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教學方法

  對於初中生來說,要怎樣學好數學呢?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

  ***一***

  一、理解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的關係

  所謂數學思想,就是對數學知識和方法的本質認識,是對數學規律的理性認識。所謂數學方法,就是解決數學問題的根本程式,是數學思想的具體反映。數學思想是數學的靈魂,數學方法是數學的行為。運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感性認識不斷積累的過程,當這種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時就產生了質的飛躍,從而上升為數學思想。若把數學知識看作一幅構思巧妙的藍圖而建築起來的一座巨集偉大廈,那麼數學方法相當於建築施工的手段,而這張藍圖就相當於數學思想。

  實際上,數學思想和方法的內涵與外延,往往難以界定,在初中數學中,許多數學思想和方法是一致的,兩者之間很難分割,它們既相輔相成,又相互蘊含。

  二、把握不同層次要求

  《課程標準》對初中數學中滲透的數學思想、方法劃分為三個層次,即“瞭解"、“理解”和“會應用”。

  數學思想主要是讓學生達到了解層次,包括數形結合的思想、分類的思想、化歸的思想、類比的思想和函式的思想等。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有些數學思想在課標中並沒有明確提出來,教師有必要指出來,讓學生了解。比如由一般向特殊轉化的思想,方程***組***的解法中,就貫穿了這一思想,讓學生了解,有助於深入學習。數學方法有的只求瞭解,有的則要求理解或會運用。要求瞭解的方法有:分類法、類比法、反證法等;要求理解或會運用的方法有:待定係數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換元法、影象法等。

  在教學中,要認真把握好“瞭解”、“理解”、“會應用”這三個層次。不能隨意將“瞭解”的層次提高到“理解”的層次,把“理解”的層次提高到“會應用”的層次,不然的話,學生可能會覺得一些數學思想、方法抽象難懂、高深莫測,從而導致他們失去信心,給教學帶來困難。

  如初中幾何,教材明確提出“反證法”的方法,且說明了運用“反證法”的一般步驟,有的教師可能會覺得有講頭,而詳加講解,並要求學生學會;但《課程標準》只是把“反證法”定位在“瞭解”的層次上,對照起來,這樣的教學就失“度”了,拔高了,其結果恐怕是花費了許多教學時間,但收效甚微。

  三、採用合宜的方式教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

  所謂“合宜”,就是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規律,以學生為中心,循序漸進,合理安排。

  1、整體設計,由淺入深

  數學思想的內容是相當豐富的,方法也有難有易,因此,必須分層次地進行滲透和教學。這就需要教師全面地熟悉初中三個年級的教材,鑽研教材,按照初中三個年級不同的年齡特徵、知識掌握的程度、認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效能力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分層次地進行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整體設計是由淺入深地組織教學的前提,只有從整體出發,才能充分把握思想和方法在什麼時候、面對什麼問題,需要淺教還是深教,也只有從整體出發,面對同類問題,體現逐步加深的過程,使學生循序漸進地更加有成效地獲取完整的認識。

  2、以數學知識為載體,滲透“思想”和“方法”

  這裡的“數學知識”指概念、法則、性質、公式、公理、定理等。《課程標準》說得很清楚,數學知識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概念、法則、性質、公式、公理、定理等,另一方面是指思想和方法,而思想和方法是“由其內容所反映出來”,因而應該將數學知識作為載體,把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教學滲透到數學知識的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滲透的契機,重視數學概念、公式、定理、法則的提出過程,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解決問題和規律的概括過程,使學生在這些過程中展開思維,並在過程中形成數學思想和方法。

  在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有機結合,要有意識地潛移默化地啟發學生領悟蘊含於數學之中的種種數學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盤托出,脫離實際等錯誤做法。

  3、體現“特殊—般—特殊”的思路

  數學思想和方法屬於高階的知識,這些知識應當從具體的解題實踐中總結出來,然後通過遷移訓練,使學生真正領會這些思想和方法。這個過程常常需要多次反覆。知識的掌握往往要經歷“特殊—一般—特殊”的實踐過程,思想和方法的掌握更是如此。這個過程要求教師從具體***特殊***的數學問題出發,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形成一般性的思想或方法,但要明白這種思想和方法的意義,還需要學生迴歸到具體***特殊***的數學問題中去,只有這樣,思想或方法才能在學生心中比較牢固地建立起來,在解決具體的數學問題時發揮指導作用。如此迴圈往復,學生的數學素養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不斷提升。

  4、培養學生自我提煉思想和方法的能力

  教學過程中,教師適時地提煉、概括數學思想和方法固然重要,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揣摩、提煉、概括數學思想和方法,培養學生的概括、分析的能力,更能使學生從“所知”到“所有”,使學生能夠深切領會,對“理解”、“會應用”層次的思想和方法尤其如此。

