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主要哲學思想

  康德的一生對知識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為標誌分為前期和後期兩個階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學,後期則主要研究哲學。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康德的一生對知識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為標誌分為前期和後期兩個階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學,後期則主要研究哲學。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發表的《自然通史和天體論》,其中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在後期從1781年開始的9年裡,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領域廣闊、有獨創性的偉大著作,給當時的哲學思想帶來了一場革命,它們包括《純粹理性批判》***1781年***、《實踐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斷力批判》***1790年***。"三大批判"的出版標誌著康德哲學體系的完成。

  哲學方面

  伊曼努爾·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

  《純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能知道什麼?康德的回答是:我們只能知道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到的東西,哲學除了能幫助我們澄清使知識成為可能的必要條件,就沒有什麼更多的用處了,自從柏拉圖以來的康德把這個問題徹底給顛倒了。在此之前,人們讓認識向外部事物看齊,而康德說,如果我們顛倒一下,讓事物向我們的認識看齊,該會如何?康德把這一思維方法與哥白尼的"日心說"相比較:哥白尼以前,人們認為一切星球圍著我們地球轉,哥白尼卻說,我們地球是在圍著其它星球轉。

  《實踐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純粹理性批判》的歸宿和目的。所謂"實踐理性",是指實踐主體的意志,對於實踐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規定道德行為的"意志"的本質以及它們遵循的原則。全書包括"純粹實踐理性的原理論"和"純粹實踐理性的方法論"兩大部分。該書的重要理論意義在於,它把人的主體性問題突出出來,強調了人格的尊嚴與崇高,表現了強烈的人本主義精神。

  《判斷力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可以抱有什麼希望?康德給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須假設有上帝的存在,假設生命結束後並不是一切都結束了。"判斷力批判"中,康德關心的問題還有人類精神活動的目的、意義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學鑑賞能力和幻想能力。

  康德帶來了哲學上的哥白尼式轉變。他說,不是事物在影響人,而是人在影響事物。是我們人在構造現實世界,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認為,我們其實根本不可能認識到事物的真性,我們只能認識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論斷就是:人是萬物的尺度。他的這一論斷與現代量子力學有著共同之處:事物的特性與觀察者有關。

  宗教方面

  在宗教問題上,康德承認無論是經驗還是理性都無法證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認為,為了維護道德的緣故,我們必須假設上帝與靈魂的存在。他把這些信仰稱為"實踐的設準",即一個無法證明的假設,但為了實踐的緣故該假設必須成立。

  倫理學方面

  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說法,而是認為意志為自己立法,人類辨別是非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而不是從後天獲得。這套自然法則是無上命令,適用於所有情況,是普遍性的道德準則。康德認為真正的道德行為是純粹基於義務而做的行為,而為實現某一個個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認為是道德的行為。因此康德認為,一個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範並不取決於行為的後果,而是採取該行為的動機。康德還認為,只有當我們遵守道德法則時,我們才是自由的,因為我們遵守的是我們自己制定的道德準則,而如果只是因為自己想做而做,則沒有自由可言,因為你就成為各種事物的奴隸。

  天文學方面

  1754年,康德發表了論文《論地球自轉是否變化和地球是否要衰老》,對"宇宙不變論"大膽提出懷疑。

  1755年,康德發表《自然通史和天體論》一書,首先提出太陽系起源星雲說。康德在書中指出:太陽系是由一團星雲演變來的。這團星雲由大小不等的固體微粒組成,"天體在吸引力最強的地方開始形成",引力使微粒相互接近,大微粒吸引小微粒形成較大的團塊,團塊越來越大,引力最強的中心部分吸引的微粒最多,首先形成太陽。外面微粒的運動在太陽吸引下向中心體下落是於其他微粒碰撞而改變方向,成為繞太陽的圓周運動,這些繞太陽運轉的微粒逐漸形成幾個引力中心,最後凝聚成繞太陽運轉的行星。衛星的形成過程與行星相似。

  康德的星雲說發表後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直到拉普拉斯的星雲說發表以後,人們才想起了康德的星雲說。

  政治構想

  政治上,康德是一名自由主義者,他支援法國大革命以及共和政體,1795年出版的《論永久和平》應該是康德為人類貢獻的最後一部有深遠影響的著作,書中提出了世界公民、世界聯邦、不干涉內政的主權國家原則等至今仍有現實意義的構想。

  康德哲學基本概念

  康德哲學框架分析命題是主語包含謂詞的命題;綜合命題是主詞不包含謂詞的命題分析命題都是先驗命題;綜合命題多是後驗命題;但存在先驗綜合命題,這論證了數學的可能康德認為這可以推演到形而上學領域,即在物自體和現象界存在這樣的調和性概念:也就是他所謂的純粹理性將之類推在實踐中則是實踐理性 。將之類推在審美中則為批判力 。

  康德寫了三本重要的書: 《純粹理性批判》 講人如何認識世界-真。《實踐理性批判》講人的倫理規則是如何-善。前者的物件是現象界,後者的物件是本體界。在現象與本體之間,有一道不可超越的鴻溝,在鴻溝上架起一坐橋,使現象過渡到本體。這座橋樑,便是自然的目的性。它包括了美感-美。意即自然界藉著人主觀的美感,過渡到其目的,即客觀的本體。這包括美感的自然目的性,便是第三本書《判斷力批判》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