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童年教案及反思

  《留住童年》中,詩人以形象的語言寫出少年兒童永遠珍藏著“一個不老的春天”。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留住童年》教案及反思,供你參考。

  《留住童年》教案

  教學目標:

  1、朗讀詩歌,比較品析,體會詩歌語言的魅力。

  2、體會詩人對童年的留戀之情和對未來的信心和勇氣。

  教學重、難點:

  重點:比較品析,體會詩歌的語言美。

  難點:感受童年對生命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課前放《童年》***

  同學們,聽著輕鬆愉快《童年》的歌曲,看到你們一張張童真的臉,老師很是羨慕你們現在的無憂無慮。有一位詩人想挽住這如水的光陰,想留住這如花的童年。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錢萬成的《留住童年》。

  二、初讀詩歌,讀準字音,讀對節奏。

  1、散讀。

  下面請同學們把書翻到107頁,自由地、大聲地把課文讀兩遍,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

  2、抽讀,評價。

  3、齊讀。

  讓我們一起讀一讀這首詩,邊讀邊感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留戀

  三、品讀詩歌第一節,體會語言美,感受詩人留戀童年的情感。

  1、你是從哪句詩讀出了留戀之情?

  摘下:留住

  珍藏:珍重地收藏

  2、從這句詩中,我們感受到詩人的留戀之情,但是我怎麼看不出是對童年的留戀呢?你們是從這句詩的哪些詞看出來詩人留戀的是童年?

  預設:

  樹葉:童年中有意義的事,只要採擷一片,就能反映童年的美好。

  不老的春天、常綠、永遠永遠:童年的美好不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減損,童年是一輩子值得珍藏的財富。

  詩:人生的詩篇。

  追問:

  你覺得樹葉指的是童年,為什麼你會有這樣的理解?他們之間有什麼共同點?

  3、同學們已經讀出來,詩人把童年比作“樹葉”和“不老的春天”,表達了詩人的留戀之情。

  抽讀,朗讀指導:語速慢,重讀“不老的春天”。

  4、我們如果要表達對童年的的留戀之情,我們可能會這樣說:童年非常美好,我要永遠把它留存在記憶中。人生會充滿活力,直到永久永久。老師的表達和詩人表達哪個更美?為什麼?

  明確:

  1***老師的話很直白,原文運用了比喻的修辭,使得語言更加優美。

  追問:你能具體地說一說嗎?

  詩人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把XX比作XX,表達了詩人對童年的留戀。

  2***詩句押韻,讀起來琅琅上口。***學生說不到就算了***

  小結:這就是詩歌語言的魅力啊!

  抽讀,誰來讀一讀這一節詩?

  評價:讀得好不好?有沒有讀出詩人的留戀之情?有沒有讓人感受到對童年的留戀之情?

  朗讀指導:語速較慢,抒情地,重讀 不老的春天

  5、我們再自由地讀一讀這一節詩,你還能從哪裡感受到詩人的留戀之情?

  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改後的句子,“這”變“那”***老師改了一個字,你發現了嗎?情感上有什麼不同?

  明確:

  這:在情感上更親近,對童年的留戀之情

  看似平淡的一個字,其實蘊含著無限的情感,在朗讀時要加以重讀突出。

  抽讀2個,指導朗讀:重讀“這”。齊讀。

  那麼我們一起…通過朗讀,再次感受詩人的情感。

  6、我們學完了第一節詩歌,誰來說說看,我們剛才從哪些方面感受到了詩歌的語言美?

  明確:

  詩句很講究押韻,會運用了修辭手法,比如比喻,讀來琅琅上口,還講究煉字,這就是所謂的“詩一般的語言”啊!

  小結並齊讀:讓我們一起再一次朗讀詩歌第一節,感受詩歌語言美,感受詩人的留戀之情。

  四、師生總結方法,小組合作品讀詩歌第二節,體會語言美,感受詩人的情感。

  1、下面讓我們四人一組進行思維的碰撞,看看哪個小組最能體會到詩歌的語言美,感受到詩人的情感?我們來一起看詩歌的第二節。

  預設:

  1***押韻

  2***失落的往事是繽紛的花瓣

  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把“失落的往事”比喻為“繽紛的花瓣”

  追問:是什麼樣的?兩者之間有什麼共同點?你能結合具體地詩句說一說嗎?

  花瓣:美好。

  風中飄來,風中飄去:你能不能想象一下當時的畫面?風是輕輕的,花瓣緩緩落下,輕而緩,畫面很美。情感是留戀的。語速稍慢,抒情地。

  繽紛:花瓣紛紛落下的形態,就像下文“風中飄來風中飄去”,不單指顏色,多而雜。

  3***瀰漫

  你有沒有覺得哪個詞用得很精妙,富有詩情畫意?

  和香氣匹配,同時也表明對生命的影響深遠。

  感受到什麼情感?

  感受到對生命永恆的意義。

  明確***學生說***:

  將“失落的往事”比喻為“繽紛的花瓣”,一來說明事情多,二來說明事情美。成長伴隨著收穫和失落,伴隨著甜蜜和苦澀。長大後,童年的回憶只有溫馨和甜蜜,會燦爛一笑,即使是失落的,也是如此。

  任歲月流轉、世事變遷,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童年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歲月。

  2、我們一起讀一讀詩歌的第一、第二節,再次感受詩歌語言的魅力,感受詩人的情感。

  五、獨立欣賞詩歌第三、第四節,體會語言美,感受詩人的情感

  1、下面請同學們獨立地欣賞詩歌第三、第四節,品一品詩歌的語言美。

  預設:

  1***押韻

  2***比喻

  “山”比作“困難”

  “海”比作“困難”

  “迷路的…,清醒的…”擬人 眼前暫時的困難終將被克服

  “船”比作克服困難的勇氣,要將童年的無憂無慮化為勇敢和樂觀,才能走好人生之路。

  3***在煉字方面有沒有感受到詩歌語言的魅力?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出示原文和刪減後的,對比朗讀***你體會到了情感上的什麼變化嗎?

