同歷史時期,雙方在對立統一關係和過程中處於完全不同的地位並起著不同的作用。勞動二重性雙方的對立統一體-一一勞動及其成果,既是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方面的表現形式,又完全不是它們雙方中的任一方了。馬克思指出:勞動產品或商品中所具有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即商品二因素***,不過是勞動二重性雙方及其關係在前者中的延續或對應。但他卻並未進而去揭示這種延續或對應關係中隱藏著的更深層的含義和理論意義。商品二因素的辯證關係,不僅表現在質上,還要通過量的形式體現。比如,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社會必要量是如何形成和計量的、又是通過何種數量關係相對立統一而形成反映商品的交換能力的交換價值量的、如何最終轉化為生產價格和價格這些貨幣表現形式等問題,都既是上述辯證關係的一種自然發展過程及結果,也是必須要從理論上加以解決的,必須相應按前述勞動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所具有的辯證關係鏈,對應地提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二重性,並將其與勞動二重性、商品二因素之間有機地聯絡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