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馬克思與韋伯對資本主義精神的解讀論文

  馬克思處於兩種資本主義主要發展方式交替之時――以強盜式掠奪為主的積累財富方式向以理性生產為主的積累財富方式轉變。

        今天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是:試論馬克思與韋伯對資本主義精神的解讀相關論文。具體內容如下,歡迎參考閱讀:


試論馬克思與韋伯對資本主義精神的解讀
 

  一、馬克思的“資本主義精神”

  馬克思對資產階級的歷史地位的評價是很高的,他認為“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但他對資本主義精神的評價卻近乎苛刻。馬克思指責資本主義對封建主義的代替就是用“公開的、無恥的、直接的、露骨的剝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蓋著的剝削”。

  ***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而馬克思對資產階級的最經典描述莫過於下面的這句話。“在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 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

  從這些描述中我們不難看出,馬克思把資本主義精神描述為貪婪攫取利潤的強盜冒險精神。貪婪、無恥、卑鄙…馬克思使用了他能想到的所有的詞來譴責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精神是否真像馬克思描述的那樣?韋伯可不這樣認為。
 

  二、韋伯的“資本主義精神”

  韋伯認為對利潤的追求非資產階級所特有。“這種汲汲營營,無論過去或現在,皆可見之於侍者、醫生、車伕、藝術家、***、貪官、軍人、盜匪、十字軍士兵、賭徒、以及乞丐……”“將所有追求金錢的努力通通稱為資本主義的’精神’,更是沒有意義。”

  韋伯認為資本主義精神是用“和平”的、“理性”的、“節制”的方式追逐不斷再生的利潤的精神。韋伯以富蘭克林作為資本主義精神的典範:勤勉、守時、誠實、重信用、節儉。但這只是資本主義精神的外在表現而非核心價值觀。由於資本主義精神深深打上了新教倫理的印記,因此在最能體現資本主義精神的新教徒資本家身上,天職觀念和禁慾主義成了資本主義精神的核心內容。

  “天職”***Calling***一詞包含了對人們日常活動的評價。資產階級節制有度,講究信用,精明強幹,全心全意地投入事業中的世俗活動得到了宗教倫理上的肯定,具有了神聖意義。與之相反,揮霍無度、浪費時間、有錢不賺、失去機遇則被認為是”瀆職”。

  禁慾主義在這裡是入世的禁慾主義。禁慾不是為了來生,而是為了世俗活動,因為世俗的活動本身就具備了宗教的神聖意義。禁慾並不否認對財富的追求,“禁慾尤其極力反對的是,無拘無束地享受人生及生命所提供的一切樂趣”。這種價值觀念正是資產階級積極進取精神的體現。
 

  三、馬克思與韋伯不同認識的解析

  筆者認為,資本主義積累財富主要有兩種方式――強盜式掠奪和理性生產。馬克思偏重於對資產階級強盜式掠奪的認識,而韋伯偏重於對資產階級理性生產的認識。每種資本主義發展方式都有與之相對應的資本主義精神,資本主義發展方式和資本主義精神也處於”流變”之中。

  馬克思處於兩種資本主義主要發展方式交替之時――以強盜式掠奪為主的積累財富方式向以理性生產為主的積累財富方式轉變。那時工業革命僅在英法美完成,資產階級貪婪攫取利潤的強盜冒險精神與和平地、理性地追逐不斷再生的利潤的精神共存。而舊的掠奪式的強盜式掠奪行為在殖民地仍大量存在。“當他們在歐洲大談國家公債神聖不可侵犯的時候,難道不是同時就在印度沒收了那些把私人積蓄投給東印度公司作股本的拉甲所應得的股息嗎?”由此不難得出,在歐洲資本主義精神發生轉變時,殖民地仍是一片野蠻。因此,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精神的理解是與特定時代背景相適應的。