  明確:

  “也”看似平淡,卻能看出詩人的情感,有一種豪邁的氣概。

  除了“也”這個字,詩中還有哪些字,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明確:

  “只是”:對未來的迷茫是暫時的。

  “總是”:困難最終總能克服。

  “就”:豪邁的氣概,面對困難要充滿勇敢和樂觀。

  追問:

  這僅僅是對童年的留戀嗎?可以把題目改成“留住童年”嗎?

  明確:

  詩人要留住的是勇氣和果敢,是對未來的信心和勇氣。

  2、請***男女生對比讀***讀一讀詩的第三、第四節,讓我們感受詩人對未來人生之路的勇氣和果敢。

  評價,指導朗讀:激昂一些,齊讀。

  3、讓我們伴隨著美妙的音樂,完整地把這首詩朗讀一遍,在朗讀的過程中,再次感受詩人對童年的留戀之情和對未來的信心和勇氣。

  六、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了錢萬成的《留住童年》。在學習這首詩的過程中,我們體會了詩歌的語言美,感受了詩人的情感。留住童年,留戀童年,我們珍藏了“一個不老的春天”;留住童年,更要留住童年的勇氣和果敢,讓我們乘上了一條“乘風破浪的船”,駛向了理想的彼岸!

  七、作業:

  1、請你在詩中找一句最優美的語言賞析並積累。

  2、向家人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留住童年》反思

  整個詩歌單元意在讓學生體會每一首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詩歌的美好意境,瞭解一點詩歌的表現手法,掌握一些朗讀技巧,通過朗讀,體會詩歌語言形象、凝練的特點;培養對詩歌的興趣和初步鑑賞能力。之所以選擇《留住童年》這篇文章,是因為這首詩的內容和主題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同時也想借這篇文章對詩歌單元的教學做一個總結和反饋。

  在備課的過程中,一直有一個強烈的願望縈繞在我的心頭:整堂課,整個教學過程能不能也象一首詩一樣親切、自然、流暢、充滿情感,又不乏思考和感悟。在我看來,“留住童年”這個課題本身就充滿了感懷,但是已處在少年時期的他們,對文字、語言的感受力還不是特別敏銳的他們是不是也像我一樣,在看到了課題之後能馬上沉浸在某種情境之中,能夠馬上帶著一種情結進入文字?顯然這有很大的難度,於是創設一個情境、營造一種氛圍就顯得猶為重要。

  為此我做了課件匯入課文:先播放幾張自己童年的照片,然後播放長大後的照片,最後再將童年和長大後的照片放在一起同時播放。因為能看到班主任小時候的照片,他們顯得非常好奇和興奮,在播放小時候照片時,我把理查德·克萊德曼的鋼琴曲《童年的回憶》作為背景音樂,照片上天真無邪的笑容,歡躍輕快的旋律無一不在昭示童年的快樂、無憂無慮和自由自在。然後再將童年和長大後的照片放在一起比較,這時選取了一段比較傷感的小提琴曲作為背景音樂,“看看小時侯的照片,再看看長大以後的照片,向老師感慨萬千,你們知道向老師感慨什麼嗎?”隨著我的一聲詢問,學生們輕而易舉地道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感受:不想長大。“是啊,特別是每當我心情沮喪的時候,每當我要去面對一些我不喜歡的事,但又不得不面對的時候,在心靈深處總會傳來一聲綿長的嘆息:要是人可以永遠不長大那該多好,要是能夠永遠生活在童年那該多好!你們是不是也曾經有過這種嘆息?”“有”。至此每個人的心裡滿溢著對人生的感嘆和對童年無限的懷念,於是“留住童年”這首詩成沙漠中的一片綠洲,暗夜裡的一絲星光,讓渴求的心靈看到了走近夢想的通衢。接下來的教學過程成了一種心靈的需求,而不是為了完成某個教學任務。

  課前看自己的教案感覺很完整,環節流暢,目標明晰,但一試講問題便暴露了。

  最初的教案中我設計了兩個環節:

  其一,自由散讀之後請學生挑選自己最喜歡的詩句示範朗讀。在朗讀之前說明這段詩句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朗讀時應該運用怎樣的技巧讀出這種情感。這個環節是想幫助學生複習一下前兩堂課朗讀技巧,並通過散讀初步感受詩歌。

  在第一次試講中,我發現學生在分析如何運用相關的朗讀技巧讀出應有的感情時,顯得太瑣碎、枯燥。於是在第二次試講中我讓學生指明比較明顯的朗讀技巧,然後通過朗讀,點評,再朗讀糾正運用不當的朗讀技巧,這樣分析就不會留於“紙上談兵”和枯燥。

  其二,請學生從中圈劃出最富哲理的詩句,談談自己的理解。這個環節是想在朗讀分析的基礎上理解文章的主旨。

  但在第一次試講中發現這和前一個環節重複了。在分析中其實已經涉及文章的主旨了,所以後來我把這兩個環節合併在一起了。

  由此,我發現語文教學過程不完全象推導數學公式一樣,它有時不是一個單向思維漸進的過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雙向並進的過程。

  整個備課、開課的過程得到了不少同行、朋友的指點、援助,當然也遇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事,這也讓我再一次感受到生活、工作中的遺憾無處不在。如果評優僅是為了促進課堂教學,提高語文老師的教學水平,那我也就了無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