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讀過的寓言故事

  寓言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文學體裁,然而從寓言的創作初衷與實際應用來說,與其說是一種文學體裁,不如說是一種獨特的教育方式。關於你讀過的寓言故事你們還想溫習一下吧?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篇,希望你們喜歡!

  篇1:楚人學齊語

  春秋時期,在現在河南省境內有一個小國叫“宋”。宋國大夫戴不勝比較開明,很關心國事,很想讓宋國國君多理朝政,就是不知道該怎樣勸說宋王才好。戴不勝知道孟子很有見識,很佩服孟子,也很想向孟子請教。有一次孟子到宋國旅行,戴不勝大夫很恭敬地接待了孟子,向孟子請教說:“您是很有學問的人。請您告訴我,怎樣才能勸說一個國家的國君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來管理自己的國家,多為國家辦些好事呢?”

  孟子想了一會兒,微笑著不緊不慢地說道:“這話看怎麼說,比如說,有位楚國大夫很想讓自己的兒子學說齊國話,您看是請齊國人教他好呢,還是請楚國人教他好呢?”戴不勝亦笑著回答說:“那當然是請齊國人教他好啊!”孟子笑了一下,接著說;“即使請來一個齊國人教他,並且很耐心地教他說齊國話,然而他周圍的人覺得很希奇,整天來干擾他,吵吵鬧鬧難得安靜,到了這種情形之下,哪怕用鞭子來抽打他,逼迫他學齊國話,他仍然是學不會的。如果把他帶引到齊國去,並且住在齊國都城最有名、最繁華的街巷裡,住下來學講齊國話。幾年以後,他的齊國話學會了,講得很好了,到那時再要他說楚國話,假若也用鞭子天天抽打他,要他說楚國話,那也是很困難的了。”

  聽了孟子一席話以後,戴不勝終於明白過來:在宋國,國王周圍的大夫少有好人,在太多的壞大夫的讒言欺騙下,也難怪宋國國君會變得無道啊!

  這篇寓言的寓意是:不可忽視客觀環境、周圍風氣對人的影響。

  篇2:紀昌學射箭

  甘蠅是古時候的一位射箭能手。他只要一拉弓射箭,將箭射向野獸,野獸就應聲而倒;將箭射向天空飛翔著的飛鳥,飛鳥就會頃刻間從空中墜落下來。只要看到過甘蠅射箭的人,沒有哪一個不稱讚他是射箭能手,真是箭無虛發,百發百中。甘蠅的學生叫飛衛,他跟著甘蠅學射箭非常刻苦,幾年以後,飛衛射箭的本領趕上了他的老師甘蠅,真是名師出高徒。後來,又有一個名叫紀昌的人,來拜飛衛為師,跟著飛衛學射箭。

  飛衛收下紀昌作徒弟後,對紀昌學習射箭可真叫嚴啦!剛開始學射箭時,飛衛對紀昌說:“你是真的要跟我學射箭嗎?要知道不下苦工夫是學不到真本領的。”紀昌表示:只要能學會射箭,我不怕吃苦,願聽老師指教。於是,飛衛很嚴肅地對紀昌說:“你要先學會不眨眼,做到了不眨眼後才可以談得上學射箭。”

  紀昌為了學會射箭,回到家裡,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織布機下面,兩眼一眨不眨地直盯著他妻子織布時不停地踩動著的踏腳板。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心裡想著飛衛老師對他的要求和自己向飛衛表示過的決心。要想學到真功夫,成為一名箭無虛發的神箭手,就要堅持不懈地刻苦練習。這樣堅持練了兩年,從不間斷;即使錐子的尖端刺到了眼眶邊,他的雙眼也一眨不眨。紀昌於是整理行裝,離別妻子到飛衛那裡去了。飛衛聽完紀昌的彙報後卻對紀昌說:“還沒有學到家哩。要學好射箭,你還必須練好眼力才行,要練到看小的東西像看到大的一樣,看隱約模糊的東西像明顯的東西一樣。你還要繼續練,練到了那個時候,你再來告訴我。”

  紀昌又一次回到家裡,選一根最細的犛牛尾巴上的毛,一端繫上一個小蝨子,另一端懸掛在自家的視窗上,兩眼注視著吊在視窗犛牛毛下端的小蝨子。看著,看著,目不轉睛地看著。10天不到,那蝨子似乎漸漸地變大了。紀昌仍然堅持不懈地刻苦練習。他繼續看著,看著,目不轉睛地看著。三年過去了,眼中看著那個系在犛牛毛下端的小蝨子又漸漸地變大了,大得彷彿像車輪一樣大小了。紀昌再看其他的東西,簡直全都變大了,大得竟像是巨大的山丘了。於是,紀昌馬上找來用北方生長的牛角所裝飾的強弓,用出產在北方的蓬竹所造的利箭,左手拿起弓,右手搭上箭,目不轉睛地瞄準那彷彿車輪大小的蝨子,將箭射過去,箭頭恰好從蝨子的中心穿過,而懸掛蝨子的犛牛毛卻沒有被射斷。這時,紀昌才深深體會到要學到真實本領非下苦功夫不可。他便把這一成績告訴飛衛。

  飛衛聽了很為紀昌高興,甚至高興得跳了起來,並還用手拍著胸脯,走過去向紀昌表示祝賀說:“你成功了。對射箭的奧妙,你已經掌握了啊!”

  這篇故事告訴人們:要學好本領,必須苦練基本功,必須持之以恆。只有堅持不懈地練習,才能精通。

  篇3:薛譚學唱歌

  古時候有個叫薛譚的人喜歡唱歌,他唱的歌很好聽。薛譚在學習唱歌的時候是拜當時唱歌唱得非常好的秦青為老師,向秦青學唱歌。秦青也很耐心地教他,告訴他應該怎樣練音,怎樣唱出節拍,怎樣在唱歌時投入情感等。薛譚學了一段時間後,他唱的歌好聽多了;但是他還沒有把秦青的本領全部學到手便自以為學會了,可以出師了,便向秦青提出要告辭回家。

  秦青聽到薛譚不打算繼續學習而要告辭回家的意思後,也不勸阻他,就在薛譚臨行的這天,在郊外的大路旁擺設著酒為他送行。當飲完臨別酒後,秦青自己卻向著他的學生——薛譚打著節拍,自己唱著送別的歌曲。秦青唱著、唱著,他的歌聲慷慨悲壯,在樹林中縈繞,樹木都彷彿被這抑揚動聽、悲壯激昂的歌聲振動了;那歌聲優美動聽、婉轉巨集亮,在天空迴盪,連天上的彩雲也彷彿是被什麼阻住,也不浮動了,好像佇立在天空靜聽著。

  聽到秦青為他送行唱的歌一會兒慷慨悲壯,抑揚動聽;一會兒優美巨集亮,婉轉悠揚。薛譚這才意識到自己還沒有學完秦青老師的全部技術,自己唱的歌遠不及老師唱的好,內心感到非常慚愧。於是薛譚忙向秦青道歉,請求回到老師身邊繼續學習深造。從此以後,薛譚一輩子也不敢再提起回家的事了。

  這篇寓言故事告訴人們:學無止境。要想真正學有所成,就不能只滿足於一知半解,否則便不會有任何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