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自我改革

  摘要:在社會飛躍發展的今天,《共產黨宣言》依舊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通過對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中採取的各種改革和完善措施進行分析,以此揭示了這些措施只是為了鞏固資本主義制度並推動其發展服務,進而論證資本主義制度剝削的本質並沒有發生改變。

  關鍵詞: 《共產黨宣言》資本主義 生產力 生產關係

  生產力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不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都要大力發展生產力,不同的是,資本主義國家大力發展生產力是為了獲取更多的剩餘價值。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提高生產力,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在自身範圍內進行了重大的調整。

  一、 資本主義國家生產關係的改革

  資本主義國家對生產關係的改革有三個主要的途徑:股份制、全民福利制度和科技革命。

  ***一***股份制

  股份制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調整的具體內容之一,它調整和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早期資本主義階段,由於生產力水平有限,許多生產同類商品的企業或產品有密切關係的企業合併組成大公司。就減少了投資費用,降低了生產力成本,獲得了更大的收益,這種公司形式便是托拉斯式的股份制公司。20世紀8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對其生產資料佔有形式社會化又有了重大調整,他們通過市場把技術和資金輸入國外,利用發展中國家的資源和人口優勢,尋求高額的利潤回報,使得跨國公司應運而生,跨國公司是資本主義運用新的生產關係調劑生產力的一個重要手段。

  ***二***全民福利

  資本主義國家以全民福利為載體,調整和變革分配關係。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政府基本對經濟活動採取的是“自由放任”的政策。社會財富嚴重分配不均,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羅斯福新政”和凱恩斯巨集觀調控理論這時候逐步登上了歷史的舞臺,資本主義打出了建設福利國家的旗號,以改革分配關係為突破口大力改善生產關係。在資本主義國家主要採取的福利制度是指通過對國民收入分配進行干預或調整,縮小二極分化,提高低收入群體的生活水平,並使之達到當代應有的水平。通過福利制度,資本主義國家縮小了貧富差距,平抑了經濟週期性波動,維持了經濟穩定增長。

  ***三***科技革命

  伴隨著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資本主義在所有制方面對生產關係進行了三次調整和變革。第一次科技革命進入“蒸汽時代”,資本主義採取的是所有權和使用權兩權相統一的所有制形式,這種所有制形式是和當時的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的。第二次科技革命進入“電氣時代”,因為重工業要求資本的大量投入,因此資本開始逐步集中起來。以致於股份制公司開始發展起來,尤其是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政府和資本家的相互聯合和滲透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新形式。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資訊時代”,科學技術成為主要的生產力和獨立的剩餘價值來源,生產力水平得到空前的提高。

  二、資本國家關係改革的實質

  資本主義國家的本質是發展資本主義經濟以維護其資產階級統治,資本主義的經濟根源是生產資料私有制,只要生產資料私有制不改變,資本主義的實質就不會改變。“資產階級除非對生產工具,從而對生產關係,從而對全部社會關係不斷地進行革命,否則就不能生存。反之原封不動地保持舊的生產方式,卻是過去的工業階級生存的首要條件。”

  三、資本主義國家危機重重

  當今的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世界中越來越多的結構危機、次貸危機、成千上萬的人生存受到危險,正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裡預言的“生產的不斷變革,一切社會狀況不停的動盪,永遠的不安定和變動,這就是資產階級時代不同於過去一切時代的地方。”“資產階級生存和統治的根本條件,是財富在私人手裡的積累,是資本的形成和增值;資本的條件是僱傭勞動。”這一點對於目前的資本主義來說仍然適用。“隨著資本階級即資本的發展,現代工人階級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發展,他們同樣受到競爭和市場的一切波動的影響。”

  在《共產黨宣言》這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著作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成功的預見了資本主義的歷史趨勢,對其動因、表現方式和結果都進行了論述,至今依舊有啟發意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85年

  [2]肖楓.做堅定而清醒的共產主義者[J].社會科學 ,1998 ***6***

  [3]齊蘭.壟斷資本全球化問題研究[M].商務印書館,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