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名句讀後感

  《論語》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論語》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讀《論語》,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對話,讓我明白了:要重視個人對家庭、國家、社會和歷史的價值!

  老子是以“柔”為主的辯證法,孔子則是以“中”為基點,法家和兵家提倡“剛”,這是中國文化的三足。讀了《論語》之後,我更欣賞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作為儒學經典讀物《論語》可謂是把這一精神闡釋的淋漓盡致。孔子曾說:“墨家兼愛,是無父也;揚子無我,是無君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這句話雖有失偏頗,但是卻讓我明白了,只有把個人放在社會的倫理體系裡面,個人價值才能真正得到體現,個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顯。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就是教育我們要在學習生活中吧“學”和“思”結合起來,勤勉治學,才能學有所成。就如後世程子對其的解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子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對於政治來講,要想成功的治理國家需要什麼?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只有仁。這一點儒家的選擇是很正確的。

  子曰:“君子不器”。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人並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機器,而是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思想特徵。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潛在的才能,才能使個性獲得全面的發展。孔子自己後來也實踐了這一點,他後來收門徒三千,有教無類,可謂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這是一種多麼難得的對學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今天這個浮躁而喧囂,熙熙攘攘皆為利往的社會裡,這種精神又是多麼的難得!

  一部《論語》讓我感悟良多,裡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們後人的借鑑。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與今天所提倡的和諧社會相契合。儒學的那種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為人們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歸宿的。正如《論語?雍也》中所提到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篇二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著作之一,記錄了孔子與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論頗具哲理,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論語十則》主要講了兩個方面:一是講學習方法及態度的;二是講思想修養方面的.這十則教給了我如何處世待人以及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態度.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說的是:學習了不思考就會迷惑,只思考不學習就會有害.小學學古詩《楓橋夜泊》時,其中有一句“江楓漁火對愁眠”老師給出的解釋是:江邊的楓樹伴著漁家的燈火,帶著思想之愁我難以入眠.可是我發現:楓樹“性惡溼”,不宜生長在江邊.我又查閱了一下,發現“江楓”還有一種說法為:“江邊的楓樹”且當時就有一座橋名曰“楓橋”.因此,我認為江楓應採取第二種解釋.我將我的想法告訴了老師,老師說:“現在大多采用第一種解釋,而且這兩種說法處於爭論之間,還是選擇第一種更為妥當.”老師還誇我善於思考、探究呢!既然“學而思”如此有益,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說的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這以後才能知道松樹柏樹是最後凋謝的.我們正應像松柏一樣堅韌不拔,無論何種境地都應堅貞不屈、高風亮節.文天祥面對著敵人提出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誘惑,義正言辭地加以拒絕,忍受著敵人殘酷的嚴刑拷打,寧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國.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表現得大義凜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們應當像他一樣堅貞不屈,不畏艱險的環境,保守自己的節操!我們應勇於挑戰困難,像松柏一樣在寒風中挺立!

  《論語》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其中所蘊含的豐富哲理啟迪著我們的心靈,它告訴了我們如何為人處世,修身養性.

  有人說過:“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讓這個世界更加和諧.

  篇三

  我讀完《論語譯註》,也算是對《論語譯註》有了些瞭解,還有了些興趣,感到孔老夫子既有學問又有思想,一部《論語註釋》流傳至今好幾千年,被人們捧若聖經,怪不得譽為“半部論語治天下”。

  都說孔子弟子三千,賢士七十二,孔子最喜歡的莫過於德行優異的顏回了。而我和孔子的品味就偏偏不一樣。我喜歡的既不是以德行見長的顏淵、閔子騫、冉伯牛和仲弓,也不是以一言語見長宰我、自貢,更不是大政治家冉有、季路和文學家——老挨批評的的子游、子夏。我印象最深刻的除孔子外,也就是公西華了。別看他的筆墨不多,但他絕對是最受歡迎的一位了。孔子對他的評價是:

  “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就是說公西華很善言辭,如果他生活在現代,應該是一個出色的外交官弄不好當上外交部長了。據說他當年白淨的臉上長著有型好看的絡腮鬍子,比現在的電影明星還帥啊。像他這樣儀表堂堂能說會道的男人,即使沒有得到孔子的重用,在當時,怎麼著也算得上是特別得體的了吧。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庚。’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子活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從這段故事裡可看出,當年公西華在那個大家庭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了吧。受歡迎,那是不用說的。不然分米的人怎麼主動要求給他家那麼多米?富貴,那更是顯而易見的。既然他已經到了“乘肥馬,衣輕裘”的程度,在那時還有幾個比他更富的?現在又有多少人開著寶馬穿著裘皮大衣的?在史書上,似乎沒有記載公西華家世的。也就是說,他絕對不是“富二代”。公西華的富貴,應該與他的能力與才幹是分不開的吧。

  “自貢問曰:‘鄉下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下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下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這是我在這本《論語譯註》中最喜歡的一段話。像顏淵那樣,唯唯諾諾,誰都喜歡的弟子雖然缺乏爭議,但是過得很是不爽。倒是公西華,淋漓盡致地享受了自己的人生。在生活中,我更像公西華,反正也是“善者好之,不善者惡之”,何必那樣束縛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