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代成語歷史典故精選

  成語,是我國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片語或短句,從成語典故中我們可以學到豐富的歷史知識,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關於古代成語歷史典故,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安然無恙的故事:

  【成語】: 安然無恙

  【拼音】: ān rán wú yàng

  【解釋】: 恙:病。原指人平安沒有疾病。現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損害。

  【成語故事】:

  安然無恙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平安無事,沒有遭受損害或發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災禍。

  這個成語來源於《戰國策.齊策四》,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使者不悅,曰: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後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捨本而問末者耶?

  公元前26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太子丹接位為趙孝成王。由於孝成王還年輕,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後負責處理。趙威後是一個比較賢明而有見識的中年婦女。她剛剛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加劇了對趙國的進攻。趙國危急,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威後把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然後再出兵。趙威後捨不得小兒子離開,但是聽了大臣觸龍的意見,還是把長安君送到齊國。齊國出兵幫助趙國打退了秦軍。

  有一次,齊王派使者帶著信到趙國問候趙威後。威後還沒有拆信就問使者。齊國的收成不壞吧?老百姓平安嗎?齊王身體健康嗎?

  齊國使者聽了心裡很不高興,說:我受齊王派遣來問候您,現在你不先問齊王,卻先問收成和百姓,難道可以把低賤的放在前面,把尊貴的放在後面嗎?

  威後微微一笑,說:不是的。如果沒有收成,怎麼會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怎麼會有君主?難道問候時可以捨棄根本而只問枝節嗎?

  齊國使者聽了,一時說不出話來。

  這則無恙的典故,後來演化出成語,安然無恙。

  百川歸海的故事:

  【成語】: 百川歸海

  【拼音】: bǎi chuān guī hǎi

  【解釋】: 川:江河。許多江河流入大海。比喻大勢所趨或眾望所歸。也比喻許多分散的事物彙集到一個地方。

  【成語故事】:

  西漢的思想家、文學家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襲父封為淮南王。他愛好讀書鼓琴,才思敏捷,曾召集賓客和懂得天文、醫學、歷算、占卜等數千人,集體編寫了一部數十萬字的書《鴻烈》,也稱《淮南子》。

  《淮南子》中有一篇《汜論訓》,講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些情況,它的基本觀點是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文章中寫道:“我們的祖先早先住在山洞裡和水旁邊,衣著非常簡陋,生活十分艱苦。

  後來出了聖人,他們帶領人們建造宮室,這樣人們才從山洞裡走出來,住進了可以躲避風雨寒暑的房子。聖人又教人們製造農具和兵器,用來耕作和捕殺猛獸,使人們的生活比過去有了保障。

  後來,聖人又制禮作樂,訂出各種各樣的規矩,使人們有了禮節和約束。由此可見,社會是不斷髮展的,人們不是老是用一個方式生活。所以對古時候的制度,如果不再適合使用,就應該廢除;而對於現在的,如果適合使用,就應該發揚。

  以上的一切都說明像千百條來自不同源頭的江河,但最後都會歸流入大海一樣,各人做的事不同,但都是為了求得更好地治理社會,過更美好的生活。

  背道而馳的故事:

  【成語】: 背道而馳

  【拼音】: bèi dào ér chí

  【解釋】: 背:背向;道:道路;馳:奔跑。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

  【成語故事】:

  戰國時代,魏國的臣子季樑,奉命出使到外國,可是他在路途中聽到魏王準備要攻打趙國邯鄲的訊息,就趕緊回國去勸魏王。

  匆忙回國的季樑對魏王說:“我在太行山下,看到一個駕著車子的人,他趕著馬想要去北邊,說他準備到楚國去。”魏王說:“楚國應該是向南走的,為什麼他要往北走呢?”

  季樑回答說:“我也這麼跟他說的啊!可是,他認為他的馬是匹好馬,速度非常快,加上他也帶了足夠的錢;而且車伕經驗豐富,所以他覺得沒有什麼好擔心的。因此,他不聽我的勸告,就繼續往北走了。”魏王聽了之後,哈哈大笑說:“這個人是個瘋子。雖然他有很多好的條件,但是他卻往反方向走,怎麼可能到得了目的地呢。”

  接著季樑就告訴魏王說:“大王說的話一點也沒錯。但是,像大王現在這樣一直攻打附近的國家,這種舉動也會讓大王離稱霸的目標越來越遠,這不也是和那個往反方向去走的人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