  由學生來揣摩、提煉、概括數學思想和方法自然會有一個比較艱難的過程,學生可能在不斷嘗試錯誤中,逐步形成正確的認識,這個過程需要教師適時地點撥、引導,也需要教師耐心傾聽學生的想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樹立這樣的教學思想,教學才會“鬆手”,教師“鬆手”的教學,學生髮揮聰明才智就有了開闊的空間,學生髮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獲得的知識因為有了深切的體驗過程而成為學生“所有”。

  ***二***

  一、明確數學教學目的

  現行初中數學的教學目的,就明確提出了要"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題","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要讓學生受到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訓練","形成用數學的意識"。

  作為數學教師,必須對教學目的有明確的認識,並緊緊圍繞教學目的展開教學。必須全面、深刻地掌握數學教學目的,並在教學過程中,經常以此來檢查和評價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從而不斷改進數學教學方法。

  ***1***激發學習動機,即激勵學生主體的內部心理機制,調動其全部心理活動的積極性。首先,以數學的廣泛應用,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熱情。其次,以我國在數學領域的卓越成就,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激發學習動機。再次,挖掘數學中的美育因素,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此外,教師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的內容,選用生動活潑、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方法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教師還可以運用形象生動、貼近學生、幽默風趣的語言來感染學生;教師還可以安排既嚴謹又活潑的教學結構,形成熱烈和諧的氛圍,使學生積極主動、心情愉快地學習,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鍛鍊學習意志。心理學家認為:"意志在克服困難中表現,也在經受挫折、克服困難中發展,困難是培養學生意志的'磨刀石'。因此,數學教學中要經常給學生安排適當難度的練習題,讓他們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獨立思考中獨立解決問題***但注意難度必須適當,因為太難會挫傷學生的信心,太易又不能鍛鍊學生的意志***。

  ***3***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第一,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二,反覆訓練,持之以恆;第三,樹立榜樣,激發自覺性;第四,評價表揚,鼓勵發展;第五,建立學習規章制度,嚴格管理;第六,創造良好學習環境,如搞好校風、學風、教風、班風建設。

  二、切實抓好課堂教學

  長期以來,許多學校的課堂教學存在一個嚴重問題,即只注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與"學",而忽視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學習,從而導致學生自主學習空間萎縮。

  表現為:教師權威高於一切,對學生要求太嚴太死;課堂氣氛緊張、沉悶,缺乏應有的活力;形成了教師教多少,學生學多少,教師"主講",學生"主聽"的單一教學模式。違背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原則。長此以往,學生在學習上依賴性增強,缺乏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導致厭學情緒,致使學習效率普遍降低。因此,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必須做到:

  ***1***創設情境,活躍思維

  精彩的課堂開頭,往往給學生帶來新異、親切的感覺,不僅能使學生迅速地由抑制到興奮,而且,還會使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自我需要,自然地進入學習新知識的情境。因此,創設一個學生學習情境,不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起學生好奇的心理,促使學生由"好奇"轉化為強烈的求知慾望,而且還活躍學生的思維,從而儘快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比如講初二幾何"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時,向同學們亮出1根1米長的竹竿問:"同學們,能在不用刻度的情況下,迅速將這根竹竿五等分嗎?"這樣一來,創設了探究問題的情境,激起了學生學習這節課的興趣,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很快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學習之中,對問題進行實踐性的探究活動。這節課的學習效果非常明顯,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2***使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教學應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發現知識。比如講授"軸對稱圖形"時,出示松樹、衣服、蝴蝶、雙喜等圖形,讓學生討論這些圖形具有的性質。學生經過討論得出"這些圖形都是沿一條直線對摺;左右兩邊都是對稱的,這些圖形的兩側正好能夠重合……"。學生自己得出了"軸對稱圖形"這個概念。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當學習了"軸對稱圖形"之後,可以讓學生兩兩提問生活中的***比如數字、字母、漢字、人體、教師中的物體等***"軸對稱圖形"。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經歷了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直覺、資料處理等思維過程。

  ***3***鼓勵學生合作交流

  為了促使學生合作交流,在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上要變革,由原來單一的班級授課制轉向班級授課制、小組合作學習多種教學的自制形式。教師可指導學生在小組中從事學習活動,藉助學生之間的互動,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並以團體的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應注意如下幾個方面:首先,合理分組。為了促進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首先應對全班同學適當分組。分組時要考慮學生的能力、興趣、性別、背景等因素。一般講,應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保證每個小組在相似的水平上展開合作學習。其次,明確小組合作的目標。合作學習由教師發起,教師不是合作中的一方。這種"外部發起式"的特徵決定了學生對目標的理解尤其重要。只有理解了合作目標的意義,才能使合作順利進行。因此,在教學中,每次合作學習,教師大致應明確提出合作的目標和合作的要求。