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賓王怎麼死的

  駱賓王是初唐時期著名的詩人,對於駱賓王的死因,到現在也仍舊存在著爭論,有許多的說法。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說是徐敬業兵變失敗後,駱賓王和徐敬業的舊部意欲逃去高麗,在去往高麗的途中因為遇到了風浪被阻,徐敬業的部將王那相叛變,為了將功贖罪、為自己討得一線生機,遂將駱賓王給殺了,並將其頭顱上交至朝廷,駱賓王全家也因此無一倖免都被殺害了。在《舊唐書》和《資治通鑑》等史書中,對於駱賓王的死,都記載的是此說法;

  一說徐敬業兵變失敗後,只有駱賓王和徐敬業的兒子逃了出來,二人躲藏在水蕩,最後駱賓王死在崇川,徐敬業的兒子為其修的墓;

  一說徐敬業兵變失敗後,官軍一直都沒有抓到徐敬業和駱賓王,他們紛紛害怕武則天怪罪下來,遂找了兩具屍體來冒充徐敬業和駱賓王,並將兩具屍體的頭顱砍了下來上交至朝廷算是交差了。據傳徐敬業和駱賓王后來都出了家,做了和尚。此說法記錄在唐朝的《本事詩》中;

  一說徐敬業兵變失敗後,駱賓王知自己已經毫無退路了,便跳江自殺了。此說法記錄在唐人所撰寫的《朝野僉載》中;

  有相關記載的正史和野史說法不一,大家都各執一詞,致使到現如今關於駱賓王的死也沒有一個明確統一的說法,畢竟那已成為歷史,對於當時的情況除了這些史書記載外,也沒有其他的考究辦法。

  駱賓王在獄詠蟬的故事

  公元前678年,駱賓王剛榮升侍御史不久,因為性情耿直,在上書議事時觸犯了武則天,隨後又遭到了小人汙衊,以貪汙和忤逆罪被判入獄,《在獄詠蟬》便是這次牢獄之中創作的。

  《在獄詠蟬》有兩部分組成,簡短精美的駢文作的序和五律詩。序文是一段抒情故事,講述了駱賓王作這首詩的起因,綜合的敘述了蟬,借之表達了自己身陷囹圄的哀怨及希望朝廷能夠明察秋毫為自己平冤的期望,為下面的主體詩文做好了鋪墊。

  序文中,駱賓王用典故來表達自己當時的心境與期望。在聽到蟬鳴心中產生了悲傷之感,用反問的語氣將蟬與他自己緊緊的結合在了一起。隨後便開始綜合性的敘述了蟬,包括蟬的形態,蟬的習性以及蟬有哪些美德,雖實在介紹蟬,但駱賓王將蟬影射到自己身上,用蟬寓己,達到了一種人蟬合一的境界。

  做好了鋪墊,在五律詩中,便將蟬與自我融合的更加徹底,使得駱賓王想要表達的感情與期望表現的更加淋漓盡致。從開始用蟬鳴來勾起了思鄉之情,一個人在異鄉,在獄中,對於家鄉的思念比以往更深。接著一蟬一人的並排描述,讓人與蟬結合在了一起,用比興的手法來表達自己身陷囹圄、一事無成的悽慘感情。然後不提蟬,不提人,將自己與蟬真正的融合在了一起。

  這首詩情感細膩深邃,字裡行間處處體現著駱賓王深厚的功力。對於蟬的妙處不僅僅只是在於結構上的符合,更是在於蟬的意向上所包含的文化內涵,使其成為了後世膾炙人口的佳作。

  駱賓王之墓

  駱賓王的墓在南通城東狼牙山山腳,因其是浙江義烏人,後人為了紀念他便在浙江義烏為其修建了衣冠冢。

  公元684年,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自立為女皇執政,駱賓王起草了《為徐敬業討武瞾榭》來號召天下人反對武則天的行為。同年十一月,徐敬業兵變失敗,攜駱賓王與其部下決定逃往高麗避難。在逃往高麗的途中,到了海陵,他們當時乘的木船因為遇到了風浪無法向東邊高麗繼續前行,眾人不知該如何是好,都紛紛跳水逃生去了,駱賓王便藏匿在水蕩。前來追捕駱賓王的將士見沒有抓到徐敬業和駱賓王,害怕朝廷因他們沒有追捕到二人而降罪,便找了兩個與徐敬業和駱賓王相似的人,將其殺害,割下了頭顱上交至朝廷,才得以交差。駱賓王也因此才能活了下來,自此以後便隱姓埋名,直至死後葬在了南通城北黃泥口。

  駱賓王的墓在明代以前都無人知曉,到了明代末期,一個姓曹的農民在南通城北黃泥口挖地開荒時發現了駱賓王的墓。當時農民只是將刻有駱賓王之墓的石碑帶了回去,但後來出於對鬼神之說的懼怕,心裡上承受不住,便將石碑打碎,扔回了原來的地方。清朝的劉名芳在編撰五山志的時候,聽到了這個傳聞,便到城北黃泥口去一探究竟。在傳說的地方找到了石碑的小半塊,石碑上面的唐字是完整的,駱字只剩下上半部分了。劉名芳遂向太守董權文稟告了此事,並效仿前人,將駱賓王的墓遷移到了狼牙山山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