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政治有哪些優秀的學習方法

  我們學習政治知識 ,必須要掌握一個優秀的學習方法才能更高效學習好政治學科。下面是小編分享的政治的優秀學習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政治的優秀學習方法

  文科綜合是我非常穩定的一門,尤其是文科綜合的主觀題更是我最出色也是最穩定的得分點,平時模擬主觀卷我答得總是數一數二,高考時我的主觀題卷解答獲得了全省的最高分。也許有很多同學做文綜主觀題時仍然感覺混亂,總是抓不到要領,我想說的是,大家需要找到一種能讓你在面對千變萬化的文綜大題時總是知道該往那個方向去答的方法,而這種方法,不是出在花俏的參考書裡,也不是出在眾多的熱點裡,歸根到底,就是課本。那麼,應該如何利用課本呢。

  1.把課本看熟,基礎打牢。

  注意,是用心看熟,而不要死記硬背—這是強化提升的基礎。

  2.在充分掌握課本主幹內容的基礎上,把目錄背下來,這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無論是政治、歷史還是地理,都把課本上的目錄給背下來,這裡我用的是“背”而不是“看”字,假如學文科真的有點什麼必須死記硬背下來的話,首要的就是目錄,不要去翻教輔書上整理的五花八門的內容。為什麼要背目錄呢,因為無論是政治、歷史還是地理,都是按觀點給分,比如一道題目12分,要答4個觀點,每個觀點3分,可能你寫了很長一段但只有一個觀點,那麼你只能拿到一個觀點的分數也就是3分;但如果你短小精悍地寫了4句話,每句話卻都踩著一個點,那麼你的分數肯定要比你只答一個觀點更高。目錄背熟以後,無論碰到哪一道主觀題,首先想到的都應該是那一張目錄。依照目錄,一節一節去回想內容,去發散,這時候看熟課本的好處就體現出來了,課本看得越熟,你迅速回想、發散到的就越多,短時間內想到的內容就越廣。所以我們背目錄再從目錄發散,目的就是不要漏觀點,所有的觀點都是可從課本上延伸出來的。有的同學也許會問,可是考場上時間那麼緊張,課本又那麼多,每本課本都有自己的目錄,哪有時間在一道題上花那麼大功夫一點點地去回想,這個問題的解決就需要我們在平時多訓練,在做一道主觀題前,先不要看答案——假如你每做一道題都沒有先思考過而是直接看答案的話,那你很難學會自己應對各類題目,你的思路會只侷限在這一道題,這對文科來說弊端尤其明顯——自己一點一點地回想目錄,第一次、第二次也許會花費很長的時間,但如果堅持這麼訓練,你會發現在考場上你的速度會快很多,我解答一道政治大題回想目錄的時間只需要十到十五秒鐘,但回想完之後,我要答些什麼,早已經成竹在胸了。?

  文綜很講究時政熱點,熱點不能不注意。

  我對待時政熱點的方法是:記下幾個熱門的詞語,瞭解他們的意義,出處,比如“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新農村”等等。在答題的時候,與題目有沒有關係,你都儘量用上它們,更多時候也許是你沒有發現它們和題目之間的內在聯絡就忽略掉了它們,所以能用上的熱點儘量用上。

  背目錄和看熱點,其實都在為考場上的答題做準備。我在考場上做文科綜合的主觀題時,總是默唸六個字:“教材、材料、熱點” 。千萬別小瞧這六個字,即使這樣,我在答題時偶爾還會忘記了,不是忘了聯絡材料,就是忘了扯上熱點,所以要想做到這六個字還需要一番努力。這六個字怎麼解讀呢,用簡單點的話說,教材——就是讓你根據目錄回想、發散;材料——就是讓你聯絡材料上的具體事例,一些觀點甚至可以直接從材料搬下來用,這點是很多同學都會忽略的,大家都會覺得,材料裡怎麼會有答案呢,事實上,很多答案都用的是材料裡的語句;熱點——就是我剛剛說過的,聯絡上幾個熱門詞語,別小這些熱門詞語,別覺得它們已經重複了千次萬次,很可能高考裡某一個三分就是你不願意寫的“科學發展觀”。

  至於客觀題***也就是選擇題***吧,課本主幹掌握好了,課本細枝末節也瞭然於胸,文科系統思維有了,你還擔心客觀題會大面積失分嗎?當然,重要的是平時多做訓練,反正選擇題題目短小精悍,看起來也挺可愛,做做選擇題還是挺有成就感的,不要怕做錯選擇題,錯了這一道,你就又多深刻地積累了一個知識點,哪怕錯了十幾道,也千萬不要垂頭喪氣,堅持做,大量地做,不斷地為以後積累經驗教訓,你會逐漸發現,客觀題越錯越少,不再成為你的絆腳石。

  政治高效的學習方法

  1.置疑精神

  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如果對知識只是不加分析地接受,就不會有任何進步。因為學習的本質是獲得能力上的提高,而不是知識的增長。因此,要善於思考,鼓勵自己提出質疑,而不要做“思想的懶漢”、“接受知識的機器”,只知道囫圇吞棗,而不知道進行咀嚼、消化。