  韋伯的這個作品集寫於1904年至1920年,此時第二次工業革命已經在英、法、美、德、日等多國完成。資本主義在多國已完全超越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階段。以生產為主的積累財富方式早已佔據了決定性地位。這時資本主義精神也必然要發生轉變。勤勉、守時、誠實、重信用、節儉,這些對生產創造必不可少的美德就成為了資本主義的主流精神。這些美德正是”天職”觀念和禁慾主義的具體體現。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從宗教的角度對這種資本主義精神尋根探源。

  可以這樣說,資本主義或靠強盜式掠奪攫取財富,或靠物質生產積累財富。每種方式都有與之相對應的價值取向和基本精神。因此,馬克思與韋伯的兩種看似彼此衝突的資本主義精神不但不矛盾,而且統一在歷史的辨證發展過程之中。
 

  四、馬克思與韋伯對資本主義精神的非理性層面的共同認識

  馬克思與韋伯對資本主義精神的理解上,也有著共同之處:資本無限積累會引發不良後果,韋伯對此表示擔憂,而馬克思則號召無產階級革命;人與物之間的關係發生顛倒,韋伯看到的是資本積累代替了人們對幸福的追求成為了人生目的,馬克思看到的是資本拜物教***當然還有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限於篇幅筆者只選擇最具典型的資本拜物教進行論述***。

  韋伯與馬克思都看到了資本的無限積累的非理性成份。禁慾主義與人們天生的財產享受欲是相對抗的。基督新教的入世禁慾舉其全力抵制財產的自由享樂,勒緊消費,特別是奢侈消費。但是大量的財富怎麼處置?會引發什麼樣的後果?韋伯並沒有想到無產階級革命,他認為這些財富最終會使人們朝著貴族化的方向墮落,這種墮落又會引發新的”宗教改革”。馬克思把財富的過度積累稱為”生產過剩”。

  生產過剩引發商業危機,”資產階級用什麼辦法來克服這種危機呢?一方面不得不消滅大量生產力,另一方面奪取新的市場,更加徹底地利用舊的市場。”但是生產過剩和商業危機是資本主義自身無法克服的。它是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制之間的矛盾造成的。只有無產階級革命才能解決這一矛盾。

  韋伯和馬克思也看到人與物之間的關係是顛倒的。韋伯認為資本主義精神中的“至善”就是“賺錢,賺更多的錢,並嚴格迴避一切天生自然的享樂”。在這種精神中是完全看不到幸福主義的。營利變成了人生的目的,而不再是為了滿足人的物質生活需求的手段。

  在這種資本主義精神的指導下,資產階級用理性的方式追求非理性的生活。這種為了生產而生產、為了積累而積累、為了金錢而金錢的行為與人的自然本性是向背離的,是極端的非理性。馬克思從資本主義精神中看到了資本拜物教。資本拜物教就是把資本的價值增殖看作是物本身具有的魔力的一種錯誤觀念。

  資本是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它反映資本家與僱傭工人之間的剝削與被剝削關係。但是,在資本的運動過程中,它採取著貨幣、生產資料、商品等物質形態,並在不斷的迴圈和週轉中,給它的所有者帶來利潤和收入,於是在人們的觀念上便形成了一種錯覺,似乎貨幣、生產資料或商品這些物天生就是資本,天然地具有使價值增殖的魔力。在資本拜物教的遮蓋下,物高居在上,人卻消失了。
 

  五、結語

  馬克思把資本主義精神描述為貪婪攫取利潤的強盜冒險精神;韋伯把資本主義精神看作用和平的、”性的、節制的方式追逐不斷再生的利潤的精神。二者對資本主義精神的理解似乎針鋒相對,不可調和。其實,兩種”資本主義精神”是對資產階級追求財富的兩種不同方式――強盜式掠奪和理性生產――的認識。

  兩人對資本主義精神非理性的層面都有深刻認識,兩人有著見解一致的地方。他們都察覺到了資本無限積累會帶來不良後果和人與物的顛倒關係。筆者認為只有對馬克思和韋伯的觀點進行揚棄並加以綜合,才會對資本主義精神有全面的、合理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