  2.勤于思考

  學而不思則罔。在學習過程中,如果不進行主動的思考,而僅僅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就不是一種有策略的學習,也不會取得好的效果。

  “勤于思考”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要注意知識前後的聯絡,通過理解知識而掌握知識,而不要死記硬背。通過理解而進行的學習是意義學習,而死記硬背的學習是機械學習。心理學研究表明,意義學習更牢固、不容易遺忘,並且容易發生遷移,在以後的學習中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相反,機械學習容易遺忘,往往只能應付眼前的考試,考試結束之後也就忘得差不多了。

  3.勇於發問

  學問學問,學習本身是離不開發問的。好奇是一種可貴的品質。如果沒有好奇、如果從不發問,人就不會成長,社會就不會發展。有時,父母或者老師會對你的問題感到不耐煩,那是他們的不對,你並沒有錯。千萬別因為他們的錯誤行為而放棄自己的正確行為。所以,你一定要繼續保持發問的勇氣!

  有時你可能對於提問有很多顧慮。比如,擔心別人說自己笨,擔心問這個問題很傻,擔心問多了老師會不耐煩……孔子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都不是羞恥的事情,更何況是向老師請教呢?並且,老師根本的職責就是傳道、授業、解惑。所以,當你有不懂的地方,勇敢地舉起你的手!否則,日積月累問題就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修補起來會更困難。

  4.善於練習

  學習是離不開練習的。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強調的就是練習的重要性。如果以為能聽懂老師講的知識就足夠,那就大錯特錯了。沒有經過練習的知識是不會牢固的。在必要的時候,還應該進行強化訓練, 以增加運用知識的熟練程度。

  需要強調的是,練習是必需的,但過度練習是沒有必要的。我們強調的是“善於練習”,所以,你要善於分配練習的時間,知道何時應該適可而止。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過度練習的效率非常有限。一定限度之內的練習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習,但超過某個限度後的過度練習對於改善學習並沒有多大作用。因此,如果已熟練掌握了某個知識點,就沒有必要再反覆練習,此時的練習是時間的浪費,只會導致腦力的疲乏。

  以上是關於學習方法的一般性的建議,它們對於各門功課都是適用的。但是,具體到不同的人、不同的課程,還應該結合實際情況摸索適宜的學習方法。

  比如,應該根據不同的學科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文科、理科的學習方法會不一樣;同是文科,英語和歷史、地理的學習方法也應該有所差異。又比如,應該根據自身的特點選擇學習方法,做到揚長補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有的同學思維敏捷,但堅持性差,這類同學應該使用“交替學習法”,該玩時就去玩,如果強迫自己坐在那裡,也未見學得進去;但是該學時就要全神貫注,儘量提高學習效率。有的同學思維速度比較慢,但堅持性較好,這類同學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耐力”優勢。反應快但不準確的同學要儘可能地細心,細緻但思路狹窄的同學應儘量拓寬思路,多與同學交流討論。

  政治學習超有用的方法

  一、劃分句子成分——全面把握概念

  許多政治名詞概念,表面看好像很複雜,但只要我們運用劃分句子成分的辦法,就能迅速地、準確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例如,對於高二政治第二課第一節第一框中的重點名詞“聯絡”***“聯絡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關係。”***,運用劃分句子成分的辦法,就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加以理解:

  ***1***主幹成分:“聯絡是關係”。簡單地說,聯絡就是關係。這種“化繁為簡”的辦法,可以幫助學生快速地掌握“聯絡”這個哲學名詞概念的要義。

  ***2***第一修飾詞:“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因此,並不是所有的關係都是聯絡。也就是說,聯絡是有條件的,並不是任何“關係”都是“聯絡”,只有那些“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關係”才是“聯絡”。這樣,我們就能準確地理解“聯絡”這個哲學名詞概念的內涵。

  ***3***第二修飾詞:“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這表明兩層意思:聯絡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是人們強加的,因而,“聯絡”具有“客觀性”;聯絡不僅存在於事物內部,也存在於事物外部,因而聯絡具有“普遍性”。這樣,我們也就能全面地理解了“聯絡”這個哲學名詞概念的外延。

  二、區分易混詞——準確地理解知識點

  俗話說:“一字值千金”,所以“讀書須仔細”。這些年政治高考的選擇題和辨析題,有些題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詞上做文章,用來檢查學生是否對知識準確地掌握。

  例如,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A團結—批評—團結;B大小民族一律平等;C各民族共同繁榮;D在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這是一道十分簡單的單項選擇題,正確答案是D。但是,據當年的統計,仍然有28.2%的學生做錯。其做錯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沒有區分清楚“政策”***民族區域自治***和“原則”***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

  “決定”與“影響”、“根據”與“條件”、“主要”與“全部”、“原則”與“政策”等,就屬於易混詞。課本在知識敘述上,常使用這些詞把知識點準確地加以界定。在學習中,我們應該時常注意課本上的這些易混詞,區分易混詞、準確地把握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